分享

黄庭坚给杜甫画像到底惹下一个什么祸

 摄影姥 2019-08-23

只要提起杜甫,我们第一印象一定是骑驴愁脸的样子。杜甫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原来是黄庭坚这家伙跟杜甫开了一个玩笑,居然写了一首比画家还要传神的诗,传遍历朝历代,于是,杜甫就成了骑驴而行“中原未得平安报,酔里眉攒万国愁”大的诗人了,但是,这真的太冤杜甫的形象了

我们还是一道来吧。

1从杜甫骑驴三十年的误会说起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唐代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中,唯独没有骑马的诗人就是杜甫了。我少年时代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对于他描写李白骑着骏马,带着美妻,遍游祖国名山大川的印象极深。而杜甫的形象,只见画家们画他骑驴愁目的样子,也总以为穷困潦倒的杜甫,大抵如此而已了。只是近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杜甫的马诗,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杜甫在人们的印象里,之所以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骑驴形象,除了黄庭坚的诗作和学者们的想象创造之外,大概也与他自己的诗作名篇《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他在这首诗里面,这样形象鲜明地描写自己困顿长安数年的日子是:

骑驴三十年,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这首诗写于天宝七年(748),这一年杜甫三十七岁。他若骑驴真有三十年的时间,那就等于说,他七岁就已经过上骑驴旅食的京华生活了,这怎么可能呢?古代学者当然觉得肯定不妥,但是,有的学者偏要争这个辩。他们找出陶渊明《归田园居》一诗中有“一去三十年”的句子考证说,陶渊明自初士至辞官,经历只有十三年而不是三十年,所以陶渊明的“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一去十三年”。杜甫自开元二十四年到天宝七年,也恰是十三年,故杜甫骑驴不是三十年而是十三年。这真是拿学术做儿戏看。

黄庭坚给杜甫画像到底惹下一个什么祸

如果陶渊明的诗笔有误也就罢了,凭什么说熟读陶诗的杜甫,也会再次笔误呢?杜甫开元二十三年还在东都洛阳参加过科举,此前,他骑马的事实,杜甫诗中多见。例如他在《七月三日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这首诗中说:“歘思红颜日,霜露冻阶闼。胡马挟雕弓,鸣玄不虚发”。

杜甫在标题中说是论壮年骑马,那么他的壮年是什么时间呢?他在《壮游》这首诗中写道:“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诗中的“中岁”即杜甫参加开元二十三年贡举的年龄,当时杜甫二十四岁。那么,壮年,应该是天宝三年秋末冬初间,杜甫三十三岁与李白、高适等游粱宋的事。这时候他尚“胡马雕弓”,而且对此晚年都记忆犹新,天宝七年他怎么能把骑驴十三年误为骑驴三十年呢?何况他在《壮游》一诗中说“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如果从“独辞京尹堂”算起,然后“放荡齐赵间”,那也是最晚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就骑着马冬猎呼鹰的。说杜甫“骑驴十三年”不是上演了一出弄巧成拙的滑稽戏吗?为此,我很遗憾杜甫妙笔一生,却醉眼笔底,不能以“骑驴三百年”而一语惊人。

2黄庭坚给杜甫的画像以假乱真

最早的讹传,大概要算南宋的杜诗学者蔡梦弼。他作注的杜甫诗集里,居然说王维画过一幅《子美骑驴图》,实在笑死人了,看看王维的诗集里,有同杜甫交往的见证吗?再说,王维作画也不至于以杜甫为题吧?但是,后世浅薄的诗人、画家,辄以为杜甫真的是往往骑驴醉酒而行的。难怪钱谦益嘲笑他们,是竟做了一回“委巷小人流之语”的学者。

不过,说杜甫骑驴的始作俑者,还真不能说是蔡梦弼。钱谦益实在错怪蔡梦弼老先生了。真正创造了杜甫骑驴醉酒形象的人,正是北宋的大诗人黄庭坚。他在《题杜子美浣花酔图》一诗中,妙笔生花地写到: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脱冠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酔里眉攒万国愁。

我们不知道黄庭坚题写的《杜子美浣花溪酔图》究竟是真是假,正是黄庭坚的诗名,把杜甫骑驴醉酒的形象就基本固定下来了,他的诗笔所以画杜甫,好像比任何人的画笔给杜甫的画像还要真实。好像杜甫不是“落日蹇驴驮醉起”,没有“醉里眉攒万国愁”的样子,那就一定不是杜甫了似的。

黄庭坚的诗是好诗,或许杜甫也真有那样的骑驴和醉态过。不过,居蜀时期的杜甫,与黄庭坚的描写,实际上是有很大距离的。

可是,黄庭坚也不止一次说到杜甫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骑驴的形象。

例如《题韦偃马》这首诗中,他又一次写道:

韦候尝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醉骑驴。

杜甫没有骑过驴子,那一定不是事实。但是,说杜甫出行必见于驴背,那同样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说杜甫在城都骑驴,那就更不是事实了。

杜甫与韦偃相识于上元年间(760—761)。这一时期,杜甫早已不骑驴了。我们从杜甫现存的诗来看,开元年中肯定不是骑驴漫游吴越齐赵的。但从他作于天宝七八年的诗,《示从孙济》这首诗可见,杜甫真是骑驴而行的。

诗的开头就说:“平明跨驴去,未知适谁门”。看看杜甫所用的那个“跨”字,就感觉他对骑驴的感情色彩还是相当不齿的。所以,杜甫诗集中,描写自己骑驴的诗句,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少之又少的程度。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能见到杜甫诗中有“驴”字的诗句,不过三四句而已。而直接描写自己是在骑驴的诗,仅见《示从孙济》这一篇中的一句诗。这与他的诗集中,直接描写自己骑马的诗篇和诗句比较起来,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而且,杜甫诗集中的“驴”字,也只有区区四个左右,马则字多达一千余字。这就值得我们需要去澄清一个事实:杜甫是一个骑驴的诗人呢?还是一个骑马的诗人,不是已经明摆着了吗?些说法都还不能看做是对杜甫与马和杜甫与骑马的学术研究。

3郭沫若的疏忽与遗憾

古人对于杜甫的骑马视而不见,却对其骑驴不惜无中生有,真是开历史之玩笑,毕竟杜甫骑马要比骑驴的事实充分得多。

不过,真正运用学术观点,触及杜甫骑马的第一人却发生在郭沫若先生的著作之中。此前,对于杜甫的骑马,基本上没有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做过讨论。

例如,闻一多先生注意到杜甫的马诗了。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与李白的会合》也有所反映,他说:“在动物里,他特别喜爱鹰和马,他用它们比喻战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质”。

此外如萧涤非先生在他所编著的《杜甫诗选》中说:“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对马有真感情,故所有咏马的诗都极深刻,往往就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这些说法都还不能看做是对杜甫与马和杜甫与骑马的学术研究。

黄庭坚给杜甫画像到底惹下一个什么祸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这一章里,说得比较具体,他说: 深幸杜甫在诗中多所叙述。《潼关吏》:“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可见由洛阳至华州是乘马。《发秦州》:“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可见由秦州到同谷是有车和马。《白沙渡》:“我马向北嘶,揽辔复三叹”。可见由同谷到成都也都是一样。

“ 只有华州到秦州的一段不详。但由华州出发以后是带着妻子同行的。妻子坐车,杜甫骑马,可毫无问题”。

以上是郭沫若对于诗人杜甫骑马的学术关注。可是不知为什么,杜甫直接描写自己骑马的诗《病马》,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他很大的一个疏忽。

因为这首诗直接说明,杜甫自乾元元年六月,出金光门移华州时,就已经在骑马。他所说的华州到秦州,已是乾元二年七月以后,杜甫骑自己的这匹马已经一年余。

不过,即便郭沫若从学术的角度关注过杜甫与马,那与杜甫和杜甫与马的广泛联系相比,简直算不上是对杜甫与马真正了解的开始。只能说一次学术上的疏忽与遗憾了。

4天宝前杜甫就有诗写骑马的证据

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以后,仍然有齐赵之游,都是骑马的,杜甫还自称那时“裘马颇轻狂”。即便是天宝三年,他也有与李白春歌泗水醉舞梁园之联轡,又于此年秋末初冬与李白、高适相聚,驰马于洛阳宋州之间。他们联辔齐驱,挽马扬尘,北渡黄河,访道士华盖。次年之夏,杜甫又有谒李邕于齐州,结李白于鲁郡之行,直至初秋与李白在鲁郡的石门,赠诗相别。此际,杜甫有诗为证,都是乘马而行的。如《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见:

掾曹乘逸兴,鞍马去相寻。

这是法曹请客,杜甫骑马赴宴集会。鞍马,就是骑着马。《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也见诗中写了诗人是骑马的: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黄庭坚给杜甫画像到底惹下一个什么祸

这是追忆因下雨,没有骑马去拜访许十一于门庭的诗。《暂如临邑,至鹊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一诗,也说明杜甫此时身不离马,看其诗句: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

这是杜甫游齐州济南鹊山湖时,歇马林荫的情景。据陈贻焮《杜甫评传》考,题目中“鹊山”的“鹊”字(原为山字部右昔),乃是鹊山的鹊字。元代赵孟俯有名画《鹊华秋色图》。

天宝四年以后,杜甫骑马长安的形象,依然在他的诗中屡见。如天宝九年《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一首首句便说: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九年或九年以后。但诗中对于自己骑马远游的经历,依然颇能自负。此诗的第五章还说: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所谓“没马”,是山林中的“碾涡”淹过马蹄或马膝,并不是说因水深,把马整个给淹了。第九章云:

忆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何将军管理的苑囿之美,令杜甫无限神往。所以,如有可能,他定会驱马,在杨柳渚上一醉方休的。看来,此时杜甫骑马并非不易。

从以上的例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了,杜甫一直到天宝九年前后,骑马是常有之事。实际上,杜甫的《奉赠韦丈人二十二韵》真是一首好诗,钱谦益引范元实《诗眼》评此诗的话说“此诗前贤录为压卷”。可谓是得到前贤一致公认的佳作。此诗一气而下,翻心清肚,陈痛诉怨,淋漓尽致地向这位尚能欣赏自己作品的长者高官,倾吐了奋斗的不易和碰壁的饱经。对于这样一位求职无门的青年遭遇,谁听了都会询堪同情的,至于他是骑驴三十年,还是骑马十三年,韦左相在意的,会在于此吗?

杜甫骑马实早已有之,他开元十八年便游晋。十九年到二十二年的三年中,放浪于吴越江湖,如此长距离的远游,不骑马很难想象其如何成行。再说,据我们依可靠的数据推算,开元十六年以后,当时国家有马,少说也要六十万匹的规模。大约合每八十人就有一匹马。所以冯至先生说得好:“青年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使他有裘有马”。杜甫晚年的诗《壮游》里面也是这样说的。

至于在长安天宝末,他是借马还是租马,则没有证据。居夔州时,他曾说自己是“屡食将军第,仍骑御史骢”的。一个“仍”字,说明杜甫居蜀以来,都是“御史”们给他供马骑的。他第一次借马骑,是在至德二年八月,为了到鄜州探妻。而杜甫所乘之马,当然不会是国马良骥,但他确有可能一直有马乘。不过,可能天宝十年到至德二年的这段时间里,杜甫是不是有马骑,不太清楚,而这一段时间,也是杜甫生活非常艰难的时候。之后,杜甫于乾元元年六月我们明明确确看到杜甫又骑上马了。

5离开长安渡陇前已有马骑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这一章里,对杜甫骑马确实也花费了一番功夫,因此,他也非常自信地说:“只有华州到秦州的一段不详”。

是这样吗?我们看看杜甫乾元元年六月初,作《从左拾遗移华州出金光门》中说: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千门,即皇宫。驻马,即勒马回望。可见杜甫从京师移华州,是骑马出城的。这一年冬天,作《受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一诗里,有杜甫骑马的身影:

东归贪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

杜甫是由华州去洛阳,留酒过量,所以“上马身无力”。诗中有“姜侯设鲙当严冬”之句,故知所乘之马,仍是出金光门之马。又于乾元二年春作《湖城东遇孟云卿》一诗写道:

湖城城南一开眼,驻马偶识云卿面。

诗中的“驻马”,即诗人据鞍勒马,与诗人孟云卿相见马上的情景。诗中因有“寒尽春生洛阳殿”之句故是乾元二年初春之作。杜甫乘马自洛阳归华州。

郭沫若先生提到的《新安吏》,作于乾元二年四至六月。七月,杜甫踏上渡陇之旅,他借凤翔,走陇县,经清水,入秦州街亭,有《遣兴三首》,中云: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说明从华州到秦州这一段,杜甫一直骑马。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郭沫若,没有注意。而且,杜甫离开秦州时,在秦州到同州的路上,写了《病马》这首诗,杜甫开头就说:

乘尔亦久矣,天寒关塞深。

杜甫的这个诗句,比较确切地向我们透露了杜甫骑这匹马“亦久矣”的消息。从而可以证明,杜甫最晚乾元元年六月,出金光门时就已有马乘,算来已一年半时间。

很可能就是这匹马,载着杜甫出西京,移华州,往洛阳,过新安,复于华州出发,客秦州,奔同谷,直至到成都。

黄庭坚给杜甫画像到底惹下一个什么祸

但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无马。我们说过,杜甫可能天宝十年到至德二年十月以前是没有马骑的。即便如此,也找不到,这一段时间里,杜甫骑驴的字样。

特别是天宝十五年,杜甫从白水出逃之际,幸亏他的表侄孙王砅,将自己的马借给杜甫,才得以脱险,“避胡”于鄜州羌村。

至德元年,杜甫告别妻子,孤身徒步去延州追随肃宗,四月,在凤翔见到肃宗,肃宗授他以左拾遗。八月之初,肃宗许他回家探视妻子。

当时,身在行在凤翔的杜甫,距鄜州羌村的妻子约六百余里路 。杜甫给特进李嗣业写诗说:“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也许将军富于同情心,也许是杜甫积德,曾经写过《高都护骢马行》,赞颂过李嗣业的老师高仙芝,他居然从军中借得一匹“追风骠”。

杜甫骑上这匹马,行至麟游九成宫,深情地西望凤翔行在,赋诗:“天王守太白,驻马更搔首”。他在鄜州羌村住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可能还去过羌村以外的地方,这都要骑马。

不久,杜甫回到长安,马送还了官府。他在《逼仄行赠毕曜》这首诗中说:

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

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这首诗的特别信息是,杜甫还了官马以后,很害怕走路,因为,他在羌村大病一场,估计尚未痊愈,加上营养不良,所以,行路困难。可是,当有朋友愿意借给他驴骑时,他却显得不想接受的样子。杜甫爱骑马,完全胜过骑驴以上。

不过,这首诗中有“晓来雨急春风颠”和“辛夷始花亦已落”,与杜甫探妻后归朝的时间不相吻合,恐是乾元元年春作。如果杜甫之有马,始见于乾元元年六月,那么他自有乘马的时间,就在乾元元年的春夏之交。

诗中提到所还官马,不论是李嗣业的军马,还是另借的官马,其实就杜甫骑驴骑马来说,并不影响我们的研究。这一次,他想借马骑,可是东家只有蹇驴。所以才有“泥滑不敢骑朝天”的婉拒。

乾元二年十一月初,从秦州出发以后的杜甫,过铁堂峡前,马已折骨,但尚可乘骑,所以,杜甫为自己的乘马,深情写下《病马》这首诗。路途固有关塞之险,骑的也是凡马,但此马与人一心,马不停蹄,尘中尽力。虽老犹驯,是“真堪托死生”的宝贝之马,焉能不为之感动?

不过,或云秦州铁堂峡一带,有一个传说,说杜甫过铁堂峡,水激冰长,不意渡河车翻,伤了马所以马病。这个传说,可能是一个附会之说,杜甫的《病马》一诗,没有涉及马有病的内容,说渡水车翻,纯属对《病马》一诗标题的误解。杜甫发秦州以后,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妻子坐车,杜甫骑马。若渡水车翻马伤,所伤的应该是驾车之马而不会是乘骑之马。

综上所述,杜甫开元之世即是骑马远行的,天宝初也有马骑。大概天宝五六年以后,杜甫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就没有自己的马骑了,但还是好骑马,所以也骑过一些并不是自己的马。那么,天宝十年前后,直至乾元元年春夏之交以前,杜甫一直没有马骑。但乾元元年六月之前他又有马骑了。

所以,我们说,杜甫《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这首诗中的“骑驴三十年,旅食京华春”是对自己的大好青春里,从来就没有富贵过一天困顿生活的牢骚话,当时杜甫已经37岁(按照旧注,此诗写于天宝六年。但是,现在发现了韦济墓志,韦济天宝六年不在朝中担任职务,天宝十载才在朝中任职。所以,诗写于天宝十年,那么,杜甫40 岁了。杜甫天宝三年都有自己的马,到天宝十年才七年)但是,不要认为真的是骑驴三十年,也不要辩解不是三十年而是十三年,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处境困顿的艺术描写而已。

但是,也让我们从此发现了杜甫为什么是一幅骑驴愁脸的样子,原来,都是黄庭坚给杜甫画像惹的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