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古风泊客一席谈】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唐·杜甫·五言古诗】 拼音版: [作品介绍] [注释] ⑴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⑶“甫昔”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⑺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⑻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⑼“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载(747年),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⑾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⒁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⒂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⒄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⒅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译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整体赏析名家点评贰/ 天宝7年,杜甫在长安困守十年,当时的宰相李林浦掌权,杜甫二次科举考试都被压制,不仅没有做到一官半职,生活也非常的困难,甚至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靠朋友的接济勉强度日。韦左丞(即韦济)。韦济出生名门世家,祖父、伯父,父亲是唐朝三代宰相,韦济的父亲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世交,杜审言虽然官做的不大,但是诗词写的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杜甫和韦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诗中的〝丈人〞为尊称(韦济是杜甫的长辈)。韦济以词翰知名,在当时的文坛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身居高位,也非常欣赏杜甫。这首诗是杜甫写给韦济的干谒之作,杜甫希望通过这首诗希望韦济能够向朝廷推荐自己,所谓的“干谒”是指用诗的形式去拜见一些著名的官员和人物,让他援引自己。“干谒”是当时文人自我推荐的一种方式,李白,王昌龄,王勃,都这样干过,也是唐朝推荐人才的一种方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杜甫写了这首诗。 叁/ 肆/ 此诗作于天宝七载(748),诗人37岁时。是较早的自叙性质的投赠干谒诗。起首两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乃一篇之主旨,是诗人困守长安的心理概括,并且具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的广泛社会意义,只不过“朱门”两句范围更广,而“纨袴”则专力于穷困知识分子的惨境。“甫昔少年日”以下,自少年之志向才华写起,直引发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平生政治理想,写得豪气干云。如元人董养性所评:“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杜诗详注》卷一引)说“未尝少挫”也不尽实。“此意竟萧条”以下,可谓“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直令千百年之喜杜爱杜者为之泪下!然,此种沉郁,正是前文豪迈磊落之笔与下文“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不羁之性的宕折顿挫。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已先在此诗中体现了。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唐·杜甫·五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韦左丞:指韦济,丈:是对老年和长辈男子的尊称。韦济出生名门世家,祖父、伯父,父亲是唐朝三代宰相,韦济的父亲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世交,韦济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韦济在天宝七载(748)为河南尹,杜甫有《奉寄河南尹丈人》诗,对他的关注表示感激。同年,韦济调到长安任尚书省左丞,杜甫又有《赠韦左丞丈济》诗,请求推荐。 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时杜甫37岁,居长安。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结果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 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于现实之黑暗亦有所抨击。史上公认这是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 纨绔:纨是细绢。纨绔:指华丽的衣着,通常用来作为豪门子弟的代称。含贬意。儒冠:即儒巾,也是以物代人,泛指一般儒者。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是整首诗的主题。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时年二十四岁,所以说“早充观国宾”。观国宾:原出《周易·观卦·象传》“观国之光尚宾也”一句。 夸耀自己从小聪明及第。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新唐书·杜甫传》:“甫少贫,不自振,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卜邻:择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古诗十九首》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句。要路津:借指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这是大诗人少时的抱负和理想。因为大诗人才高八斗,所以对自己期望值更高,希望报效国家,辅佐君王。 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指天宝六载玄宗下诏命有一技之长的人到长安应试的事。欻 (音xu):迅疾貌,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青冥:青云,指天空。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音cengdeng):失势之貌。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鳞:代指鱼。 大诗人好不容易得到唐玄宗下诏命有一技之长的人到长安应试的机会,但宰相李林甫怕文学之士说他的坏话,于是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说“野无遗贤。” 大诗人以鸟和鱼的跌落比喻自己应试的失败。希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愿望全部落空。 怏怏:气愤不平。踆踆(音cun):且进且退的样子。进退两难的样子。 “我”怎么能一直犹豫不决,蹉跎岁月呢?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去秦:离开长安。 既然如此,也就只能离开长安了。 终南山在长安南,渭水在长安北,都是代指长安。 此句是说欲离开长安,又恋恋不舍。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白鸥:诗人自比。浩荡:旷远之貌,指无边的波涛。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驯:驯服。 自己离开长安,避世隐居,就像白鸥出没于大海的万里烟波之间一样,就再也没有谁来束缚自己了。 ![]()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