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摒弃个人意志和欲望,是管理者的必备修养

 道德经学用 2019-08-23

《道德经第19章分享暨八月开放月祝福》连载22

 
第19章结尾处的“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是指前文所言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这都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老子告诉我们,要以自然规律来进行管理,而非以人性规律来实施统治。

因为人性规律具有两面性:一是物质层面的自私;二是精神层面的自尊。

如果让被管理者放弃人性规律,这显然并不现实!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却可以舍却人性,追求道性——这是因为在组织利益与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之间,组织利益是大私、个人利益是小私,不舍小私无以得大私。所以,若想处理好大私与小私之间的辩证关系,那么舍弃小私就会成为管理者的必然选择。因此,本章所说的“三绝三弃”是老子为真正的管理者而书。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本章的核心所在,亦是本章的点晴之笔。

“见素抱朴”,代表着管理形而之上的本质,也代表着管理形而之下的方法。管理者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主观意志的妄自作为,直至“无我”才有所得。

“少私寡欲”即管理者无私、无欲,这与管理者的无为、无知、无智、无心修养的共同指向就是摈弃个人意志——这是每一位最高管理者的必备修养,做不到这些就不具备管理者的资格。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这“四大”要素中,人是有别于其他三大要素的,因为人有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而其他三大要素则没有。

因此,如果在组织管理中任由人的主观意志发挥作用,那么势必会与客观规律发生激烈冲突。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人与规律的博弈中,规律是永存的,最后的结果则不言自明:人天斗法——民众遭殃。

由此可见,老子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远离仁义智圣的学说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一旦遵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规律,而杜绝了管理者个人意志的作用,那么在管理上就不会有过失。

但仅从“三绝三弃”的角度上理解管理是不够的,所以老子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意即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最终要有所归属,要归属到管理本质、规律作用的“无为”上去;要归属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上去;还要归属到少私寡欲、远离圣智仁义之学上去。

道德经学用编辑部于2019年8月22日第565天

(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