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2)

 古今共享 2014-11-18

        对于道德修养,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他认为,易风俗、正人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切实实的履践工夫,并且要从一己之身做起,只有人人修道养德,才能使天下重归于“道”。可见“修身”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还能够治国治天下。“修身”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老子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道德修身“三宝”:所谓“慈”,就是爱,就是同情之心。这种爱和同情心不仅对人,也包括对物。爱子女本是人的自然之性。母亲对年幼的子女呵护备至,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其谋求幸福、千方百计地为其消除祸患。爱屋及乌,对物亦要慈悲为怀,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这样便能把握规律,举无不当。所以,得“道”的人对于万事万物,“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这就是老子的“慈”;“俭”就是节俭、节约。“俭”是《老子》书中反复强调的修身原则之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有此含义。因为修身之要在“积精”,如为“外物”所引诱,精神便难以积聚,所以“积精”即是节约精神,不轻易耗费精神;推而广之,家、乡、国、天下都崇尚“俭”,则天下之民“莫不受其泽”。因此,“俭”作为修身的一条原则,就是“固德”,就是珍重、爱惜精神;所谓“不敢为天下先”,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的行为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天下万物的先导。落实到修身养德的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的言行举动都应该“合和顺理,以应自然”。老子又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有道之人对任何事都能像慈母为爱子考虑那样,通过周密的思考而摸索必须遵循的规律,于是在处理事务时就不致于狐疑不决,“不疑之谓勇”,所以,只有立足于“慈”,才能转化为“勇”,这就叫“慈故能勇”。有道之人“爱宝其神”、不为外物诱惑,则精神旺盛、精力充沛。而“身以积精为德”,精神聚积不散,所以“德”就广大,犹如“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这就叫“俭故能广”。“俭”是有节制,不是一味吝惜;如果过分吝惜,反而将会招致大破悭囊,这就叫做“甚爱必大费”。有道之人因顺应自然,“尽随万物之规矩”而不将一己的主观意志凌驾于客观自然规律之上,所以就能通权达变,处置得宜,无事不可为,无功不可成,就能成为天下万物的主宰。这就叫“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对这三条原则高度重视,不但“持而宝之”,并且还指出:如果“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倘若弃置这三条原则而不顾,不经过周到细密的思虑,没有认识事物的规律,反而鲁莽行事;不“爱宝其神”,不立足于节俭,反而摆出德广财厚的架势,“嗜欲无限、动静不节”;那就是取死之道,其必然陷于绝境而不能自拔。
        老子道德修养实践体现在:一是“见素抱朴”:即内心要抱持、守定自己的本真,外在要表现自己的本性;所谓“本真”“本性”,就是人的自然之性即人的自然之道。这是讲内心的修养,即是“抱朴”。内心要守定自然天性,而不使放佚,即所谓“圣人贵精”,要做到形体与精神凝静为一;能够解悟“纯素之道”,能够达到形神合一的境地,就是“真人”、具有醇厚的道德修养的人。内心已臻“抱朴”,外在自然“见素”。如果襟怀坦荡,对他人对外物自然坦诚相见,不会杂有丝毫虚伪、半点机心。二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存在,就会有种种欲望,这是“人”的自然天性,是自然之“道”在“人”身上的显现,所以,有欲望存在,是符合“道”的,所谓“食、色、性也”。老子不是苦行主义者,与鼓吹禁欲者毫无共通之处。老子的社会理想是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可见对于人之有欲望,老子是持肯定态度的。人如能将一己之私念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限定在使自己得以自然生存而且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范围之内,非自然生存所必不可少者,虽一毫而莫取,这就算得上是“少私”了。“少私”即私心合理而且有限;自然就会“寡欲”了。“少私寡欲”的要义,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以宁静恬淡自守自律,既不要以身徇物,更不能因满足私欲而有损社会、有损他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能做到“少私寡欲”,自然无咎无祸。修养道德的人应该保持其纯真,节制其欲望,以宁静恬淡,朴素自然,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保持纯真,就是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不令其受污染,回到婴儿期的那种天真淳朴、无私无邪的状态。作为一个人,总是有欲念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当欲念产生之时,就会警惕,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非分的欲念,就用“道”的真朴战胜它;用“道”的真朴来律己,就不会有贪欲之念了,这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三是“不争”。老子以水喻“道”,他认为,最高的“绝对”的善就像水一样,利泽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而且水总是处于卑下潮湿之所,这样的地方是众人所不喜欢的,所以水与“道”最相近;老子列举出水具有的“七善”,修养道德的人如能兼其“七善”,也就具备了“上善”,就成为最有道德的“上德”之人。老子说的“不争”其实是以“不争”为“争”,老子所争为何物?老子所争者是“道”。他认为,“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为百川所流注一样。综观老子之道德思想,以及关于修道养德种种,皆以他的“道”为出发点,又以“道”为归要,所以说老子所深争者“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