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一清官死后裹草席下葬,300多年后坟墓被打开,挖出10亿珍宝

 修悟搏 2019-08-23

在古代,为官清廉为民,肯出力为民排忧解难的官员,才配被称之为“父母官”。然而,这样的“父母官”其名声虽好,但因为他们不为敛财,甚至还广为散财,因此作为清官的“代价”便是穷。

而在浙江临海城的一个小镇之中,曾意外的挖掘到一个明朝的官员的墓葬,后来查明其出身,发现他竟然是一位为民众所赞美的清官!但是,在他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价值竟然超过了10个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一个穷困的清官竟然会有这么多的陪葬品?下面便来讲述一下他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日本和我们中国在古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来往史上,一共发生过五次战争,而我国获胜了三次。在其中将日本打得最惨的一次,便是发生在明朝万历时期的朝鲜海战。而在截击扩张成性的日本丰臣秀吉军团时,尽管其战场并不在中国,但很多明朝官员也是倾尽了全力,为抗倭出谋划策,立下了痛击日本的巨大功劳。本篇文章所要讲述的主人公,便曾在这场朝鲜海战中立下大功。

他的名字叫王士琦。当时,任明代兵部郎中的王士琦,领兵2万赴朝作战,阻挡倭寇东西中三路。

对于王士琦,人们最集中称道,且又有正史记载的事迹,是他在入朝之初,驻节全州,当时刘綎军进攻失利,军心动摇。而在此危急关头,他挽狂波澜于即倒。

据《明史·刘綎传》记载:“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而有了这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的壮举,这才有以后克粟林、夺曳桥的胜利。

从史料记载来看,王士琦不仅有勇有谋,还文才武略,实乃慷慨悲之士,在军中和朝鲜军民的心目中,他的威望远在刘綎、陈璘二将之上。

因而他在朝鲜作战时的英勇,从而导致了他在朝鲜享誉隆重的情况。然而,虽然如此,他却从不肯居功,因此在国内名声并不大。当然,封建时代,李广难封之类的事,也并不少见。

而在其班师回朝之际,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情景,据《章安王氏宗谱》所记:“士女老幼争以壶浆劳师,欢呼加额,引裾随行”、“问候之使,接踵于途,复恭走数十里,迎宴江浒,称觞献颂。”、“先生既奏肤功,召还振旅,仆夫在路矣,属国君臣把袂而趑趄,士庶卧辕而流涕,若有不容一日舍先生去者”。

由此可以看出,王士琦确实是一个好官员,然而,由于王士琦身先士卒,作战期间常年顶风冒雪巡行边境,因而患上了风湿疾病,于是便请求告老还乡。于万历四十六年奉调巡抚江南,然而还未出行,便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时年66岁。

而在他去世之前,他曾告诉家眷要简单一些,甚至最后是裹着草席下葬的,其实这也是因为他为官多年但却不为敛财,因此家中也并无家底可以供其好生埋葬,只能简单了之。

然而,在1956年4月14日,张家渡农业社社员们借建筑猪圈和粪坑为名,意外搬移了墓前石板,并且发现了许多金银器物,而群众知道后便将器物送交区委。由区委通知文物管理小组前往勘查,并将出土文物收回,其计有金银饰物多种,如金冠、金簪、各种金银钱币、金银用品及玉器玛瑙等。

其中出土的金冠由金丝编织网状构成,孔眼匀称,且外表不露接头。其左右两边饰云纹金丝,其前有金丝盘成的“福寿”二字,顶五梁,前后左右有四孔。

而后,有关的专家闻声赶来了这里。在专家的抢救性挖掘下,这里被确定为一座明代古墓,而墓主人也正是王士琦。随着墓葬的挖掘,一些精美的文物随之出现,大都都是金银器,且部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因为属于国家保护文物,那些被村民哄抢的金条也被追回,成了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

而对于清廉的王士琦为何有如此多的陪葬品,专家在查阅资料后给出来答案。

原来,是因为王士琦草草埋葬的事情被广泛了流传了出去,最后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而为了不让这样的好臣子心凉,皇帝便下令好生修缮他的陵墓,并且还加入了许多的陪葬品,这也就是为何如今的王士琦墓如此豪华的原因了。

参考资料:《明史·刘綎传》、《章安王氏宗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