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一谦阁创始人 王家祥 精神异常的那个患者,这次到北京治疗了二十天,身体状态好多了,意识语言也连贯不少。来之前,问话只会答一个字,还要停顿三秒。这次回家,走之前还清晰连贯的说了一句:谢谢王医生,我走了。这二十天,振腹为主。重灸中脘,印堂,也用了祝由。为什么重点振腹和取中脘呢? 神智问题,中医说怪病是有痰做崇。痰迷心窍,才会出现神智问题。心主神智嘛。所以,此类情况我们重点在于化痰。 而痰是怎么形成的呢?不少中医看见痰,就宣肺排痰,这是不对的。脾为生痰之源,而肺,只是一个储存痰的器皿。治疗痰,我们要从脾入手,痰的根在脾。旧病之痰和新病之痰,又不一样。 久病之痰,叫顽痰,很稠,很深,这种痰还不单纯在脾,而在胃。我们常常说的脾,实际是说的脾胃,胃隐藏了而已。这个大家咳嗽过的人,如果痰多的,应该感悟过。咳嗽,会牵扯到胃,有的还会明显感觉胃中有痰,通过食管经过口腔排出来。有的就贴在食管壁,主要在咽部。 这个痰,大家要搞清楚,不是储存在肺的。虽然中医讲肺为储痰之器,只是一个说法而已。痰,早期清稀的,是由于脾寒。后期由于胃部的郁热,将痰炼干而为稠痰。这里大家要搞清楚郁热,陈痰是郁结之热所致,而非实热。其本是虚,也就是说,我们痰生成的本部在胃。脾本为胃行其津液的。脾不能正常为胃行津液,津液就会转化为湿,继而为饮,进而为痰。湿,饮,痰一源三岐,都是津液的化生,稠度不同而已,机理一样。脾能够为胃行津液,就会转化为气血。气血会随着脉道走,而痰饮也会随着脉道走,所以就有了痰堵经络之说。 比如我们的结核,它就是一个痰,痰结在骨就叫骨结核,中医叫扒骨流痰。脊柱结核的,比如胸椎结核,会尾椎溃烂而流脓。这脓呀,主要见于痈。虽然病机讲诸痛疮疡皆属于火(属于心),而心只是诱因,脾虚有湿才是本。所以有一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痈也是肿。痈的原因还是痰饮在经络郁堵所致。其本还是在脾胃上。 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们振腹,重点是调脾,调脾就可以化气血,陈痰亦温。温什么?重点是温脾。饮之形成,主要是脾寒。脾和胃,相对来讲,脾喜温而胃喜凉。 这患者,早期腹部平坦没什么肉,皮肤也没有太多的筋结。而通过振腹调理后,腹部大横,右侧腹哀均开始可以触摸到筋结。而最明显的是,心下,剑突到肚脐下一寸,逐渐出现条索,硬硬的一条筋,到后面轻轻的在肚皮上都能够摸到。特别是中脘区域。以前中脘区域深压会触摸到结,但结还不大。到皮肤表面后,我才开始重灸中脘的。没浮到体表之前,没灸。 那么,通过这个案例,大家是否有一点感悟呢?早期,痰贴深沉,伏而不见,所谓伏梁。痰伏在腹部脊柱这个梁上去了,故而深不可触。慢慢的,这痰从脊柱(也可以理解为胃脘深处)逐渐提到皮下,再逐渐提到皮部,也就逐渐可以触摸到了。最后再化之。随着痰结的逐渐消失,患者的精神意识也逐渐的改善了。深沉,稠痰,不可触摸。当治疗后,胃中津液逐渐回纳,痰就逐渐变得湿润,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这湿,我前几天给大家讲过,不在内就在表,在表包含经络,表之湿化,津液就会回纳于胃中,气血也就会逐渐恢复。昨天讲了,血气者,神气也。气血足,神也就跟着恢复了嘛。当然本病证的恢复还需时日,这里既然提到这个话题,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今天这个案例就分析这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