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帝国首都史

 潇潇雨ekg9m5f4 2019-08-24
舞剑
张渠 - 孔子 00:00 / 04:26

金城千裏,天府之國

西漢初年时婁敬勸說劉邦在關中建都。

當時劉邦的大臣大多數是關東地區的人,他們勸劉邦定都洛陽,說:“洛陽東面有成臯,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

而且洛陽比起關中也離劉邦的家鄉沛縣更近,有事沒事也方便劉邦帶著壹起創業的同鄉回家念兩句詩,再檢查壹下檔案工作,看看老鄉有沒有為他保留當年做亭長的時候用過的印章。

然而另壹個關東人張良則勸劉邦聽從婁敬,他是這樣說的:

“洛陽雖然有這樣的地利,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方圓幾百裏,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裏不是用武之地。關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裏,南面有富饒的巴、蜀兩郡,北面有利於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壹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都城;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這正是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婁敬的建議是對的。”

說起來婁敬勸說劉邦的時候,還是他們第壹次見面。婁敬當時不過是個小兵,毛遂自薦去見劉邦,陳述了在關中建都的好處。盡管他說的有道理,但畢竟身份低微,還是初次見面,劉邦還是猶豫不決。等到張良這個分量夠重的功臣也同意婁敬的話,劉邦才下決心定都長安。

張良分析的,是關中與巴蜀的組合,最終能夠平定天下,這在秦滅六國、楚漢相爭的時候都有驗證。

壹個反例是項羽,在關中燒毀秦朝宮室,掠奪財富要回到關東去。有人勸說他定都關中:“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手下都是關東人,他沒有聽從這壹建議,反而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發了大財要回家顯擺顯擺可以理解,但是壹定要回去建都就有點那啥了。也難怪有人對著項羽來壹發地圖炮:“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後來那人就死了。

劉邦起家於豐、沛,功臣班底也大多是關東人。但他在和項羽爭奪天下時的根據地是關中與巴蜀的組合,親身體驗了掌握這兩個地方的優勢,所以他才會聽從張良的建議,最終定都長安。

當然某種程度上,關東和關中都可以算是劉邦的“龍興之地”。考慮到經濟重心,當時經濟重心在中原壹帶,洛陽離經濟重心更近壹些,在這壹項上要勝過長安,不過長安離經濟中心也不算太遙遠。

但西漢初年中央集權不足,天下遠未安定,某種程度上中央政府不過是個“大號諸侯王”,還要防備其他諸侯王。劉邦親自討平了英布、盧綰等異姓諸侯王的叛亂,漢景帝又平定了同姓諸侯王的七國之亂。在這種情況下,西漢定都就要講究山河形勝,關中比洛陽有明顯優勢。首都放在長安,防備諸侯王叛亂,是西漢定都的最佳選擇。

長安洛陽之爭

劉邦是關東人,依靠關中與巴蜀的組合平定了天下。而他的後代劉秀是土生土長的南陽郡人,功臣班底大多是南陽郡人,起家的根據地則在河北,之後據有河南。他平定河南後便定都洛陽,隨後才掃平隴右和巴蜀。在他看來,洛陽經營日久,離他的龍興之地更近,也距離經濟重心更近,是他定都的首選之地。

劉秀生逢西漢衰落的時代,更傾向於少折騰與民休息,在對外開拓進取上積極性不足,把西域十六國送來的人質都遣返了,看來是對西部開發沒有興趣。當他看到長安更靠近西北少數民族的時候,更確認了洛陽比較安全的認知。

中土的百姓就這樣過了多年太平日子。不過最後他們也付出了代價:由於政治中心不在長安,羌亂經常發生,多次鎮壓羌人後又重新叛亂,遷延百余年甚至持續到三國兩晉。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長時間的分裂時期,政權林立,洛陽正如張良所言四面受敵,不會被選為分裂政權首都。壹般來說,當時的北方政權,起家於關中的以長安做首都,如前秦、後秦;起家於關東又掌控河北的,以鄴城為首都,如後趙、冉魏、前燕。

北魏統壹北方後,孝文帝力圖改革,遷都洛陽,壹方面是為了加速鮮卑貴族和中原世家大族的融合,另壹方面是想南征統壹全國。

然而遷都後的鮮卑上層迅速腐化墮落,北方六鎮胡漢軍民起義,最終北方分裂成北齊和北周兩個由六鎮軍事集團形成的政權。北齊選擇與河北世家大族融合,定都鄴城;北周選擇與關隴本地豪強融合,定都長安。北齊和北周的對峙也就是關中與河北的對峙。

後來北周依靠關中與巴蜀的組合滅北齊,統壹北方。隋朝和唐朝都脫胎於北周,統壹天下。隋唐皇室都來源於六鎮鮮卑與關隴本地豪強等融合而形成的關隴集團。對於隋唐兩朝開國班底來說,關中既是龍興之地,也有山河形勝,定都長安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從秦朝到唐朝,統壹北方的政權首都都定在洛陽或長安(鹹陽),只不過定都於長安的多是起家於關中後逐步統壹北方乃至全國,如秦朝、西漢、前秦、北周以及脫胎於北周的隋唐。而起家於蒙古高原的北魏、起家於關東的東漢、曹魏則定都洛陽。

鄴城則是關東的另壹個重要城市。三國直到隋朝,起家於東北、河北的政權喜歡定都於鄴城。但定都於鄴城的政權從未統壹過北方,鄴城就連成為北方統壹政權的首都的機會都沒有,就別說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首都了。等到尉遲迥依托河北造反,被楊堅平定後,楊堅就下令把鄴城拆毀,自此結束了鄴城作為古都的使命。

南方崛起

在西漢和唐朝時候關中糧食經常不夠吃,還得從關東調運糧食,而向長安漕運很是困難。這壹問題在唐朝尤為明顯,說明隨著關中的環境惡化以及江南的開發,經濟重心離長安越來越遠,定都在長安逐漸不合時宜了。

而正是西晉滅亡,大量民眾南下,加速了江南的開發過程,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得到了更好的開發,變得越來越繁華,而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定都南京,南京成為了壹個重要的政權定都備選地。

南京在這壹時期做的都是偏安南方的政權首都。即便如此,定都南京也有個先天缺陷——難以控扼長江上遊。為了抵禦北方政權南下,荊襄壹帶壹定要部署重兵。但是荊襄手握重兵的將領又容易順流而下威脅南京,東晉時期王敦、桓溫都曾控制荊州威脅東晉中央政權,更不用說蕭衍起兵於襄陽推翻南齊建立南梁。

這就導致南朝政權往往很不穩定。

經過南朝多年開發,江南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為了促進中原和江南地區的經濟交流,也為了能夠更方便地鎮壓關東和江南地區可能出現的反抗,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

運河沿線是“由河北滄、瀛直至江南杭、越的人口稠密的‘<’形地帶線”,“<”形的角的頂點處正是洛陽。由於關中環境惡化,土地不如往日肥沃,經常出現首都糧食不夠吃的局面,唐朝初年皇帝經常巡幸洛陽,其實是要飯去了。

大運河開鑿之後,洛陽可以更方便地得到來自運河沿線的資源,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洛陽較為不利的地理條件,按理說洛陽的地位會進壹步上升。但是安史之亂造成了洛陽乃至北方的破壞,促成經濟重心向未受兵災的南方進壹步移動。這就使得距離江淮壹帶更近的開封在唐朝後期越來越重要,形成了強大的藩鎮勢力。在朱溫以開封為根據地建立後梁之後,五代裏有四代定都開封,北宋也定都開封。

但北宋處在歷史的過渡期,定都長安或洛陽都變得不現實,又失去了幽雲十六州,不可能像後來的朝代壹樣選擇定都北京。定都南京又難以控制北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定都開封雖然有無險可守難以防禦的劣勢,但也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了。

至於定都開封後,北宋為了解決防禦問題,冗兵已經算常規操作,至於三易回河這種騷操作,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南北之爭

秦朝到唐朝之間崛起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崛起在正北、西北和西方,如匈奴、羌、拓跋鮮卑、柔然、突厥、吐蕃等。東北方向也曾崛起慕容鮮卑,然而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連統壹北方都做不到。

唐朝時,東北方向的契丹開始崛起,唐朝東北邊境軍事壓力增大。自此之後,主要由崛起於東北方向的少數民族威脅中原王朝。

契丹在五代時期取得幽雲十六州,改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建為陪都,北京開始作為有影響的都城。金朝占據中原後,金海陵王在位時想要增強對中原的掌控力,並進壹步南征,就將首都從黑龍江壹帶遷到了燕京,即金中都。元朝建立後,想要南征的忽必烈同樣把首都遷到了北京,改稱元大都。

在唐朝之前,統壹戰爭往往是東西爭雄,如秦朝自西向東滅六國,劉邦自西向東戰勝項羽,劉秀自東向西討平隗囂和公孫述。哪怕是等到三國之後南方開發更充分,有了南北對抗,結束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大亂世的,也是北方西部的北周和東部的北齊之間的勝者。等到北周滅北齊之後,脫胎於北周的隋滅陳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唐朝之後,隨著南方的進壹步開發,東西爭雄轉變成了南北對抗。北宋之後,分裂時期的南方政權多定都於南京,北方政權多定都於北京。至於南宋,其實在討論階段大臣們多數更傾向於南京,然而趙構慫了,執意要去杭州。

總的來看,北京非常適合作為北方政權的首都。

北京北方背靠燕山,把守好沿著燕山的長城就可以防禦北方來犯之敵。而少數民族政權遇到緊急情況,朝廷也可從燕山上的關隘及時北逃回到由最初的根據地——元順帝對此深有體會。南邊則是華北平原,從北京南下進入中原勢不可擋。

東北方向緊靠通向東北的遼西走廊,山海關如果沒有帶路黨也是很難攻破。東邊不遠則是大內海渤海,除非海防松弛到讓英法聯軍隨意進入渤海灣的程度,壹般來說在封建社會也沒有什麽威脅能從這個方向來。西邊則有太行山拱衛北京。

這樣壹座北京城,即便成不了首都,也是北方重要的軍事據點。而在明初,蒙古勢力依舊不斷騷擾邊境,東北方向朝鮮也不消停,某種程度上北京甚至是全國防務的重心。

明朝最初建都南京,也不得不在北京設置強藩拱衛中原。然而以明太祖的能力尚可坐鎮南京遙控北境,等到建文帝貿然削藩的時候,北京強藩與中央政府的矛盾便不可調和了。

明成祖從北出發,不足六個月便閃擊南京成功,可見以北京為基地進軍南方有多麽容易。但防務重心和政治中心分離,就會導致哪怕明成祖繼續定都南京,北京還要設置強藩,未來還有可能上演靖難之役,於是遷都北京就成了明智的選擇。

明成祖也曾以北京為基地,多次討伐蒙古殘余勢力,確保北境安全。而以北京為基地討平國內叛亂也相當近便,明宣宗討平朱高煦的叛亂就是明顯的例子。

但是南宋以後,中國經濟的重心在南方,定都北京就會有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分離的問題,華北也難以供養首都。

元朝時將大運河截彎取直,變成了我們今日的京杭大運河,依靠運河漕運將南方的糧食調到北京,可以養活北京的朝廷。漕運就成了後代朝廷命運所系,鴉片戰爭時英軍封鎖南京長江江面,切斷漕運,清政府便投降了。

也正是在清朝末年,列強打開了清朝的大門,中國開始融入世界體系,封建帝制加速瓦解,北京也成了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的首都。清末到現在,隨著科技進步、世界局勢的變化和政治經濟發展,封建時代的地利原則,很多已經不能用來討論後來的建都選擇了。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传播知识为宗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格调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