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中的隐形杀手——异位嗜铬细胞瘤

 休休有容2012 2019-08-24
  近日,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援助专家唐伟东教授成功为一名腹膜后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手术,患者术中出现了奇特的现象:血压像是在“跳舞”,触碰剥离肿块时,血压骤升到258/126mmHg,停止触碰后血压又会回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诊断,这名患者患上了异位嗜铬细胞瘤,有医学文献称,像这种术前没有确诊而在术中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死亡率高达50%,堪称手术中的隐形杀手!所幸的是,经专家团队的努力,手术很成功,10月11日,患者康复出院。
  据了解,孙大妈今年59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到市一院普通外科就诊,体格检查和腹部B超、CT、MRCP(胰胆管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后腹膜囊实性占位病变,考虑来源于神经系统或十二指肠可能性大。患者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病史,无头晕头痛病史,各项相关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在以普外科援宿专家唐伟东教授为首的治疗小组(朱小朝主任、李勇博士)认真讨论后认为:虽然患者肿块性质未定,但还是有剖腹探查的指征。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手术组于9月29日为孙大妈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中上腹部有一个约10*6*4.5cm大小肿块,包膜完整,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门部组织粘连紧密。专家组在分离肿块时,患者突然出现血压升高,高达258/126mmHg,停止对肿块的刺激后血压缓慢下降,再次触碰肿块血压又突然上升,像“跳舞”一样急速地忽高忽低。在临床上,血压不稳可能造成心衰、脑出血等诸多严重并发症,情况十分危急。麻醉科主治医师吴浩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唐伟东主任交流,认为患者可能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麻醉科主任苏小虎与副主任程加文也立刻赶到手术现场,主持参与对患者的救治。分离切除肿块时,患者血压最高258/126mmHg,最低80/45mmHg,在由普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组成的手术治疗团队的努力与协作下,最后成功将肿块完整切除。切除肿块后患者血压控制在130-115/90-65mmHg左右,术中送病理检查示:副神经节瘤,经过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为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术后予以监测及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并于10月11日康复出院。
  据唐伟东教授介绍,异位嗜铬细胞瘤是指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该瘤体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可使血管收缩,发生血压升高、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异位瘤体较少见,囊实性的尤为少见。由于生长于身体罕见的部位,临床定位诊断十分困难,造成有些患者可能多年不能明确诊断。像此例患者,既往就无高血压病史,属于异位隐匿性的嗜铬细胞瘤,如果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咳嗽等活动诱发瘤体分泌,或造成患者脑溢血、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血压危象,抢救将十分棘手和困难。唐伟东教授提醒说,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数位于腹部,部位的不确定性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而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与麻醉医师密切配合,在控制性降压下完整切除肿瘤,以及术后对血压持续监护和对症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