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学会律诗拗救方法(转载) [诗论] 文/海珠儿

 绩溪汪华明 2019-08-24

 格律诗中(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出现了此类现象就必须要补救,怎么补救?譬如,诗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要在该句或对句的合适位置上补上一个平声来救,反之,诗句中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就要在该句或对句的合适位置上补上一个仄声来救,(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下面就按格律诗不同的几种句式来讲讲怎样补救: 
一、七言诗
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称平平脚,双平尾)此式不存在拗救!

      此句式在七言中必须注意的口诀

      双平尾式五必论,(五言的是必论)

      若是不论三连平。(一三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的是,一不论,二四字分明 

          此式的换位救例确实罕见!至今还只找五言的一例: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正格:仄仄仄平平

                       八月平,涵虚混太清。

             自救:仄仄
   所以证据不足,不能证*明5、6换位救这一法的可行性,换位救一说不成立。

二、七言诗B式:仄仄平平仄仄
      (称平脚句,又称独平尾)(孤平自救常在此句式中)

      此句在七言中拗救口诀

      独平尾句三必论,(一五不论)

      不论变仄成孤平。  

      拗此五平施自救,

      三字可仄救五平。(第五字可平可仄,故亦可不救。)

      此式二四六分明。

        七言B式句救拗图示: (七言例)

        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拗成: 仄仄平仄仄平“(孤平)         

句中自救: 仄仄仄平“ (这样之后,除韵外,前6个字还是 有两个平声,就不孤平了。)

      (这叫 孤平自救“,这种救法一般只在发生在B式中,这就是 3拗第5字救“,反过来就是 5拗第3字救“,第5字也可不救!

      七言B式句孤平拗救的典型例子:

       1、南宋诗人陆游的《夜泊水村》:本句自救 (孤平自救)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身报国有万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双鬓再青

        这一例中出句5、6字皆出律,便将对句中本应用的第5字 ,改用平声 来救,同时又救了本句中的第3“这个仄声字,这就形成了既是对救,又是本句自救,(即孤平自救),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2、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孤平自救)

            孤云初起沉阁,山雨满楼。

       这一例中对句第3字 应该用声,而用成了声,用本句中的第5字“这个声字来救。出句中的第5字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3、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孤平自救)

            野桃含笑篱短,溪柳水清。

       这一例中第3字 “应该用声,而用成了声,用本句中的第5字“这个声字来救。出句中的第5字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4、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 》本句自救 (孤平自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处来。

       这一例中第3字 “应该用声,而用成了声,用本句中的第5字“这个声字来救。

       5、本句自救 (孤平自救)例:

            梅曹宿命苍天意,公道可知。

       这一例中第3字 “应该用声,而用成了声,用本句中的第5字终“这个声字来救。

       五言诗B式:平平仄仄
      (称平脚句,又称单平尾)(孤平自救常在此句式中)

        五言此句拗救口诀

        独平尾句一必论,(三不论)

        不论变仄成孤平。

        拗此三平可自救,

        一字可仄救三平。(第三字可平可仄,故亦可不救。)

        此式二四很分明。

        由此可见:人们常说,诗的平仄一三五不论,这是不准确的,在独平尾句式中,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是必须要论的!!不论就会出现孤平!!

        五言B式句救拗图示: 

        B式:平平仄仄平

如果拗成:平仄仄平(孤平)         

句中自救:仄平 (这样之后,除韵外,前4个字还是 有两个平声,就不孤平了。)

      (这叫 孤平自救“,这种救法一般只在发生在B式中,这就是 1拗第3字救“,反过来就是 3拗第1字救“,第3字也可不救!

     五言诗孤平拗救的典型例子:(完善中)

七言诗B式仄仄平平仄仄这种句式中,第五字不救的例子:

      1、《蜀相》[唐] 杜甫

      丞相祠堂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字应

      2、《秋兴八首》一[唐] 杜甫

     玉露凋伤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字应

      3、《秋兴八首》二[唐] 杜甫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荻花。(字应

      4、《秋兴八首》三[唐] 杜甫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事违。(字应

      5、《秋兴八首》五[唐]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汉间。(字应

      6、《登楼》[唐 杜甫]

     花近高楼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字应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甫吟。(字应

三、七言诗C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又称特殊句式或仄仄脚,双仄尾

       七言此句拗救口诀

       双仄尾式五必论,

       若是不论三仄声。(一不论)

       五六果真成拗字,(二四分明)

       相互换位便可行。(但第三字必平)

       五言诗C式:平平平仄仄
      (又称特殊句式或仄仄脚,双仄尾

       五言此句拗救口诀

       双仄尾式三必论,

       若是不论三仄声。(一不论)

       三四果真成拗字,(二字分明)

       相互换位便可行。(但第一字必平)

       如图所示:(七言例)

       C式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果拗成:仄仄平平平

      句中自救:仄仄平平(五六换位,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字必平,必论!

     七言拗救例子:

      1、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千载语,(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分明怨恨曲中论。

      2、[唐]杜甫《恨别》:

      闻道胜,(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司徒急为破幽燕。

       3、南宋诗人陆游的《夜泊水村》:

      记取处,(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卧闻新燕落寒汀。

      4、白居易 《天津桥 》:

      报道喝,(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恐惊黄鸟不成啼。

      5、杜甫 《曲江》

      传语转,(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暂时相赏莫相违。
 

      6、《秋兴八首》五[唐] 杜甫

      西望母,(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东来紫气满函关。

      7、《寄黄几复 》宋 黄庭坚  

     桃李春风酒,( 5、6字互换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红色为

     江湖夜雨十年灯。

      如图所示:(五言例)

      C式正格:平平平仄仄

     如果拗成:平平平

     句中自救:平平(三四字换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字必平,必论!

      拗救五言例子:

      1、杜甫的《绝句》

      罢,回首见旌旗。(红字为平,3、4换位救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2、《登岳阳楼》[唐] 杜甫

      昔闻水,今上岳阳楼。(红字为平,3、4换位救

      综上所述:

      在仄仄脚这一特殊句式中,如果七言诗中应该用仄声的第6字用成了平声,(五言第四字)那就将本句中本应该是平声的第5字用成仄声,(五言第三字)这就形成了5、6字(五言的3、4字)的平仄位置互相换位,即“.....仄仄“变成了“.....“,在《搜韵》中检测是把此种情况当作允许的变格,不算错;而在52网的检测系统中是错格;注意的是, 这样自救后,这一句中七言的第3字、五言的第1字,必须是平声。  

四、七言诗中D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又叫仄脚句,单仄脚,单仄尾

       七言此句拗救口诀

       单仄尾句要记清,一三五字自由行。

       若是六字拗上了,对句五字是救星。(二四分明)

        如图所示:(七言例)   

        D式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果拗成:平平仄仄平   (6拗)

        对句中救:仄仄平平 (对5救,即把对句中的第5字变为声)

        七言诗中D式拗救举例:

        1、杜牧 江南春绝句   (又是五仄特殊句例)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雨中。

        五言诗中D式:仄仄平平仄
       (又叫
仄脚句,单仄脚,单仄尾

        五言此句拗救口诀

        单仄尾句要记清,一三位上自由行。

        若是四字拗上了,对句三字是救星。(二字分明)

     如图所示:(五言例)   

         D式正格仄仄平平仄

        如果拗成:仄仄平   (4拗)  

        对句中救:平平 (对3救,即把对句中的第3字变为声)

        五言诗中D式拗救举例:(完善中
                        仄仄平
                        野火烧尽,(出句4字拗,平用为仄了)
                        春风又生。(对句3字救,仄变为平救)
                        平平仄平

         D式平平仄仄平平“第5字拗怎么处理?
         如果拗成:平平仄仄平仄“(半拗或叫小拗, 可救可不救)

         如果救,就在第3字上救,平仄变为:平平平

        下面举救的例子:

        1、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救例

        D式正格:平平仄仄平平 

             拗成:平平仄仄仄仄  

          救则是:平平平仄仄(即53来救)

                例:野桃含笑竹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此句为孤平自救例)

       这一例中的出句的第5字犯拗,用本句的第3字来救,对句属于孤平自救例,“字自救本句中的“字。

       2、[唐]许浑   《咸阳城东楼》   救例

       D式正格:平平仄仄平平

            拗成:平平仄仄仄仄  

         救则是:平平平仄仄(即53来救)

               例:溪云沉阁

                     山雨满楼。(此句为孤平自救例)

       这一例中的出句的第5字犯拗,用本句的第3字来救;对句属于孤平自救,“字自救本句中的“字。 

       平平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中第5字未救的例子:

     《蜀相》[唐] 杜甫

       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字应)未救。

       五、律诗中另外几种特殊拗句:

       1、五仄特殊拗句救例: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A、持家但有四立壁,(黄庭坚  《寄黄几复 》)

        拗成: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救:仄仄仄平    (对句改仄为平救,第三字变仄声)

                  治病折肱

           B、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杜牧 《江南春绝句》)

        拗成:平平仄仄仄仄

     对句救:仄平平仄平(对句改仄为平救)

                  多少雨中(对句5字改仄为平后,本句中第三字楼依然是平声,可见第5字可救可不救。)

          2、三仄尾:(下三仄) 

               在五言诗中拗成的形式:平平仄仄仄

               在七言诗中拗成的形式:仄仄平平仄仄仄

               三仄脚的典型例子:

               A、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此别应须各努力,(三仄尾)

               故乡犹恐同归。(对句未救)

            B、李商隐《 流莺 》 

                  曾苦伤春不忍听,(三仄尾)

                  凤城何处花枝。(对句未救)

            C、杜甫咏怀古迹    

                 怅望千秋一洒泪,(三仄尾)

                 萧条异代同时。(对句未救)

       说明:列出这此特殊拗句,并不是提倡我们也去这样拗,这毕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让大家知道,古人中也有这样大拗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诗歌得以发展的正确途径。

说明:此文综合各家所说

转载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