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六冲六合,三合与门轴劲 回答拳友关于王培生先生讲的六冲六合的概念, 如何在练功中去认知体现。 以下我根据自己多年练功体会,做一下不成熟的阐述。不周之处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去甄别改正从中找到适合自己自身状态的理,所谓一人一个状态一个理一个味道。一百个厨师烹制出来的同一个菜,味道都各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就是刚刚好。不同的老师讲述不同的理也是因为有所需要的人才有作用。普通北方人吃南方的菜,南方菜再好吃,北方人吃着口感总觉得不合适一样。道理的应用如同量体裁衣的关系。 好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 首先,不必想的那么复杂,冲跟合就是开合的寓意,是让大家明白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一个整劲,整劲有了,所谓的那些名词的寓意就出来了,冲就是开,跟合是对应关系。动就是冲,是开,(开中有合)的关系。这个靠着文字理解是练不出来理解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合理姿态下的盘架子中整劲上身了,自然那些文字内容也就具备了。理是通过练才理解的。动是(冲中有合)静是(合中有冲)冲寓意为根据需要不同角度的开的意思。一切答案,在练拳里的开合中求。开合都是不同角度的对称对应关系。十三式只是十三种角度方位势态的最基本的说明便于学习认知的启发引导,其实何止这些角度呢,大家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去理解,一个圆是由密密麻麻无数的点组成,比如八个方位角度里面含有无数个细微的过度的角度,都要运行中照应到这个合劲也就是整劲的保持过程。 不是说,这个动作是冲,那个动作是合,而是每个动作都要有(冲合)也就是开合劲,称之为整劲 开合劲,就是如同弹簧和皮球的作用,不同角度都具有随时接受作用力而做出的不同角度反作用力的效应,如同皮球弹簧,你不作用他们,他们在那放着是静止的,但是不是泄的蔫的散的,而是安静饱满的。结构完整的,只是保持不对外做功的状态,保持的是对内做功状态,也就是整合状态。当遇到不同角度受力后才根据需要而做功,所以老一辈练功,必须亲自给徒弟摆弄架子,亲自通过肌肤接触去喂劲方能够切身感受体验整劲的味道。也叫作身授,我北京的老师我经常电话问这问那老师每次都很无奈的说,还是来一次北京吧,你在我身上一摸你就明白了。说是说不明白的。能说明白,那老一辈不就白练了么。太极拳盘架子时,每一开合要用意念把六合六冲在体内的不断变换完整无遗地进行一遍,这正是打太极拳要慢的重要原因。练时慢,用时会因意动而生法反应骤然,攻防永在人先。每一个动作运行动的过程从角度方位的起点到终点要如同乌龟或者毛毛虫一样蠕动来细腻完成的,即便是这个动作到位了在下一个动作没开始之前保持的外观上看上去是没动静止的势态,而,意念一刻没有停歇,而是不断的每一个角度进行着角度哪里合适不合适的对应梳理的调整,你看动物尤其是猫,豹,看上去懒洋洋在那休息不动,其实神经是高度警觉的,随时根据受力角度进行合理反应,因此老一辈练功人后练功,就简简单单一两个动作练一辈子。人前教的套路是约束现代人帮助收敛浮躁心的不得已的手段磨炼意志身心的不得已的方法。 开合劲论 所谓开,是伸放开展之意;所谓合,是引、蓄、化、屈、收之意。所谓开合,即是太极拳中的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蓄一发的概称。 论开合劲 开与合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欲开必先合,有合则才能开。开与合概括了太极劲这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开合劲是引发双重之意,它无论在练习套路、推手、散打中处处皆用,因为套路和推手,一动周身各部位都处在一开一合之中,所以对开合要有足够的认识。陈鑫曰:“动静循环,岂有向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一开一合妙无微,上下四旁成化机。纵有六子具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一开一合,变化无常,虚实兼备,忽现忽藏”的过程,都是形容周身开合的精论。而且有很多哲理存在其中,用无论多么巧妙的语言描述,也难以穷尽奥妙,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陈鑫用“丛然六子具巧舌也难描绘雪花飞”来概括,其含义是何等地深刻啊!即使历代的圣哲和语言大师,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也难用语言表达和描述太极拳开合中的微妙和美景。只有自己狠下功夫练习,在实践中去仔细体会方可明白。
开合首先是建立在合的基础上。欲开必先合,只有合的好,才能开得有力,并迅猛透彻。合得不好,则开得无力、生硬,速度也不快。故未开非先合好不行。合,不是单纯的上肢缩, 是心、意、气、形、神一起合住。心意一合,四肢百骸,肌肉、精神无一处不合。犹如卷炮一样,炮卷的愈紧,爆炸的声音越大,这和发劲是一个道理。劲蓄(合)得好,发劲时就自然、刚猛、迅速、有力。发紧时要注意,心是主导,是统帅,心意一开,周身上下无不具开,这样才能心到意至,意往形催,气随劲达,发劲击敌才能落点清晰,无坚不摧。只有以意统率走架及推手中的开合之劲,才能周身之气无所不达,并且英气浩然。 开劲,劲先由脚跟而起,脚在蹬地时,五指和脚掌要抓住地,脚后跟随之用力,使脚心桥空,脚心涌泉穴要虚,这样在蹬地向上冲时,才能借助大地的反弹力,发劲才能威力无比,下盘稳固,动作才能天机灵应。发劲后则周身恢复松柔稳固状态。发劲时脚内侧为主为实,外侧为副为虚,继而内劲上行于腿,贯于腰,然后达于梢节。发开劲时,要在适宜范围内,因开劲是周身之劲,刚猛迅速,节奏短促,打击目标距离不宜太远。远则非但不能及敌之身,反而自我落空失势,致敌乘我之隙,击我之虚。为了使合劲由圆活紧凑,引进落空之效,和劲时须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气贴脊背,发劲是一呼一吸一瞬间,切莫迟疑蚩滞,滞则气柔劲散,发击无力。 下面再聊聊太极拳中的“三合”与门轴劲 太极拳在演练和实际应用 太极拳在演练和实际应用中要求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1、“心与意合” 应用时,本心要静,思想集中,以精神为主宰,把实战意识放在首位。众所周知,人的意识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靠精神力量的作用,人们能克服很多困难,产生非凡的能量,干出超乎寻常的事情。太极拳搏击,就是利用意念活动,来调动人的潜在能力。实战搏击时,面前有人似无人,不管脚踢、拳打、膝攻必须心领先,意透敌背,做到“人未动,意先动;步过人,身到位”,得机得势,出拳、出腿,利用我方最强之处,攻敌最弱之处。在局部上总能以优势对敌,故以小力胜大力,以合力胜散力,即“积零为整、以整击散”,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2、“气与力合” 太极拳的“呼吸”,不同于人的自然呼吸。 人的自然呼吸,是为了维持生命而进行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运动。这是一种由人体器官所组成的呼吸系统来完成的,无需用意识控制的自行运动。 太极拳中的“呼吸”是指人肢体气势的“蓄发、开合、收放”。与人的自然呼吸大不相同。它基于人的自然呼吸,又高于人的自然呼吸。 太极拳的“呼吸”是根据其拳艺的需要,所进行的受人意识控制的被动运动。“呼”,即周身气势放大,为周身之劲的发放所聚发的“发劲过程”。“吸”,即为周身气势的收小,为周身之劲的储存聚蓄的“蓄劲过程”。所谓“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合即是收,开即是放。 人的自然呼吸受肺活量的限制,在吸气时不能呼气,呼气时不能吸气。而太极拳的“呼吸、开合”,是根据击打时动作的需要而变化的。不仅可以吸了再吸,呼了再呼;而且还可以同时做到吸中有呼(即合中有开,如左合右开);呼中有吸(即开中有合,如右开左合)。同样还可以做到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击打时,肢体有了“呼吸、开合”,就会力量迸发。就能在不动大形的情况下,反复出拳、出腿打击对方。 3、“筋与骨合” 我们要注意,在骨关节训练时,既要求全身关节松开,又要求虚实对准,使躯干有内含腾挪之意。 首先要求脊柱和几个主要关节(如胯、膝、肩)松开,才能全身节节贯串,身整而灵活,也就是节节松开、处处合住。并要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由筋带动配合骨的活动。这样在实战中才能达到触之即发,处处得机得势。 太极拳应用中力学原理的运用 任何武术最终都归结为发力于对手,战而胜之。太极拳作为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先进的优秀拳种,其发力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机械力学、流体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使人赞叹。 1、机械力学原理的运用 在太极拳应用中,许多姿势和动作都是跟力学原理相吻合的,如击打时,我们的冲刺步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摆拳就是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而侧身则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太极拳搏击处处体现了力学中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在一个动作中,也可以同时运用以上力学原理。 再就是我们出拳、出腿打击对方时,如能使力的作用线通过对方的重心,就能够很容易地把对方击退、击倒。在对方出拳、出腿打击我方时,我应尽量破坏他的着力点(作用点),使力的作用线达不到我重心,反被我利用彼之力来转换,反击对方,将其击倒。 2、太极拳中的“圆” 太极拳中的“圆”,指的是门轴劲。我站在门轴处(圆心),转动时幅度小;彼站门边处(半径),转动幅度大。这就好似圆规划弧,双方肢体接触后,通过圆心的旋转,更容易将对方摔倒在地。在太极拳应用中,没有固定的招数,而是随机应变、千变万化的,只有掌握了击打的动作要领和它的力学原理,才能提高我们的较技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太极拳应用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着力点),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是完全可信和可以实现的。 3、流体力学原理的运用 气血在人体的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是被气血充盈的,它存在于人体之内流动。假如人的气血不足或流动不畅,则可能影响生命的质量。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可达到气血充足和流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大家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因盛它的容器而成形。当我们给容器施加压力时,液体就会在其中加速流动,并在压力最小的地方产生冲力。 例如:一支注射器,我们给里面抽满水,用力推动针管,这时针管中的水受到推力,就会射的很远。 又例如:一个球胆,我们给它装满水,让球胆嘴向下,水会顺着球胆嘴慢慢地往下流,但是,如果我们给球胆急速加力,球胆受到挤压,那么从球胆嘴喷射出来的水就会产生一股很强的力量。 气血在人体中,就和液体在容器中相同。在太极拳应用中,我们利用流体力学的特性,用意识和体能来控制气血的流动,就能练得:“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的内家功夫。 流体力学在太极拳应用中怎么运用呢? 下面举例说明: 例1:在击打中,我们出右拳时,根据太极拳阴阳虚实的关系,肯定左拳抽回,并向身体贴近,就像猛然关门一样,给体内一些挤压力,加上腿的蹬伸和制动,这样就使身体的躯干部分,像球胆那样受到挤压。而所出右拳的右臂,就像球胆嘴往出喷射水一样,将气血送至右拳,增加打击对手的力量。 例2:当对方打击我时,由于我重心和气血的转换,使对方击我不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挨上打不上”。 例3:我们发右前冲拳击打对手时,后腿向前蹬伸,前腿制动,这就相当于针管推水,将气血从后腰过背脊至右臂达右拳出奇制胜。 将流体力学的特性,运用于太极拳应用中,加上我们控制气血流动的能力,在竞技时,就能快速有效地击倒对方。 太极拳实际应用时, 筋、骨、肉在击打动作中的性能及作用。 1、筋的柔韧性 筋的柔韧性是指我们在太极拳应用动作中,筋的伸展能力及弹性。它可以决定肌肉和关节韧带的伸展长度。 实践证明:太极拳应用中的对拉性和伸展性技术,可有意识地放松对抗肌,使之缓慢拉长,通过太极拳进行人体慢张力拉长练习,可以使肌肉和关节韧带拉长到承受极限,提高肌肉的张驰和协调能力。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在竞技中避免损伤和疼痛。 2、骨的衔接与转换 人体二百零六块骨头都靠骨关节来连接,承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达到“节节贯串”。在贯串的同时,须注意骨节要对准(不准则无力)。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脊柱关节锻炼得更为灵活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配重量,从而增强力量的耐久性。使我们在太极拳应用中,身法不用大幅度的动作,就可以移形换位、立地生风,迅猛地出拳、出腿打击对手。 3、在击打动作中,肌肉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太极拳应用中,运动中肌肉的轻缓放松,使全身肌肉群在意识指挥下能精确的、严密的、有组织、有规律地统一行动,不使自身平衡受到各关节拉力产生分力的破坏。并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这在太极拳中称“对称协调”或叫“气势团聚”。力学上说: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处处求得合力点,就能避免“气势散漫”,达到对称协调的要求。 太极拳应用中,击打动作的用力要点 1、太极拳“阴、阳、虚、实”理论,在应用动作中力的作用要点: “阴、阳”即“虚、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便是阳。在应用过程中,首先是自身的变化。如在击打动作发动前,我面向对手的前手、前腿为阳面是虚;而后手、后腿重心所在为阴,即实。应用中,要使对方只能击打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所在。如自身进攻时,可利用后腿重心所在,用力蹬地前伸,前腿由虚变实,支撑制动。同时,后胯向前扭转,把后腿蹬地所获得的反作用力,由腿传至腰。再加上腰胯扭转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通过肩部,传至后手拳击打对方。 其次,是应用中双方的虚实变化:如对手攻击我左侧时,我可借来势之力,以左侧虚面为轴旋转,把力落到右侧。同时右腿蹬地,并将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传至后腰,通过背脊至右膀,出拳打击对方。再就是用腿击打时,和用拳一样:出右腿时,先将重心移至左腿,并用左腿蹬地的反作用力传至腰部到胯、过膝,用脚踢击对方。而对方踢我左腿时,我左腿重心下沉,并旋转蹬地,把反作用力传至右腿踢打对方。 2、在太极拳搏击击打动作中,肌肉用力要具有高度地协调性和灵敏性。 实战时的协调性,表现在各种攻防动作的时间、空间的节奏性和准确性。或者说,在完成出拳、出腿或迅速击拳、击腿时肌肉的张弛是否有规律。具体的说,在出拳、出腿时:各部位肌肉有的紧张,有的放松,有的作等张收缩(动力性工作),有的作等长收缩(静力性工作)。 总之,在击打时,是一个很复杂的用力过程。只有运动员全身肌肉群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才能产生最佳的击打效果。否则,就会费力大而击空,或击中却没有力度。这种协调性与灵敏性,在太极拳应用技术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肌群,在不同的动作阶段中,用力的先后顺序要协调。 例如:右直拳第一阶段,后脚蹬地时,主要是膝关节伸肌、小腿三头肌和足肌肌群用力,前腿着地制动。随着躯干以纵轴向左前方扭转时,主要是靠腰腹肌和伸胯肌来完成。伸臂时,三角肌、三头肌最后用力,这样的先后用力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动作就不协调。 (2)协同肌与对抗肌的用力配合要灵敏与协调 在应用到动作的每一阶段中,除了某组肌群主动积极外,还有一些辅助肌群协助收缩,这种主从配合要协调。当伸肌收缩时,基本对应的屈肌及对抗肌就应退让,或者放松,予以协调灵敏地配合,使动作轻松自然,富有节奏。反之,如果没有这种配合,就必然会使动作迟钝和僵硬,影响肌肉收缩效果。 (3)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要协调 应用中,各种技术在各个动作阶段中,大多数肌群都是克制性工作。但也有的肌群(例如出拳发力时,身体重心周围的肌群),在极短的瞬间,却主要做固定自身躯干的静力性工作。在这种不同的阶段中,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应协调配合。如右腿出摆腿或边腿时,左侧必须固定起支撑作用。否则,转体就会过度,以致于自身躯干不稳,出腿无力,甚至自身倒地。 由于太极拳的训练,使肌群在意识指导下协调移位,就会使所有攻、防动作转换迅速、及时不露形,减少能量消耗,才能随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效地进攻和防守。 在太极拳应用中,战况变化很快,只有各种姿势和动作衔接紧密,才能充分利用动作之间的惯性,结合内力和外力,招出无尽地击败对方 六、 太极拳应用中的内功摔法 现在的散打与应用揉进摔法后,增加了中国武术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在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容易双方同时倒地不得分。也很难在规定的两秒内,将对方摔倒。这样就有必要采取新的摔法——太极拳内功摔法,丰富到应用中。 太极拳的内功摔法很多,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是“折叠术”。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既有下,有下既有上,有前既有后,有后既有前,有左既有右,有右既有左的过程中产生折叠。它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协调配合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往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往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这便是“折叠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四正、四斜之分:(在前面太极应用中的“三合”已述): 明白了“折叠术”,怎样在太极拳应用中运用呢?下面我介绍几种方法: 1、当两人肢体接触的瞬间,借对方躯干的冲力,双手取下按之势。同时自身前腿由虚变实蹬地,利用反作用力,前胯和肩相对,突然向上、向后推,同时利用自己的虚腿(后腿)勾跘对方下部,使对方后仰跌倒。 2、当对方冲力过大时,我出臂相架。同时,可侧身将力向我身后引诱,以后腿脚前掌为圆心,脚后跟为半径旋转,向前移动45°,落实蹬地,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过腰到臂,使对方手臂往上的同时,我肩前转,相对前脚勾跘对方后小腿,形成折叠,使对方摔倒。 3、如对方用力推我前身,可通过意念,气血肌肉放松下沉,使彼之力向下,至我左脚面;同时,我左腿用力蹬地,右腿插入对方裆部,并以身体左侧和左腿为轴,向左向下旋转,使对方跌倒在我身前。 4、如对方侧面攻来,我可出右臂向上隔挡,同时自身重心从右转至左蹬地,利用右腿(虚腿)勾跘对方前腿(实腿),使对方向侧前方倒地。 总之,在同对手应用中,必须保证自身的虚实分明。要分清何处为虚?何处为实?自身处处有虚实。同时整个虚实之间要有联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全身各关节紧密相联,形成一个整体。不但前进、后退、出拳、出腿,发力击打时要有虚实,且所有动作均须节节贯串,虚实转换。转换时要不间断、不露形,劲由内换。这样才能体现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太极拳搏击之术。 太极拳应用中的体势
1、太极拳应用中的“中正平衡” 太极拳习练时的身法中正,主要为“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到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上下一条线)。凡是躯干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都会失去重心平衡。但在搏击实战中,躯干不能不有伸缩,重心也不可能不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战时,必须平衡地移动重心,使人体重心尽量接近两腿构成的支撑面中心。在实战时的移步换形,绝不可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灵活而稳定的平衡。 在出拳、出腿时,要使身体的重力和支撑反作用力保持平衡。即出拳时的力度和腿蹬地的力度保持平衡。出腿时力度与支撑腿蹬地的作用力保持平衡一致。 2、太极拳应用中的“含胸拔背” 何为“含胸”?心以上为胸。含胸时,锁骨保持平稳微向下沉,两肩尖微向前向下蜷扣,胸腔微向内合,使胸部放松即为“含胸”。 何为“拔背”?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意在解除肩膀肌肉的紧张。脊柱在脊肌的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又虚虚对准两肩膀中间,脊柱骨节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太极拳应用中,在击打动作开始时,上肢处于含胸拔背的状态,可以增强弹性作用。状如猫在捕鼠时,身体尽量蜷缩,下肢的胯、膝、足三部分关节再作甚强的屈曲,即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在出拳、出腿行动时,上肢处于含胸拔背的状态,可以减少上肢的转动惯量,便于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各关节的集中发力,更有利于各环节动量的传递与积累。
3、太极拳应用中的“空、松、圆、活” 太极拳练到较高阶段时,就可达到“空、松、圆、活”。这是习练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空、松、圆、活”呢?前面我们简单介绍了“圆”,说明了这四个字,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有一字之用。四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在太极拳搏击中,这四个字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根据四字之间的关系,分为“空与松、圆与活”,两个方面来介绍: (1)“空”与“松” 太极拳中的“松”,指的是身体的肌肉骨节必须松开,不能僵硬。就是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称之为松。而“空”,是意欲“空”,是意识的感觉。当肌肉骨节松开时,思想上则要“空”。在太极拳搏击中,思想上要有“松”意,才能致“空”,克敌制胜。 (2)“圆”与“活” “圆”是“活”的基础,即所谓“圆则活,方则滞”。活的动力在内,而不在外。外随内动,劲无断续。动者为气动,而非形之动。内外相合,周身为一家。“圆与活”是离不开“空与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肌肉骨节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与松”,“圆与活”也就无从谈起。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 在太极拳应用中,我们总体上只要做到“空、松、圆、活”,那么在对抗时,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出拳、出腿、用膝、用肘、贴身用靠,无不转换自如,身灵活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