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很虚伪吗?

 燕山茶社 2019-08-25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儒家没有任何的虚伪,只是在其精华的一面也有其糟粕。而这些糟粕也是由于时代的不同,由于历史的局限而造成,并非儒家的本意。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仁”,他的仁爱之心并不只是对父母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对兄弟姐妹的爱,对亲戚朋友的爱。而是对社会每一个人的爱,是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爱。仁者爱人,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人间挚爱。仁者利人,是一种亳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间博爱。仁者无敌,是一种捍卫社会正义,并不惜牺牲生命的人间大爱。如果把这种祟高的仁爱精神说成虚伪,那只是有些人心灵的扭曲。

真正虚伪的是人,而不是儒家。儒家的道德伦理,永远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儒家诲人不倦,教人智书达理,修身养性。教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都是如何做人的道德规范。评论儒家应该先从读《论语》开始,以其辩证性地批判性地正确评论儒家,方能让人心服口服,若是信口开河,横加指责,只能说是别有用心。

儒家的中庸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到问心无愧。创造事业量力而行,力所能及,稳步发展。不能压力山大,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前功尽弃。与人相处,以和为贵,真诚对待。不损人利己,不假公济私。处理任何事情,冷静思考,恰到好处,致中平和,令双方心服口服。但是有些人却认为中庸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是人性的虚伪,这实在是对儒家的歪曲。

很多网友认为,西汉之后的儒家有着很大的变异,是为统治阶级谋求利益。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正确,但还是带有片面性。秦王朝的法家统治,苟政猛于虎,最终官逼民反,走向灭亡。西汉初期,吸收老庄文化,有所成效。汉武帝时,他认为要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必须有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文化,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通过董仲舒的积极推荐,汉武帝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之后的儒家,肯定是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根据那个时代的需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集百家之众长,以适合统治阶级的治国安帮平天下。这是对原有儒家的创新与活学活用,是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汉武帝既然选择了儒家,那么儒家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就必须维护他的长治久安。正因为汉武帝正确地选择了儒家,才有着大汉王朝的伟大与和平盛世,才有着儒家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

那么封建时代的儒家真的是奴化教育而虚伪吗?应该说不是,只是一个朝代的变更,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也不存在虚伪之说,没有哪一个统治者去借鉴和引用虚伪的思想文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是后来人对历史的评说,有其虚伪。

儒家两千多年的生生不息,承前启后,这就是王者风范。尽管儒家思想文化有其糟粕和负面因素,从某方面是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但并不存在虚伪。因为那是时代的不同,是历史的有所限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社会现实,去评论和衡量历史上的儒家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