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为什么会导致虚伪的世风(1)

 兰博2000 2023-05-18 发布于湖南

中国历史上,最推崇儒家,并且以儒家为圭臬的朝代,有三个:

一个是东汉,一个是西晋,一个是明代初年。

这三个朝代无一例外,都产生了一个奇怪的世风:虚伪

问题来了!为什么推崇儒家,会导致虚伪的世风?

文章图片1

如果不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如果不对历史是非进行明确的分辨,如果不能执道抱一而为天下度,

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永远糊涂,永远迷惑,永远深陷在历史重复的泥潭之中,

不能自拔。

懂了吗?

总有一些人,酷爱儒家,热衷于捂住伤疤。捂住伤疤就等于没有吗?

掩耳盗铃有用吗?

文章图片2

我们先来说东汉吧。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儒家的地位,一下子得到提升,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既然以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那么,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帝王自己,首先要明白儒家思想吧。

说得通俗一点,汉代皇帝,也要学习“圣王之道”啊

别忘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就是因为不学《诗经》,“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导致亡国的。汉代才捞了一个便宜,得到了天下。

不学“圣王之道”行吗?

所以皇帝第一个要学“儒术”。皇帝也不是天生就会儒术,所以要请儒家师傅来,做“帝王之师”。

文章图片3

东汉初年,有一位名儒,叫桓荣。他从小到长安求学,刻苦自励,十五年不回家乡,终成学业。

桓荣六十多岁时被光武帝刘秀赏识,任命为议郎,入宫教授太子刘庄,被授任为太子少傅。

刘庄继位为汉明帝,对桓荣十分尊敬,亲行养老礼后封桓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桓荣去世,明帝亲自为其送葬,赐冢茔于首阳山之南。

儒家提倡的是“尊师”,所以汉明帝很“尊师”,为天下做纲纪。

桓荣的儿子为汉章帝的太子师,又做汉和帝的老师,后来他们的孩子,又做安帝和顺帝的老师,

桓氏因为精通经学,一家三代为帝王师,延续了五个汉代帝王,荣耀备至。

文章图片4

桓荣这样的因为精通经学而成为王侯的,绝不仅此一家。

这就是一个传递天下的讯号:

精通儒家经典,可以为“帝王师”,可以为“万户侯”。

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就是权力的动物。”

精通儒家经典有这样的好处,谁不想去试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德。东汉就特别重德行。儒家经典读得好,就是有才德,尤其受到重用。

汉代之前,选拔官吏更看重“世卿世禄”的门第,和创立军功这样的功劳,读书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跨越的。

想想唐代的李贺,望着凌烟阁上的王公勋爵,叹息说: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但是汉代,书生就是能封侯!而且,世代为公。

文章图片5

来个励志榜样吧。

东汉富有才德之名,而被朝廷重用,甚至出现“世代为公”的现象,很多。

著名的袁氏一家,就是榜样。

袁安官司空,他的儿子袁敞、袁京皆为司空,袁京儿子袁汤也是司空,封安国亭侯,袁汤的儿子袁逢也官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也为三公。

袁氏四世五公,形成强大的世族。声势浩大,天下难比。

顺便说一声,河北袁绍就是这一世家的。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

当时世风如此,真是“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文章图片6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

家庭关系的核心,就是父子这种上下关系,讲求孝道

到了东汉,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

他们深信:一个孩子在家里能行孝,治国平天下就能对国君忠诚。

所以,“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

汉朝的皇帝,除高帝刘邦外,从第二代惠帝以下,其谥号皆首冠以“孝”字,表达出“以孝为天下先”的风尚向导。

上行下效。这样的风尚,自然能够推动天下的“孝行”。

在这样的政策纲领下,儒家士人习读经书,践行孝道,蔚然成风,并且达到了极盛的状态。

文章图片7

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讲:

“三代以来,风俗之美,无尚于东汉。”东汉时代的社会风俗,非常纯朴,重视气节,历朝历代很少能够匹及。

但是,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互根

风尚自然美好了。但是随之而来,弊端也在显现

汉代特有的、“虚伪”的风气,随之而起。

汉代的士风,能有多“虚伪”?多变形?多荒谬?

请看下回。

文章图片8

文子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23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