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胃痞”。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诊为“反酸”“嘈杂”等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以促胃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根除Hp及抑酸药为主,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联合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之一。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内治、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内外治结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取得了一定进展。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思维和随证加减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本病上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禀赋不足等有关。其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胃, 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失和降。 辨证分型与推荐中成药 本文源自2019年版《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下文简称指南] 中成药 一、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指南推荐中成药 1 气滞胃痛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炙)。 ③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 2 胃苏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 ③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者。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5g,每日3次。 ![]() 二、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反酸或烧心,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指南推荐中成药 1 达立通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楂(炒焦)、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炒)。 ③功能主治: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6g,每日3次。 ![]() 2左金丸 ①处方来源:《景岳全书》《丹溪心法》。 ②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 ③功能主治: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三、脾胃湿热证: 脘腹痞满或疼痛,大便黏滞或溏滞,食少纳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身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指南推荐中成药 1 三九胃泰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地黄、白芍。 ③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消炎止痛,理气健脾。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2.5g,每日2~3次。 三九胃泰 2 金胃泰胶囊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大红袍、鸡矢藤、管仲、金荞麦、黄连、砂仁、延胡索、木香。 ③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④用法用量:每次0.9g,每日3次。 ![]() 四、脾胃气虚: 胃脘胀满、胃痛隐隐、纳呆、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淡白,甚至面色晄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指南推荐中成药 1 健胃消食口服液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 ③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脘腹胀满 ④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在餐间或饭后服用。 ![]() 2 益气和胃胶囊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黄芪(蜜炙)、丹参、党参、黄芩、枳壳(炒)、白芍(炒)、白术(麸炒)、仙鹤草、甘草(蜜炙)、檀香。 ③功能主治:健脾和胃,通络止痛。用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兼胃热瘀阻证,症见胃脘痞满胀痛、食少纳呆、大便溏。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3 香砂平胃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苍术(炒)、陈皮、甘草、厚朴(姜炙)、砂仁。 ③功能主治:健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2次。 五、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腹泻或含不消化食物。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指南推荐中成药 1 温胃舒胶囊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 ③功能主治:温胃止痛。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2.虚寒胃痛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党参、炙黄芪、高良姜、干姜、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 ③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用于脾虚胃弱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加重。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3 香砂养胃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 ③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反吐酸水。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 六、胃阴不足证: 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指南推荐中成药 养胃舒胶囊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党参、陈皮、黄精(蒸)、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炒)。 ③功能主治:滋阴养胃,用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胀痛,隐隐作痛。 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七、胃络瘀阻证: 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指南推荐中成药 1 荜铃胃痛颗粒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荜澄茄、延胡索、黄连等。 ③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胃脘胀痛、刺痛。 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2 荆花胃康胶丸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土荆芥、水团花。 ③功能主治:理气散寒,清热化瘀。用于寒热错杂症,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嗳气、返酸、嘈杂、口苦。 ④用法用量:饭前服,一次2粒,一日3次。 3 摩罗丹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 ②药物组成:百合、茯苓、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茵陈、延胡索、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鸡内金、三七、白术、地榆、蒲黄。 ③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胃疼,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等。 ④用法用量:口服,蜜丸(9g),一次1~2丸,一日3次。 ![]() 康复调摄 1. 饮食进餐无定时、进食过快、暴饮暴食、喜食热烫食、烧烤、口味偏咸、饮酒等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伤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含亚硝酸盐食物等)及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2. 心理调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3. 生活调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当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在冬春季节交替时尤需注意生活调摄,加强锻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