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篇 用故事来评估与记录孩子表现 用故事来支持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与我们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处理的是孩子的错误与问题。 接下来了几个故事,孩子们都在告诉我们,首先需要处理情绪。 01 “我不认为自己犯错了,但我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 蜂窝体验课的主题是“我要怎么从犯错中学习”,中间有一个环节孩子会针对自己遇到的犯错,分析“为什么这是犯错”。 有几个孩子纷纷抱怨:
显然,不少孩子都有遇到过“别人指出错误,我却并不认为是犯错”的情况。不过,以上的表达都只是在发泄不服气、委屈的情绪。对解决问题似乎没有帮助。 这时,一个 9 岁的孩子提出:“有些犯错之所以是犯错,是因为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环境有害。但有时候,爸爸妈妈想纠正我们,只是因为这些好习惯对他们有利。” 他在讨论的过程中分享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美术课要求临摹,但自己想自己创作;另一个是回家换鞋后要整理鞋子,但自己觉得无所谓。而妈妈会在旁边一直唠叨。 带领讨论的老师大鹅问:“那在你不觉得自己犯错时,你会怎么办呢”。 他说:我首先会尝试和爸爸妈妈商量,但是发现没什么用,如果用 0-6 分打分,有效程度是0分。然后会想其它的办法,因为不想被唠叨。 他接着补充了一个他称为“糖衣炮弹”的、可以打 6 分的办法——让扫地机器人帮忙整理鞋子。 我很是好奇扫地机器人是怎么做到整理鞋子的。不过这也不重要了。 最让我惊奇的是,这个 9 岁的孩子,不仅清楚地感受和理解了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好地接纳了自己的看法——“我并不认为自己犯错了”。 而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想被唠叨,要照顾好爸爸妈妈。 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在文字区表示赞同:“说得真好!”。 这让我想起,在本科课上,也有孩子分享了不少他们和爸爸妈妈、朋友、同学发生的矛盾。很多时候,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藏起来。 因为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孩子会陷入“对”和“错”的纠结中,有的孩子会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但这样反而让矛盾越来越深。 相反,当孩子勇敢表达、接纳自己的真实想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再分享三个故事。 02 “和朋友吵架了,我愿意先道歉” 主题:为什么我和朋友隔三差五就会想绝交? 在这个主题讨论中,孩子们分享了和朋友间发生的争吵。其中会有这样的一些例子:
孩子的解决办法通常分为两种: 1. 我就是对的,凭什么让着他/她呢?绝交就绝交! 2. 我们是好朋友,一定要互相包容。我可以先道歉。 很多孩子都会斩钉截铁地选择其中一种办法,似乎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争吵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可是有趣的是,选择绝交的孩子表示常常会后悔,很快就彼此和好。而选择道歉的孩子也表示,有时候会在和好后又吵起来。 这样一来,问题就反复出现,没完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做选择时,忽略了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我们的讨论中,孩子们是这样尝试解决问题的: 我问:为什么朋友会推你、吓你呢?他/她是没有把你当朋友吗? 其中一个孩子,小Y说: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好玩,是朋友间表达兴奋的方式。 我继续问:那么,包容他/她就是可以让朋友继续推自己、吓自己? 另一个孩子,小米:不,要很严肃地跟对方说,我不喜欢这样,再这样就不和你玩了。 我表示理解大家的想法了,指出:我发现,当我们说绝交时,会忽略了表达我们想和对方做朋友的想法,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太难过了;而在我们选择包容和原谅时,又会忽略表达自己不喜欢对方的一些行为的想法,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朋友了。 这时,紫菡补充说:嗯,我还是愿意(为吵架)先道歉,因为我在乎我和朋友之间的友情。不过同时,我会希望朋友也向我道歉,知道我的不开心,否则不做朋友也没关系了。 嗯,在面对问题时,认真地关心、感受自己的情绪,这很重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03 “要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上学理由,而不是被逼着去学枯燥的知识” 孩子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比如,木就义正言辞地说,“人必须要上学。上学了以后可以坐空调房里办公,而如果学不好只能扫大街。” 可是,也有孩子就提出疑问,比如小Y就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数学要学方程,我们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我觉得只有伟大的科学家才会用到方程。” 腾岳也说:“我觉得人必须上学是大人说的理由,小孩子是不会这么想的。” 我问,“那你们觉得为什么要上学呢?” 孩子们还是回答要学习知识。 我换了一种问法:“那大家都说说看你们在学校最开心的事什么吧。或许可以找到更多上学的理由!” 这时,大家的想法不再仅仅围绕着“知识”本身了。 小Y说:课间休息可以跟小伙伴玩。还有一些科目比如美术、音乐、体育挺好的。 Beibei 说:体育课非常好玩,因为可以上半节课,然后玩一会儿,可有意思了。 慈易在之前的讨论中有提到自己的梦想是做发明大师,他说,如果以后要做发明大师,方程应该挺有用的。做地理学家也是。 思凝说:不上学,在家很无聊呀。 思凝提出,小孩更多的是享受上学的某一段时光,而大人想到的是未来。 然后,大家尝试把小孩和大人说的上学的理由进行分类,决定把“学习知识”和“人必须上学(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归为大人和小孩共同认为的理由。同时,总结出了小孩和大人的理由的特点。 最后,小Y认真地说,“大人常常强调那些枯燥的知识,所以小孩一定要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上学理由,而不是被逼着上学。” 确实,当我们把“学习知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当作唯一的、正当的上学理由,而因为“喜欢同桌”、“喜欢课间活动”这样的想法而自责,往往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 何不接纳、肯定这样的想法,把它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呢? 04 “我决定不参加演讲了” 蜂窝每周的线上课程结束后,都会有和讨论主题相关的一个演讲机会,报名的孩子将会在下一周的课程开始之前向大家演讲。 在一次有关“误解”的演讲中,慈易说:我没有想起来被人误解的事情,我决定不演讲了。 我问:咦,那你上周为什么报名呀? 慈易:因为喜欢演讲呀。我等下次主题再报名吧。 我欣然接受了慈易的“放弃”,其他孩子也并没有觉得慈易抢占了演讲名额却放弃了机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我想起来之前的班级中,有好几次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想要放弃演讲,家长都会有点焦虑地说:“老师,你来跟孩子说说,鼓励孩子坚持一下吧,这样轻易放弃不太好。” 我都会回复说,“没关系的,孩子有兴趣的话下次再报名吧!” 我们常常会认为“放弃”就意味着事情做不成了、失败了,于是很多人都会畏惧选择“放弃”,不敢表露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情。 而就像慈易这样,6岁的他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放弃这一次的演讲,也非常清楚自己是会努力抓住下一次机会的。如果因为“绝不能放弃”的念头硬着头皮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该多难过呢。 所以,我很高兴慈易能坦然接纳自己不想做一件事情的心情,并且做出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却很重要的决定。 05 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看到更多的选择 当我们鼓励孩子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孩子会不会太过自我了? 而以上几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是有能力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找到自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