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语录”形体文化的形成、产生与发展

 勤奋创新 2019-08-25

2、孔子“语录”形体文化的形成、产生与发展

所谓语录文化,是语音语言(非文字)文化被记录、转化成文字文化,再通过文字文化人相继传承与传播,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活动。它源于孔子周游列国。其言语与住行,被弟子记录并书契在竹简上,编辑成书,流传至今。

对此,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篇》八〇页)笔者对《论语》录取的“语录”粗略数了一下,计499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孔子“问礼于老子(聃)”,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自周返鲁,在鲁地招收弟子,开办私学,讲述姬周王国开创的“国学”,亦即“六艺”之学问。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可以说,其教学有成。

于是,被鲁地头人(封地领主,时称“公”或侯)任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五十岁时由大司寇摄行相事三月。”

鲁地(史称鲁国)被季孙、叔孙和孟孙三家“三分”之后,无人起用孔子,使他失意、失职。在鲁地办私学难以维继,便周游“卫、曹、宋、郑、陈、蔡等”地(史称国,即没有国王的国)十三年。他见人、见事、见物、见问、见言,便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有感而发。对他人和弟子所问,必答;对路人所说,必议、必评。在周游活动中,其居、其行、其言、其语,被跟随的弟子记录、书契在竹简上,形成与伴生出“述而不作”的独具一格的“语录”文化形体。后世人编撰、编辑成书,传承与传播下来。所以,以孔子为主形成与产生的《论语》,非一人所为,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比如,《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一页)若是与停办私学相联系,就会领悟出,孔子认为:在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中必须随时消化所学的东西,这是不用多说的事;我很欢迎从远方来学习知识的人,视其为朋友;有人没有知识,并不怨恨自己,就不是有修养的君子。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十八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上十九页)显示的是,孔子对学习知识的重视。

再如,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同上十八页)记录的是:回答子贡关于认识“君子”的提问。提示人们,先观其行,后看其言,从言行两方面认识认知一个人的品行,才可到知此人的真假面目。

再如,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篇》八三页)记述的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未吃饱过。显示的是,孔子的悲痛行为。

再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一〇四页)记录的是孔子失意无职之后,对弟子透露的想法和心情。系自慰是也。

再如,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篇》)在文字文化人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若是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眼光看,就会发现,这是孔子对有序治理社会发出的最早的呼唤,是对当时臣弑君夺君权、子弑父夺君权以及兄杀弟或者弟杀兄争夺君权恶行恶为的不满,用此言反映和界定社会秩序,即“政者,正也。”(同上一六九页)反对的是:歪门邪道式的从政与乱世的恶行。认为:被杀者是因“不正”而起;杀正者,是反正的坏正者。希望用客观存在的“君臣父子”之现实教育人们,把有序治理社会的常态维护下去。

除此以外,还有孔子对弟子和他人的评论;对弟子之死哀悼的始末;对弟子之间的议论、评论;等等,等等。

孔子“六十八岁时返鲁,仍不见用。”于公元前479年辞世,享年72岁。(未注明引文,均见:孔子《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84-185页)所以,孔子慨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篇》七十八页。《论语》引文,见《论语诠解精华版》。

时隔330多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立太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任用儒生充当各级官吏,从此儒学取得独尊地位。”(词目:董仲舒《简明社会科学词典》834页)此后,儒学文字文化便成为中国的国家一统文化,用来统一民众的思想。

在两汉推动下,儒学成为国学。在隋唐拓展下,儒学文化上升为一统人们思想的国家主流文化,传承、传播与继承下来。

2019年8月11日09:27:04。2019年8月24日16:16:00校正修改完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