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两个《论语》故事告诉你红楼梦的原作者

 窦建利 2019-08-25

上节说《红楼梦》文本中的三个传说,隐射了贾宝玉就是废太子。我这样说,不知又有多少人指责我“牵强附会”了,甚至还有人说我这是吃死人饭的。我说过,没有证据我是不会乱说的。

我们来看《红楼梦》的第三回,蒙府本的回末,有批语说:“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这里有“求仁得仁又何怨”句,这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篇》。记述了冉有和子贡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非常的有意思,不仔细地去看就不可能知道,因此我们一再地强调,读《红楼梦》一定要细读。我们说《红楼梦》伟大,《红楼梦》到底伟大在哪里?在于《红楼梦》中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那么这段对话又和《红楼梦》有着什么关联呢?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段对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有一次冉有问子贡,“孔老夫子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回答说:“噢,那我得先去问问先生。”于是,子贡进屋问孔子道:“伯夷、叔齐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答道:“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呵。”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又答道:“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还怨恨呢?”子贡就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

看到这里,依然看不出这些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知道,这一段的对话是有前提的,它牵扯到历史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是卫国的父子争夺王位的事;一个是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兄弟俩互相谦让王位的故事。可知我前面所说不谬,是不是有父子争夺皇位的基因成分?

当时的卫国卫灵公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剻聩,因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交恶,逃到了晋国。后来卫灵公去世,立其孙子剻辄继位,是为出公。而这个出公剻辄就是前太子剻聩的儿子。这时,晋国想把前太子剻聩送回国,借以侵占卫国。卫国为了抵御晋国的侵略,也是卫国的现有国君为了保住王位,拒绝太子回国,也就是现任的国君拒绝他的父亲回国。要知道在王室,是没有父子之情可言的。这就是剻辄与其父争夺王位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康熙朝的废太子胤礽和父皇康熙也是有过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的。

那么《红楼梦》蒙府本的批者,为什么在《红楼梦》的第三回的回末,非常突兀地批出一段与父子争夺皇位有关批语呢?《红楼梦》的第三回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描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那么宝玉所摔的那个玉,就应该是“传国玉玺”的那个玉才是。

我们再看第二个故事。伯夷和叔齐兄弟俩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是长,是老大。“叔”是老三。也就是老大和老三。孤竹国国君在世时,立三子叔齐为太子。孤竹国国君死后,叔齐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不接受叔齐的禅让,就逃走了。叔齐呢也不肯作国君,也逃走了。百姓便推举孤竹国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这才是《红楼梦》蒙府本的批者所说“求仁得仁又何怨”的真正含义。

《红楼梦》的作者不会只用一两个古代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身份的,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故事或情节能表现作者的身份的呢?回答是肯定的,有!欲知究竟如何,且看我下节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