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广州人 | 阿妈叫我睇龙船

 limaocn 2019-08-25

1.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亚妈叫我睇龙船——这首广州人人会唱的儿歌,反映的正是地处祖国南方海边的广州,河道纵横,舟楫穿梭,广州男女老少长期呼吸着随江水涌来的潮湿空气,过着伴随江水的快乐时光。

2. 老百姓傍江而生,与珠江结下深厚的感情。广州话里有许多带“水”字的俗语:威水,反水,水皮,薪水,扑水,磅水……数不胜数。

3. 到端午节时,更多广东人和水大联亲。终日在岸边、桥上,观看锣鼓喧天中的龙舟竞渡。

4—1.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它最早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4—2.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5. 早先龙舟是刻画有龙形状的独木舟,后来随着木船的出现,前边装饰着昂起的龙头,后端放着龙尾,有的船的两边装饰着鳞纹或水波纹,具有独特的韵味;届时观众如云,河街为之堵塞,甚至有举火夜赛的盛况。

6. 方圆百里的人,或划着小船,或坐上火车,或骑上自行车涉行百里,从四面八方赶来。

7. 珠江两岸,十里长堤,观者如潮、参赛单位抬着吉祥物,举着彩旗,舞着狮子,踩着旱船,敲锣打鼓,汇集江岸,阵势宏大,场面壮阔。

8. 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上百只龙舟在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中,争先恐后,破浪向前。选手在船板上奋力划桨击水,声潮阵阵,群情激昂。

9.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10. “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

11. 在过去,广州观众多数在长堤观看,如今竞赛会搭建观众席。那时海珠石还在,一艘艘龙舟伴随冲天的锣鼓声和众人的呐喊声向前冲刺。

12. 古代龙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美了。

13—1.《点石斋画报 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的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13—2.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在南海神庙祭过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

14. 龙舟赛欢天喜地,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等。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船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

15. 到处横水竞渡,赛船多、桡手多、观众多、赛时长。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同的共性。有的跪式划,有的坐式划,有的坐式立式并用。

16. 有的双槌催船,有的单艄掌舵,有的双艄齐下,将“偷料”、“关头”、“绕河”、“绕庙”、“赏红”、“抢红”、“冲滩”等独具风格的民间民俗展示。

17. 比赛过后,乡亲们要吃龙船饭,因为各条村要互相探亲,今天你来,明天我去,龙船饭各家做东,使村村之间传统友情年年得以巩固。

18. 龙舟比赛多是农民参加,他们乡乡联谊,显示了天下一家亲。

19. 不管活动规模多么巨大,都是珠三角先辈们留下的遗产。老农民说,这个活动应该一辈一辈传下去,不要忘记我们是珠江的后代。

20. 小小龙舟,也是从大船生发出来的,不要忘记根,我们的根,就是南国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 现在,唔使阿妈叫我,我都会去睇,睇,睇到共产主义!哈哈!
《水调歌头·端午》

端午重来到,把酒话诗人。凼声跳咗落水,尸骸都难寻。最怕畀鱼伤到,糯米裹蒸成粽,想话可招魂。锣鼓声声响,好似听龙吟。

千桡举,船竞发,打真军。屈原听到,都会振奋有精神。最怕千年过去,仲系恶人大嗮,冇得你翻身。若果唔收口,一样汩罗沉。

端午龙舟节,想起屈原来。畀人屈得就屈,惹出杀身灾。竹叶包埋只粽,仲有龙船可扒,谂落好悲哀。莫惹小人志,势凶夹狼胎。

再难顶,都要啃,须睇开。任由悲愤,噏得就噏好诗才。虽有退休金攞,茶饭两餐安乐,忍住唔柴台!但愿龙船水,扒落也悠哉!

读者回响
《我们爱看小人书》
继林
记得小时候我哋经常在街边书摊租小人书睇,一分两分钱一本,第二日还,冧落都几贵哦,当时七八分钱就一歺饭啦。
国慧
细个时等理发时有图书睇,依家就好啦,手机上网想睇乜都得。
AI DI
我们爱看小人书,让我想起哥哥不知道从哪借来的“茶花女”小人书,有上中下三本。在70年代那可是禁书,我在家最小,轮到我看时已经很晚了,因为第二天要还,我不睡觉看到深夜,那神秘感现在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
草翠(依慈)
租书档在海珠北路和纸行路有好几档,老板是些懂儿童心理的老坑公。他把脏旧臭益味的书租给一筒昪涕衣衫褴褛的街童,遇上企理又斯文的好孩子,会从他某柜子里拿几本新净些的租出,但也有异味。我由于是教工子女,可阅校内图书,家中也不少,我几乎无帮衬过这些档口。但那时课后是学习小组形式,为与小伙伴共进退,还是陪他们去帮衬。并把自家订的《小朋友》,和大家分享。简朴的童年,让人回味。
“百年广州人” 编者语

       为什么俄国末代沙皇在他还是皇储游学时,不去北京、上海而专来中国广州参观?

       为什么声名显赫的拿破仑,会在圣赫纳拿岛看到从中国广州黄埔去的几百劳工日夜劳作,发出了中国是头睡熟雄狮的感言?

       为什么民国政府最后时刻把广州作为临时首都,行政院长阎锡山在广州又干了些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