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为你支几招!

 教育论剑 2019-08-26


非常喜欢翁同龢的一句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确,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启发思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滋养人心、荡涤人魂。所以,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而老师把学生带进了阅读的世界,也就等于把学生送入了自我成长的轨道。

现在,自上而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朱永新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可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里,电子游戏和动漫影视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阅读被边缘化,让学生爱上阅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呢?经过摸索研究,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家长老师朋友借鉴

1、情节诱惑。很多电影海报或是电视剧的预告片中,都会先展示一些精彩镜头或是悬疑片段,以吸引观众。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通过讲述书中某些精彩情节或是悬念片段的办法,来吸引孩子阅读。比如想让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可以先给孩子讲讲其中关于“野人”的部分情节,想让孩子读《堂吉诃德》,就先给学生讲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和羊群等情节,这能极大地调动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在透露情节时,也要特别讲究技巧,比如有时要声情并茂,而有时要巧妙留疑等。当然,这就要求家长或老师必须先读书,先考虑好准备透露什么情节,以及如何讲述。为此家长或老师应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对于推荐的书,要自己先看完一遍,并精心做好推荐的准备工作。

2、投其所好。我们向孩子或学生推送的书,不仅要是好书,更要是好看的书。小学生不是成人,选择课外书更多凭感性,而非理性。那些缺少“趣”和“奇”的书,比如许多国学经典,尽管“营养丰富”,在成人心中是名副其实的好书,可却不会是学生眼中好看的书,所以往往并不爱读。根据调查反馈,孩子们爱看两大类是故事类,另一个是科普类。根据这一点,我们就主要向学生推送这两大类图书,从而使孩子们在阅读中确实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从而乐读不疲。当然,作为老师或家长,也要懂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只是这个不能操之过急,过急必反,会使孩子丧失阅读兴趣。

3、制造攀比。这一点适用于学校。人天生有攀比之心,小孩子攀比之心尤强。利用这一点,老师可以在课外阅读中特意制造出攀比的气氛来。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名与字数都记录下来,每周统计一次,比一比全班谁看的书多,通过积分评出一级书虫、二级书虫、三级书虫。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攀比心就被激发出来了,不用老师督促,学生自己就挤时间去读,非常主动,非常积极。除了用看书的数量制造攀比,有时为了让学生看某本特定的书,老师还可以通过“名人效应”来制造攀比。比如,希望学生看某本书,可以在班里说谁谁已经看过了,还有谁谁正在看。“谁谁”指的是班有影响力的“名人”,很有号召力,颇受“追捧”,别的学生听说他们读过,一般都会积极跟进。

4、开展交流。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喜欢向别人说自己知道的东西,尤其是当几个人围在一起谈论某一话题时,如果能有话可说,甚至是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在心理上就会感到十分优越。细心的老师和家长会发现,孩子们对于阅读后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在学校,老师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相互启发和推荐好书的作用,还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为了在交流时能有话可说,拥有一定话语权,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在家里,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5、评比奖励。这一点也适用于学校。前几种措施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作用,一般不容易长期发挥,或者说其激励作用通常不稳定,很难持续。而根据目标反馈系统的理论研究,评比奖励是维系长期激发作用的最好方法,所以各行各业才都会制定出专门的评奖机制。为了维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刺激效果,激励学生坚持阅读,最终将阅读兴趣发展为阅读习惯,老师可以根据目标反馈系统的理论,制定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而且简单易行,就是先根据看书的字数给学生积分,然后学生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获得一级书虫、二级书虫、三级书虫的相应称号。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读书,把学生送入自我成长的轨道,可以说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功绩,所以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为此而不懈努力!而作为家长,让孩子爱上读书,你就根本用不着为孩子的学习再操什么心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