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教育

 ptzhangyh 2021-11-24

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

教育是干什么的?以前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

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 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

其实,读书是寻找另一种可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读”占鳌头:教育,首先是读书

读书,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可以拓宽孩子的眼界, 让他们增见识、长学问,获得智慧;读书,可以净化孩子的灵魂,让他们知书达理,摆脱低俗,提升精神品位。 但如果没有好的阅读,这一切都是空谈。

“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们精神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 ”“阅读不一定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厚度和高度。 ”

引导孩子读书, 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书香充盈的家庭很难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

曹文轩先生说:“不曾发生阅读行为的大脑, 发育是不完善的。 ”

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 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阅读的关键期和黄金期。 一旦错过,精神上的缺失就很难弥补。 这就是《礼记·学记》所说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但是,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导致中小学生阅读的质与量都严重不足。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曾感慨: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

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我们的教育, 不能只有风干的知识、精确的训练、冰冷的分数,还必须有高质量的阅读, 让孩子在浓浓的书香中成长。孩子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才能摆脱低层次需求的局限,获得精神拔节。

二、因材施“读”:必须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在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并非易事。 在阅读指导上,我的核心观点是因材施“读”,即每个孩子因年龄、阅历、性格、环境等不同,喜欢的书籍和应该读的书籍也肯定不一样,老师和家长应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推荐不同的书目和指导不同的阅读方法。

为此,我有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1.了解孩子的特点是前提

阅读指导的方法有千万种,但前提是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然后才是引领孩子、指导孩子。

我们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这样的追问会让我们在阅读指导上思考得更深入,少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一定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阅读爱好者!很多孩子阅读兴趣丧失,认为读书是一种折磨,这与家长和老师的不当指导有关系。盲目的指导比不指导更可怕。在阅读选择上,我们总是包办代替太多。越是自视为读过很多好书的“优秀”教师和家长,越爱这样“包办”。

2.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关键

阅读指导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阅读是有方法和技巧的,阅读也是需要训练的。 其实,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很少受到这方面的训练,也很少作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为此,笔者建议,家长和老师在进行阅读指导前,要先学习一点阅读常识,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当你不知道从何入手时,不妨先读一读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一本“阅读艺术课”的入门导引,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弯路。

3.选择恰切的书目是基础

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选择呢?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出版社,还是知名学者、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中小学阶段读书的重要性,都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开列书目。 这些书目为中小学生的阅读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但它们大多未经过专家及相关读者的论证。

那么,有没有一份系统、科学、公正、分级、适合孩子成长的基础书单呢?

当然有!

笔者推荐朱永新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国人阅读书目”系列: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大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等。

这套书目是组织了几百位专家参与,融合孩子、教师、家长、学者、网友等多个群体的意见,历时多年,数易其稿才确定下来的, 经典性和时代性并重,前瞻性和实用性兼顾, 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4.阅读的营养均衡是核心

阅读指导,不仅要坚持从孩子立场出发的原则, 引导孩子阅读有价值的好书,还要注意“营养均衡”。 读书就像吃饭,既要让孩子吃饱,还要让孩子吃好。 山珍海味、五谷杂粮、山肴野蔌……都要尝一尝。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来养生,身体是肯定强健不起来的。 阅读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质;学习没有质量,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能力。

郝明义先生曾把阅读分为四类,即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只吃主食,容易营养不良,而且永远也成不了美食家;只吃副食和零食,精神上会永远长不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超级婴儿”。

朱永新教授在《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一文中写道:“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自主阅读,才能让孩子被图书本身所吸引,才能引导孩子真正热爱图书。 但如果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转移,则可能导致读书的随意性,导致阅读的'偏食’,导致孩子鉴赏能力和阅读品味的降低,对那些单纯取悦和讨好他们的作品失去判断力。 ”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他一开始就喜欢读奥特曼系列的图书,一直到初中阶段,他的阅读史当中也只有奥特曼的故事,这是多么严重的“偏食”啊!阅读需要粗和细搭配, 质和量并举。

对于经典,我们离不开深度阅读。 必须引导孩子“反刍”一样反复研读,不耍滑,不偷懒,这样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

5.丰富的阅读活动是保障

立足家庭或班级,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活动。 如果父母与孩子共读,家庭就会变得更和谐、更温暖。如果师生共读,师生就会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对于还不能自主阅读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讲睡前故事、讲绘本,但没有必要每次都把整个故事或章节讲完,留点悬念,可以开展“猜一猜”的游戏活动。 也可以借助制作书中故事角色的玩偶来进行情景表演等,让孩子多方面体会到书中故事的乐趣。

还可以设立家庭读书日,使读书变成家庭的集体活动。这不仅能促进亲子关系,更能让孩子从小就养成阅读习惯。到一定阶段,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创作故事,并和身边的朋友分享故事。

对于班级而言,除了开展师生共读活动,还可以开展读书俱乐部、读书交流会、读书挑战赛、名著知识竞赛、主题演讲、阅读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6.阅读的三组关系要辨清

第一组:“有用阅读”和“无用阅读”。

读书不能太功利, 很多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有些书的阅读,也许一时半会儿不会有结果,短时间看来无用,但它对个人视野的开阔、素质的改变、审美品位的提升等,都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这是大用。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不舍得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认为是浪费时间,他们把孩子的阅读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内。当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家长又会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却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良”。

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越应当更多地阅读。

第二组:“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

“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的益处不用多讲,大家也都清楚。 但当下有一种潮流,为了突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又去批判碎片化阅读。 两种阅读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

引导孩子把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相结合效果会更好。碎片化阅读肯定要好过不读。碎片化阅读把细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在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少益处,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孩子的知识领域,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欧阳修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进行碎片化阅读。 儒家经典《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是多么碎片化!

引导中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论语》阅读,谁能说没有益处?

还有,不要把孩子的阅读只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 电子书、手机阅读、网上阅读,都是可以的,只要确保内容适合孩子就行。

第三组:“轻松阅读” 和 “磨脑子阅读”。

要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种自律,它既不总是快乐的,也不总是痛苦的。读书有时可以随性一点儿,没必要总“端着”。学习累了, 随意读点儿与课本无关的闲书,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其实,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经典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逆反, 难以真正形成阅读习惯。

反之, 多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逛逛,让孩子自己随便翻翻、选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 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 但如果只是随便翻翻,时间久了,难免会流于肤浅。

要告诉孩子, 阅读不能仅凭兴趣而为,最好是“悦读”和“啃读”相结合。 真正的深度阅读往往从“啃读”开始。 阅读的捷径是读经典,而经典大多数都是“磨脑子”的书,读不进去的时候,可以啃一啃,啃着啃着,感觉就有了。

如果一辈子只读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的书,其实相当于没读过书。 王蒙先生在《别让手机肤浅的浏览毁了深度的阅读》 一文中写道:“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 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

不管是轻松的随心阅读,还是费神的“磨脑子”的阅读,我们都要引导孩子注重思考和避免“心为书役”, 注重心灵的舒展与自由,注重灵性的提升与生命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

教育。读书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教育, 可以让一个又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这就够了。

来源丨《教师博览》

作者丨常作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