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各大血液病病论坛不约而同地讨论起裂隙核淋巴细胞,得益于此,“裂隙的”淋巴细胞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我与它不期而遇。 某天,一例白细胞异常增高的样本立即引起我们的警觉。白细胞数竟然高达62.28×109/L!再看DIFF散点图除了部分淋巴细胞荧光强度增大外余无特殊(黑色圈所示)。 异常结果需查看报警信息提示和涂片镜检。报警信息提示:高荧光强度细胞计数绝对值和比例均增高;淋巴比例增高。 镜检见“裂隙核”细胞易见,比例明显增高,从核染色质的特点来看淋巴细胞可能性。MPO染色阴性,证实此类细胞为淋巴细胞。 查阅病史资料得到患儿已在外院明确百日咳诊断的信息。 最终诊断:百日咳 讨 论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百日咳杆菌属于鲍特氏菌属,无鞭毛、芽孢,革兰阴性。传染源: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尤其是儿童及新生儿。感染病程可达数周至3个月左右,因此称之为“百日咳”。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镇咳终末可闻及鸡鸣声(婴儿特征可不典型),咳嗽逐渐加重。婴儿及重症者易并发肺炎及颅内出血、脑病及高白细胞血症等并发症[1]。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即明显升高,痉咳期最为明显,达(20~50)×109/L,甚至70×109/L以上,以淋巴细胞为主,比例60%~90%,由于百日咳毒素促使外周血储备池淋巴细胞释放到循环池而显著增加。此种淋巴细胞增多症在未免疫的儿童中更为常见,而在年长儿及接种过疫苗的百日咳患儿中相对少见,其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往往正常或很少升高[2]。有文献报道外周血涂片有时可见特异性的裂隙淋巴细胞,其诊断价值及意义尚不明确[3] [4]。 那么百日咳感染后如何确诊呢?国内儿科专家参考其他国家标准及全球百日咳计划(GPI)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首先将儿童分为3个年龄段:0~3月龄、4月龄~9岁及≥10岁[2]。每个年龄段有着与之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确诊标准。换言之,各个年龄段的诊断标准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论。 综合分析各年龄段的实验室确诊标准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或者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或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I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诊断的金标准:咽拭子细菌培养。缺点:培养周期长且敏感性低。 正确的标本采集是获得理想结果的重要条件。取可疑患儿的鼻咽拭子或者鼻咽抽吸物,标本采集后立即床旁接种或者置于转运培养基内运至实验室立即接种。拭子材料有严格要求,藻酸钙拭子无毒,最适宜且仅适合于培养取材;尼龙或涤龙拭子同时适用于培养和PCR检测;棉花纤维对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应避免用于培养取材[2]。 敲黑板啦! 诊断标准中并没有提到外周血涂片镜检见裂隙核淋巴细胞为百日咳诊断标准之一。裂隙核淋巴细胞出现的意义何在? 顺藤摸瓜,查阅了近几年关于百日咳感染后外周血裂隙淋巴细胞的文献[3] [5] [6]。 重量级的《Lancet》也强调了带有裂隙核的成熟淋巴细胞可偶尔出现于外周血中,强调可作为百日咳的诊断线索[4]。 外周血或骨髓出现裂隙淋巴细胞就一定是百日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尽管这些裂隙淋巴出现于百日咳患者,形态学上裂隙核淋巴细胞并不是百日咳所独有。例如: 尽管同一种形态的细胞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里,但仍然有提示意义,为我们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方向。除外百日咳,裂隙淋巴细胞还可见于滤泡淋巴瘤、不典型慢淋等。 近年来各种学术期刊登载了不少关于裂隙核淋巴细胞出现于百日咳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的文章,也指出此类细胞可能是百日咳患者所特有,但仍需大量样本进行研究验证和制定诊断百分比。该百日咳感染幼儿外周血见到形态典型的裂隙核淋巴细胞,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此类细胞对疾病可提供诊断线索。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当一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和医务人员对百日咳的认识不足,加之国内绝大多数医院不能开展百日咳鲍特菌培养、分子生物学及血清学检测,致使百日咳感染病例检出率不高,漏诊或误诊时有发生。外周血检见裂隙核淋巴细胞也许可以弥补不足。同时也能凸显血常规形态学复检助力疾病诊断的重要价值。 |
|
来自: 开心100mm05xkw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