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位于通州北关拦河闸桥至通州西集镇,全长42公里,秦代称沽水,隋代称潞水,元代称潞河,清代称北运河。

.

.

.

.
大运河通州段的端点北关拦河闸桥,既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至北京),也是北运河的起点(通州至天津)。北关拦河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运河源头第一桥”,建于石坝码头旧址,七孔弧形拦河闸采用“桥闸一体”的建筑模式,闸门隐于桥下,桥体的形制和装饰依照古代造桥式样。其与运潮减河分洪闸共同构成北关分洪水利枢纽,是京东南防洪除涝工程的重要建筑物。

.

.

.

.
京杭大运河北端点在通州,早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就已明确。2015年,经多方论证,通州政府于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五河交汇处立下了“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正式确立通州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北起点处有北关拦河闸桥、大光楼(验粮楼)、燃灯塔三个标志性建筑。其中坐落在通州旧城北门外、北运河与通惠河交汇的大光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户部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所以也称验粮楼或坝楼。大光楼建筑形制与北京市内钟鼓楼相似,上下两层,楼高16.55米。下层是一拱券式门洞通道,方便行走。上层歇山脊,单层双滴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有廊带护拦,因临河而建,地处石坝,所以较其它单层建筑高阔,呈鹤立鸡群的风貌。

.

.

.

.
通州依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据考证,自秦代开始就有运输军粮的历史,金代开始,通州成为连通淮河以北至金中都的漕运重地,通州也由此得名。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各色人等纷至沓来,官员述职、学子赶考、使臣朝圣以及商人逐利等,都在通州登岸或转舟,漕运也是运至通州储存或转运,皇帝出巡、官员赴任、军队调动、北煤南销等,通州又是始发之地,为历史上留下“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样的名联佳句。

.

.

.

.
北运河的繁荣创造了通州的兴起,作为北运河起点,通州曾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通州代表性的文化都与运河相关,像通州三宝、通州八景、漕运仓储、面塑艺术、潞河教育、运河号子等,均为可以独立于京城文化的存在。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两岸分布有燃灯佛舍利塔、大光楼、漕运码头、皇木厂等一批文物古迹。当时每年有上万艘船只在运河码头装卸,形成了通州八景之一的“万舟骈集”景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