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记 | 北大、清华的精神—沸腾的群山

 JaneyDOU 2019-08-26
未名导语

《沸腾的群山》本是一部人民出版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的名字,之所以挪用这个名字作为本篇的标题,是因为对于2019年7月底北大85级毕业30周年归校庆典活动来说,实在是找不出另一个比它更形象的词语了。


“局外的有识之士除了会拨开表象,从精微之处去“品”一个名校,更会着重在它的毕业生身上去“品”;而它的毕业生要“品鉴”到自己母校的妙处,往往要经过岁月的勾陈,自己真正成熟起来才能做到,这时才能引发对自己母校由衷的敬意和热爱!此刻,我们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境向那时的北大致敬”(摘自:我的八零年代—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第一部正文)

懂酒的人知道,口感最好的白酒往往是30年陈放为最佳,超过了这个时间就逐渐丧失了口感,只剩下收藏价值了。同样,毕业30年的聚会对所有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也是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它是在我们最成熟的时刻,开始步入人生最后一个高潮阶段时,对青春,对过往,进行的一次总体性的追忆和回顾。这次聚会过后,男同学们将要开启由大叔渐变成大爷的过程,而女生们的称呼则由“阿姨”开始渐变成大妈或大娘(女同学肯定不爱听),我们即将真正老去了……    

在85级之前,从77级到84级的所有北大毕业生(恢复高考之后)都已举办过这样的聚会,写此文的目的,不仅是对85级毕业30周年聚会的回味,也是借此唤起往届北大校友的美好回忆,毕竟,这样的聚会已经是我们历史中的一幕了;同时,也希望此文能给即将举办同样活动的86、87及88级的兄弟姐妹们暖暖场,他(她)们也和85级一样具有被压抑已久的热情,期待着在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上宣泄和绽放! 

由于2019年的7月28日是个周日,所以外地及国外的同学们均于26日(周五)、27日(周六)提前到达,这自然催生了各院系自己的联欢活动。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同学们来说,当年虽然身处同一个校园,但是最浓烈的青春记忆几乎都是围绕在班级和系里同学之间,班级和系里的聚会才是怀旧主题中更为舒心的时刻,而28日全校性的活动则更具仪式感,参加这类活动更像是接受一次洗礼,是大聚会中升华的部分,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86级哲学系的同学就说过:“每个年级毕业三十年的同学大聚会,都是一次对北大精神的重新洗礼!

北大地理系85级同学合影

85级毕业生及家属超过千人赶来参加这次活动,于是以香山为中心的西山各山坳及山前地带积聚了大量85级的校友,他们在这里选择宾馆入住,一来是28日返校比较方便,其次这些风景优美的地带是30年前大家在校时经常踏足的地方,也是故地重游;最后一点是这里环境幽静且相对封闭,举办聚会活动不用担心扰民的问题。据初步确定,仅在香山周边的山坳地区就聚集了至少8个系以上的北大85级同学,例如物理系、计算机系、图书馆系、中文系不约而同地租住了香山饭店;地理系、哲学系则租用了卧佛寺山庄饭店,经济学院入住了植物园的景明园宾馆……还有其他我们未了解到的大量85级各系同学在附近的山坳及山前地带入住。

为迎接这次聚会,各系的同学们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图书馆系就专门定制了赤霞珠红葡萄酒来纪念这次庆典,酒标上印有这样的题诗:“未名湖中水,赤霞珠中泪,30年友情,一生难回味,”作者是85级图书馆系的李江同学。看到这个令人叫绝的诗句,我们地理系的维族同学居里艾特给我发来微信,对诗中第二句“赤霞珠中泪”表示不理解,我回答他说:我们还未向李江同学问询,但估计是聚会时大家酒后相拥而泣的意思。当时远在西非出差的李江同学看到我们对话的截屏,马上回复到:“定位精准!”

7月26日至27日两天,祖国各地的机场、火车站,尤其是北京的首都机场及各大火车站涌动着无数心情激动,行色匆匆的北大85级校友,他们向北京海淀的西山山前地区奔涌而来;各种手机、微信的电波从飞驰的高铁、机场的候机楼及各条高速公路上汇集向北京西北部,在海淀山前地区编织成一张密密的大网,承载着阔别北大30年那无以言表的深情。

北大图书馆系85级同学合影

入夜后万籁俱寂,月光如水,山溪轻抚着琴弦,小虫在浅吟低唱;此刻,不知有多少北大人在举杯,在相拥欢唱,互叙衷肠;这些欢歌笑语汇聚成朵朵洁白的祥云,在银色的月光下袅袅升起,盘旋在一个个西山山坳之上,进而连成一片,令群山沸腾!

第二天清晨,淡淡的雾气笼罩在西山之中,青翠欲滴的山林宛如仙境一般,山中的各条小径上不时可以见到晨起锻炼或赏景的北大85级校友,大家不管认识与否,都真情的打着招呼,相互攀谈着;结伴的同学更是彼此呼唤着,欢快的话语不时飘过寂静的山林,让群山侧耳倾听,大家流连于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毕业30年相聚的喜悦。

这是30年后,第一批历经80年代最后那一年的风风雨雨而返校的北大本科毕业生,也是85级毕业后最大规模的出动和聚集,学校和有关部门对此自然是高度重视,这次活动筹委会的85级同学们为此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在节目的安排上,他们无法在“传奇性”上多施笔墨,只好尽可能的施展拳脚,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最终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树立了80年代毕业生返校庆典的新标杆。有关7月28日当天聚会的盛况在此已不需要复述了,我只摘选其中一些小花絮分享给大家。

7月28日早上,庄重典雅的世纪讲堂大门上方,悬挂了大幅的标语欢迎85级毕业30年回归的同学,学校在大厅设立了一个题字板供同学签名留念,我进门安检时有志愿者发给我一支签字笔,我拿笔走到签字版前,发现在我的目视范围内都签满了同学们的名字,已没有多少空余的地方了。我30年前在大讲堂组织过多场活动,大体知道这些签过字的纸或布后来的下场,所以一时犹豫起来是否要凑这个热闹签上自己名字,此时,一个面庞黝黑的校友阔步挤了进来,看我手里有笔,便伸手从我手里直接把笔抓了过去,嘴里说着:“借笔用一下,”然后就在签字板上找块儿地方签字照相。我只好退到后边,等这位仁兄签字拍照留念后,挤出来途经我时,他扫了我一眼,并没有还笔的意思,然后持笔扬长而去。看着这位仁兄的背影,我估计他在借笔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看是跟谁借的;笔被夺走了,我也懒得去借,正好就不签了,于是我也扬长而去。

上午的开幕大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尤其是由周燕军、熊大勇、夏斌等同学主持拍摄的开篇视频《永远的八五》,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专业的水准。随后,我们当年的教务长王义遒老师上台给50余名85级的毕业生举办拔穗仪式,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足足等待了30年!看着白发苍苍的王老师在台上颤颤巍巍地给同学们拔穗,台下的很多同学已经泪眼婆娑……

在同学代表发言环节,有一个同学结束自己的发言时,引用了一部描述清华大学的影片《无问西东》结尾的台词,主持人张泳同学随即在其发言结束后补上“金句”:“看,北大多大气,我们刚刚引用的是‘隔壁的’词儿,”这引起了全场同学会心的哄笑,这成为了上午开幕式上难得的一个另类“亮点”。

中午,全体参会人员参加照相活动,筹委会的同学们为此在世纪讲堂的广场上铺设了大型的85阿拉伯数字标,让我们在字标上摆出85的人墙造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合拍全家福。


我们地理系是坐在世纪讲堂最后的几排,所以在拍照的时候是最先走出世纪讲堂的,我和我们系的程全国同学就站在了8字右上角的最外侧。由于同学们出来时拖拖拉拉,耗费了很长时间才站满了所有的字标,最后出来的同学只好慌不择路地向队伍中插队,我和程全国站的是最外侧,所以就有很多同学挤到我们这里,以致我们附近人满为患。     

拍照之前的最后时刻,有两位男同学不管不顾地插队在我和程全国前面,插在我前面的这位同学身高至少一米八五以上,高大魁梧的身材把我挡得严严实实,以至于我边上的程全国看不下去了,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提醒他挡了我的拍摄角度,可是由于附近已经挤满了同学,他也无法挪动;同时,由于我身后已被多加了一排,我也是不能后退了。7月28日是一个气温达到36度的桑拿天,此时正值中午,长时间的站立使我热得已经汗流浃背了,这个同学把我挡得死死的,估计拍照的时候相机也就能照我个脑瓜顶,站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我就成人之美,悄悄的溜出了队伍,躲到后方一个花坛边上坐了下来,远远地看着大家拍照。那里恰好有一股小邪风(28号那天本是闷热无风的,那里却有一股来历不明的小风,故称邪风),甚是凉快。   

拍摄正式开始了,拍了几张后,站在世纪讲堂楼顶的摄影师眼神非常好,他发现了我这个穿着统一服装的校友在队伍之外,于是用大喇叭喊我说:“那个老师怎么跑了,快回来”,这瞬时引发了全体同学的哄笑,大家纷纷回头向我这里张望,弄得我十分的狼狈。我起身向摄影师挥手喊道:“谢谢!我没地方站啦,我不照啦,”并起身快速向右前侧的志愿者那里走去,这又引起了同学的哄笑,认识我的同学纷纷喊着我的名字,让我站到他(她)们那里,我不愿意打扰大家,于是快速向队伍的右前方溜走,打算尽快脱离镜头范围,但是摄影师还是按下了快门……这样,在85级摆字的全家福合影中就留下了两张有我身影的照片,一张是我坐在合影队伍外的花坛边看着大家拍照的照片,另一张就是我在摆字的右前方快速溜走时的照片。我感念这个年轻摄影师的善意,在他的理念中,这样难得的拍照活动,老师们一个都不能少!

拍照结束后,筹委会安排全体同学去农园吃饭,虽然北大校方为我们此次归校作了尽可能的周密安排,但由于近千人同时涌入农园,而农园同时还要接待北大同学的正常就餐,导致85级同学们的队伍从取餐口一直排到食堂门外,我赶到农园时看到这种情景,立马决意不吃了,我这个人养成了一个毛病,对于吃饭排队是最不耐烦的,宁可不吃也不愿意排队,于是我又错过了这顿北大的怀旧午餐。

下午是由东语系85级的池永强等同学组织的文艺演出,他们请了非常专业的导演来组织,这个漂亮的女导演在暖场互动期间,要求我们做一些固定模式的集体性配合动作,用于烘托现场气氛,比如,当主持人呼喊某系的名字时,要求对应系的同学们要高声回应“来了”,并互相比拼回应的音量。于是导演就开始呼喊某系的名字,对应系的同学们就大声回应:“来了”,人数较多的系回应的声音自然响亮,而人数少的系回应的声音就弱一些。

这时候,同学们就像30年前一样开始捣乱了,当一个系的同学在回应:“来了”的时候,另一部分同学则同时齐声高喊:“没来”,或者是“走啦”,“不在”等词语,搞得会场一片哄笑之声,弄得女导演也十分的尴尬,没想到这些北大的“老炮”们居然还有这样一手。

还有一个小花絮令同学们感慨万千,当导演再次要求北大同学要学会集中发出一种声音来表示对某节目的赞许时,(大型演唱会固有的模式),大家的耐心显然已到了极限,同学们似乎不喜欢这样被动而又整齐划一的表达方式,前几个被要求配合的动作已经照做了,这次不能忍了,于是观众席上响起了久违的北大“嘘声”,弄得这位很专业但显然不是北大毕业生的女导演十分诧异……听着这久违了的“嘘声”,一首老歌已在很多同学的心底无声唱响起来:“我们坐在这舞台,听到嘘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多少青春已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拥有你的爱……”(歌词已修改)

有一个节目是乐队翻唱十多首80年代的老歌,熟悉的歌声把大家带入了怀旧的高潮,同学们已经沉浸其中了,演唱结束时,在观众席的最后方,不知是哪个系的几个同学突然激情难耐地高唱起了崔健的《一无所有》,歌声突兀而又孤寂,令人荡气回肠,可惜全场没有呼应起来,这要是放在当年,必然是引发全场的大合唱……

下午的演出中本来安排有一个舞台上的访谈节目,约定了四组五位同学上台由主持人现场提问。第一位同学记得好像是回答关于志愿者服务的问题,第二位同学回答自己包荒山养猪的问题;第三组同学是一对夫妻,他们是北大85级的同班同学,一位是班长,一位是学习委员,从学校相伴至今,是经典的爱情故事;而第四组也就是最后一位是采访我,大池给我预设的题目是让我谈一谈北大和清华的精神。大池是一个思考很有深度的音乐人,他给我安排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可以调侃调侃清华,活跃一下现场气氛,同时在谈到北大精神的时候,能够涉及稍微敏感一些的话题,从而再制造出一个节目的“小亮点”,由于我曾写过几篇关于北大和清华的文章,素材是现成的,因此大池他们选择了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在最后时刻,北大校方担心这种舞台上的访谈节目在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时难以控制,因此改成了逐个在观众席间进行单独的采访。前三组同学的访谈都进行得很顺利,当主持人最后来到我的座位前采访我的时候,只是随意地向我提出了采访的要求。听到这样的提问,我顿时感到不对头,这并不是事先排练好的提问方式,但我还是按照排练程序所问非所答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即我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和生活,向参加聚会的同学们问好,表示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聚会;我希望这样的回答能把主持人拉回到预定的程序。

但是,当我把话筒交给主持人的时候,他仍然一脸茫然,自言自语地说:“就这么简单,完了?”听到这样的提问,我明白他是真的出了状况,要么是忘词儿,要么是在后台和导演之间没有沟通好。没有主持人的提问我是无法继续下去的,因此只能结束这个访谈,我随即回答到:“完了,”就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访谈。事后了解到,主持人确实是忘词了,他当时又忘记带提示卡,所以到我面前采访时人整个蒙住了……访谈结束后,一些和我熟识的同学还以为我在访谈时不愿意多谈哪,他(她)们哪里知道现场发生了这样有趣的事情。

现在我把排练中准备的下一个问题的内容和答案展示出来,这是筹委会的同学们当时希望我讲的,我就在这里以口语化的方式写给大家吧!主持人问:“……请卫东同学给我们讲一下北大和清华的精神有什么特点?”我的回答是:清华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好像只有一个吧!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就是它的校训。只不过是清华人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就像练一种只有一个招式的武功,动作很简单,就一招,但是练到极致靠功力也可成为盖世神功,就可去争天下第一了。而北大的精神要丰富鲜明得多,比如北大也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不盲目崇拜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勇于直面剖析的批判主义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等等,很多;其中尤以勇于直面剖析的批判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更为独特和可贵。82级的王晓蒙师兄在点评《北大、清华的妙处》一文时引用了明朝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就是北大这种家国情怀的精神写照。北大的饶毅老师在一次毕业典礼的演讲上,正告台下即将走出校园的北大毕业生:“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成功的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幸福的代价是损害他人……”这就是北大那无以伦比的批判精神;我想,以这样一段话来总结一下北大和清华的精神可能更简单明了,那就是: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我们很欣喜能拥有清华,但我们更庆幸能拥有北大!谢谢大家! 

20198

今日校友

周卫东,本科毕业于北大八五级地理系。

未名湖是个海洋·投稿

“未名湖是个海洋”是北大校友圈非官方自媒体平台,以服务北大校友为宗旨,是一个以共同的情感记忆为纽带,以非正式的人物志为主题,使大家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联系与交流的平台。海洋平台自2014年11月成立至今,共发布文章文章2330余篇,做客海洋平台的校友涉及20余个院系750多人。

今天,未名湖是个海洋希望和你们一起改变,让北大人更生动的呈现在世人的眼中。后续发布将在原有人物志的基础上,增加校友图书推荐、人生感悟、生活趣闻、柴米油盐等内容。希望能有更多的校友把海洋平台当成自己的家,随时欢迎大家回来聊聊家常、品品人生。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当年我们的梦想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今天希望我们能重聚在“未名湖是个海洋”,带着共同的回忆,携手并肩,走向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