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等着l70smp782j 2019-08-26

诗歌曲词,先有诗后唱成歌,先有曲后填上词。唐宋的诗词,是由南北朝追求语言的绮丽发展而来。再早一点的汉乐府是搜集民间歌曲而成。在没有近体诗出现之前,都是句式不定的长短句。不讲究平仄、对仗,但要押韵。押韵也没有后来格律诗词要求那么严格。李白的作品就包含乐府、古诗。主在表意,句式相对自由。后来,诗歌逐渐脱离了曲,变成了句式、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严格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声律要求音调和谐。也就是读起来要流畅悦耳。讲究字音的清浊、卷平舌、唇齿交替;韵律要求音节和谐。也就是韵调的交替,重复,排比。还有首句是否入韵,柏梁体(句句入韵),双数句入韵等等。平水韵106个韵部,也是根据当时通行语言的字音,经过几次整理、筛减,由朝廷公布。作为一个诗词的标准。习惯,通用,大众而后才成为规则。今天大家习惯、通用的是什么呢?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诗词作为一个作品,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要让人诵读。只有这样,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才能让人理解和领会,引人思考。古代的莘莘学子,何止万千。寒窗苦读十年,诗词上有造诣的几许?在当时被传诵的几许?经千百年传至今的几许?李白、杜甫的名诗。今天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抒情流畅,表意深远。首要问题:诗词非读而不能传也,读之广才能传之久也。如果严求于古时格律,平水韵。就算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比古代聪明了。至少也得在其中浸润三年以上吧。

试想,古代条件那么差,风景也是很朴实的。花花草草也没有现在人工培育的那么惊艳,品种也没有那么多。古代诗人是怎么写出如此美妙的诗词?我想无外乎于:用字、情感、思考、琢磨、提炼。古人会为了其中一个字的运用,推敲半天。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现在花草的惊艳,歌曲的DJ,电影D的震撼,从感官上直接让人受到了冲击,得到了快感。时代和科技进步了。而从另一面来讲,也在某种程度略过了大脑对事物的思考逻辑。这个在小孩子身上表现会明显一点。

我所知道的诗词家,仅限于学生时代获知的。像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白居易、刘禹锡、李清照、纳兰容若等等。最后两位的词作,是公认的俊逸、秀美。既符合格律,又是那么潇洒。他们的词中有一种飘动的灵性。我知道的现代诗中,顾城的有些诗也隐约可见这种灵性。再要说的就是毛主席的诗词,描景中见大气磅礴。毛主席不仅是开国领袖,还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当代的流行诗歌那就是流行歌曲了。而能体会诗词之美的,我觉得,还要属一些粤语歌曲。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什么是不以文害意?就是这个字非用不可,不用则会影响意思的表达。这种情况下押韵这些规则就先放到一边。杜甫就有韵绝不能押而押的诗。比如《佳人》等。佛家六祖慧能

诗词小论——不以文害意

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为“不着相”也。着”格律“的相,会影响”意表“;着”逻辑“的相,会影响”感性“;着”年龄“的相,会影响”识人“;着”学术“的相,会影响”文美“;着”社会“的相,会影响”心良“;着”物质名利“的相,会影响”人之德性、佛性“。我是绝达不到佛祖的境界。但是如何”平衡“,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以上仅代表本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多多见谅。十分感谢您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