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 陽盛於上而生於下,水中之氣,是曰陽根。 陽氣長養,爰生木火。 陽性浮動,其根一生,則浮動而親上者,性也, 是以木生而火長。 而木火之生長,全賴脾土之升, 脾土左升,木生於東而火長於南,純陽之位,陰氣萌滋, 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長之政,一陽淪陷,腎氣澌亡,則下寒而病陽虛。 ※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 脾以陰體而抱陰魂,旺則血生而神化。 以血藏於肝而實生於脾,肝血溫升,而化陽神,卽脾土之左旋而變化者也。 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長,不止徒溫腎氣也。 【天魂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人參(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 火爲陽而陽升於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溫氣頹敗,則陽無生化之源。 脾陷之根,因於土濕,土濕之由原於水寒。 甘草、茯苓,培土而瀉濕,乾薑、附子,煖脾而溫腎,人參、桂枝,達木而扶陽。 ※ 若肝血虛弱,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以培陽神之原。 以火清則神發,血者,神魂之母也。 ※ 夫純陽則仙,純陰則鬼。 陽盛則壯,陰盛則病。 病於陰虛者,千百之一,病於陽虛者,盡人皆是也。 後世醫術乖訛,乃開滋陰之門,率以陽虛之人而投補陰之藥,禍流今古,甚可恨也。 ◎ ◎ 【四聖心源】 黃元御 卷肆 【勞傷解】 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 外有伐性之斧, 內有腐腸之藥, 重以萬念紛馳,百感憂勞, 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 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 而醫藥無瘥,冀挽之桑榆。 古聖不作,醫法中乖, 貴陰賤陽,反經背道, 輕則飲藥而病加, 重乃逢醫而人廢。 金將軍且將玉碎, 石學士未必瓦全, 嘆豎子之侵陵, 痛鬼伯之催促, 書窮燭滅,百慨俱集, 作勞傷解。 ◎ 《中氣》 脾爲己土,以太陰而主升; 胃爲戊土,以陽明而主降; 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 胃主受盛, 脾主消化, 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 脾升而善磨, 水穀腐熟,精氣滋生, 所以無病。 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鬱; 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 火降則水不下寒, 水升則火不上熱。 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 ※ 中氣衰則升降窒, 腎水下寒而精病, 心火上炎而神病, 肝木左鬱而血病, 肺金右滯而氣病。 神病則驚怯而不寧, 精病則遺洩而不秘, 血病則凝瘀而不流, 氣病則痞塞而不宣。 四維之病,悉因於中氣。 中氣者, 和濟水火之機, 升降金木之軸, 道家謂之黃婆。 嬰兒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義精矣。 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 故病不皆死,而藥不一生。 蓋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 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 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 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十人之中,濕居八九而不止也。 ※ 胃主降濁, 脾主升清, 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 清陽下陷, 濁陰上逆, 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 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 火盛則土燥, 水盛則土濕。 瀉水補火,扶陽抑陰, 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 卻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 ※ 【黃芽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茯苓(二錢) 乾薑(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 中氣之治, 崇陽補火,則宜參、薑, 培土瀉水,則宜甘、苓。 ※ 其有心火上炎,荒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 腎水下寒,遺洩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 肝血左鬱,凝濇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 ※ 四維之病,另有專方,此四維之根本也。 ◎ 《陰陽》 中氣升降,是生陰陽, 陰陽二氣,上下迴周。 陰位於下,而下自左升,則爲清陽; 陽位於上,而上自右降,則爲濁陰。 清陽生發於木火,則不至於下陷; 濁陰收藏於金水,則不至於上逆。 清氣之下陷者,陽噓於上也; 濁氣之不逆者,陰吸於下也。 濁氣不逆,則陽降而化陰,陽根下潛而不上飛; 清氣不陷,則陰升而化陽,陰根上秘而不下走。 彼此互根,上下環抱,是曰平人。 而清氣之左升,賴乎陰中之陽生,陽生則浮動而親上,權在己土; 濁陰之右降,賴乎陽中之陰生,陰生則沉靜而親下,權在戊土。 戊己升降,全憑中氣; 中氣一敗,則己土不升而清陽下陷,戊土不降而濁氣上逆,此陰虛陽虛所由來也。 ◎ 《陰虛》 陰盛於下而生於上,火中之液,是曰陰根。 陰液滋息,爰生金水。 陰性沉靜, 其根一生,則沉靜而親下者,性也, 是以金收而水藏。 而金水之收藏,全賴胃土之降, 胃土右降,金收於西而水藏於北,陽氣蟄封, 此木火生長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洩露而升炎,心液消耗, 則上熱而病陰虛。 人知其金水之虧,而不知其胃土之弱。 胃以陽體而含陰魄,旺則氣化而陰生。 以氣統於肺而實化於胃,肺氣清降而產陰精,卽胃土之右轉而變化者也。 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湯】 甘草(二錢,炙) 半夏(三錢,製) 麥冬(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研) 元參(三錢) 牡蠣(三錢,煆,研) 煎大半杯,溫服。 水爲陰,而陰生於肺胃, 胃逆而肺金不斂,君相升洩,則心液消亡,而陰無生化之原。 麥冬、芍藥,雙清君相之火; 半夏、五味,降攝肺胃之逆; 元參清金而益水,牡蠣斂神而藏精。 若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參、黃耆,益氣生水,以培陰精之原。 此補陰之法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