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中医爱好者走到中医临床?(很难得)

 大发菩提之心 2019-08-26

艾御享堂

我从07-08年看了一些中医的普及书之后,开始喜欢中医。虽然没有在各大中医爱好者论坛上闲逛,但是,也是什么理论热门就看什么,囫囵吞枣。

到了2010年,我因为身体的原因要去找中医调理,动了拜师学中医的心。但是说实在的,一个好的中医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而且,国家政策上,也没有这样半路出家的路子。(虽然说07年就有师承的政策,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省都接受,我当时还是在门外,不知道。

不过,到了2011年,我还是找到一个老师。当我告诉他,我想拜师学艺。他没有马上答应我,只是说医院制度不允许,如果我有了中医学校的学历,或许可以。

于是,我认真考虑了,并且于2012年秋天,报考了成人高考。

2013年-2015年,每个周末去学习中医专业的课程。从最基础的4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到一些主要的分科(中医内科学,西医临床药理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针灸学,解剖学......),虽然上得十分皮毛,但是,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有必要。我也参加了网上的一些课程,也是受益匪浅。

2014年11月,我终于得到了老师的首肯,可以临床跟诊。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刚上临床的时候,是非常迷茫的,因为学的和见到的完全不同。师兄很好,经常提点我,把他的心得和心路都告诉我,也介绍了很多好书。

虽然仍然是在门槛边,并未进入中医的殿堂,但是,回过头来看,已经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所以,我也愿意把我的一些想法和所有中医爱好者分享,无论大家是不是以后有机会从事中医行业,还是只是为了家人和自身的健康,其实,不在于名头,在于有没有中医的能力。

1. 学习上的路子

我还是推荐按照中医院校本科专业的课程来学。

虽然现在网上有说法是从黄帝内经等古典经典来学,又或者有什么新的理论(例如一气周流理论、火神派、伤寒经方派......),但我觉得,一般的人,还是从4大基础来学。

我山东的老师也是反复强调,只要认真学好4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中医了。此言真真不虚。

很多人批判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何不合理,如何培养不出具有看病能力的毕业生......这个是实情。但是,我觉得,当一个学生的学习是以考试合格为目标的,或者一个老师的讲课是以照本宣科为目标的,结果肯定不好。但是,一个工具不会使用,不等于这个工具不好。

我推荐大家以下的参考书籍:

中医基础理论:

精读:五版教材(绿皮的)+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系列,人民卫生出版社)

泛读:还有一些中医的普及书、入门书、爱好书、畅销书,都可以。有关黄帝内经的,也可以。还有一些中医大腕的博客、微信公众号,都可以。这个阶段可以杂一点,博一点。

(之前推荐过罗大伦、懒兔子的,他们早期的文章还算规矩,现在看来不太合适了,尤其是懒兔子的,非常低质量。故删除。

(我自己看过觉得喜欢的科普书:《走进中医》-唐云著)

*我觉得,这个阶段最基础的目标,就是有个概念。什么叫五行,对应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记不住,不要紧,多看几次,或者多看不同人的说法,就有了个概念。

*按照《圆运动古中医学》说的,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所以,中医的理论,完全可以随时随地用在生活上。例如,天要清,地要宁,应用在人的身体上,就是头要少戴帽,清凉一些,脚要保暖,多穿一些,这样才不容易生病。早上要早起,晚上不要熬夜,这样才能顺应天地的节律。

中医诊断学:

精读:五版教材(绿皮的)+朱文峰《朱文峰中医诊法学讲课实录》《朱文锋中医辨证学讲课实录》中医药出版社+相关的练习册

舌诊:费兆馥《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脉诊: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人民卫生出版社//(进阶:《文魁脉学》

泛读:这个没有什么推荐的。

* 我觉得这个是重中之重。无论如何要精通。

看病的水平高不高,就看辨病准不准。不准,再好的药也是无用。我山东的老师,看感冒,曾经有一年下来,三剂内无效的,可能一只手能数出来。感冒,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病了,能看好感冒的中医,已经能够出来行医养活自己了。

诊断学也其实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部分。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分分钟都可以用得上。不要以为会用药的才是医生,就算不能开药,不懂药,其实也已经照顾好我们自己的身体了。

例如,早上起来,大便有点黏,这是大肠有点湿热,那就不能吃橙子、芒果、菠萝等食物,应该吃的清淡一些,然后适当运动,如果是夏天的话,用汗把这些湿热排出体外。如果是冬天,不适宜出汗,那就可以多吃一些纤维素高的蔬菜,例如芹菜等,把肠子清一清......如果懂得一点穴位的方法,那就是多敲打手三里......方法不止一种,殊途同归。

单单看专业的教材,会有摸不着头脑,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我强烈推荐朱文峰老师的两本书,看了以后,你会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我的身体有这些反应,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诊断学,其实时时刻刻在应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知识。所以,也是在复习,加深认识。

*说实在的,我也只是2015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看诊断学,认真地看,其实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只是每天有空或者晚上睡觉前看几页,然后多想,多应用,就已经感觉收获很大很大了。人到中年,一定要用起来,才能记得住。

中药学:

精读:张延模《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3辑):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泛读:颜正华《颜正华中药学讲稿》,还有其他关于中药名字来源、趣味中药故事的书,都可以。

*看中药学的教材,真的是好枯燥。我一看就头晕。什么性味归经、什么功效,如果死记硬背,那我是绝对晕菜的。我真的不是那种刻苦学习的人。

但是,张延模的书,够深度,也够详细,非常对我的思路习惯。颜正华的书,够正统,也够广泛,例如,书中会有一些偏方效方的应用,也有一些西医药理学的解释。

方剂学:

精读: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泛读:邓中甲《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其他大家看了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我读的书不多。

*王绵之是我国方剂学这一门学科的创始人,所以,真真是个大家。是我师兄推荐给我的,一读,发现实在是太实在了。不忽悠,不废话。

其他方面的书籍:

我觉得中医的核心,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哲学。所以,如果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大家如果能读一读黄帝内经(泛读一遍,白话文也好,原文也好都可以),会有一个通观的概念,会发现中医的博大精深,宝贝多多。如果可以,还是不要读别人讲解的。

另外,就是要多读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我是比较推荐南怀瑾老先生的系列丛书(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学习那种“上善若水”的感觉。

也可以适当学一些太极拳、八段锦,从身体上自己去体验中医的存在。

另外(最后一个另外),推荐《现代注明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这一套书是60至80年代初的书重新刊印,含金量非常的高,非常的实在,不忽悠。比现在为了职称,为了名气,为了收入出的书,不知道好多少倍。而且,价格真的不贵,薄薄的一本,就已经是中医老前辈一生的心血了。

我对中医的认识其实是非常非常浅薄的,我充其量现在的水平也只能算是相当于中医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所以,如果以后有好书,我会继续推荐的。

2. 拜师的问题

好的中医老师真的不容易找。

中医界,也算是一个大江湖了。各色人等都有。而且,现在中医这么火热,大街小巷这么多养生馆,良莠不齐也是非常正常的。

我,包括我的同学、同好,都在拜师的方面非常迷茫。

一来,不知道哪个老师才是真正有水平的。

每一个人都想找到一个明师,能够尽量少走弯路。但是,我回过头来看,除了觉得自己是非常非常幸运之外,其实也是因为自己的“笨”。

我当时找到现在的老师时,没有什么杂念。反正都没有什么选择,只认识这个中医而且自己看了病效果还不错,只有一个选择,那就先拜吧。而且,不管这个老师水平如何如何差,也比我现在的水平好不知道多少,肯定能学到东西。

在当初跟诊时,看到老师开的方药味大同小异,也是很迷惑,不知道老师的真实水平是什么。但是,只是觉得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安安心心打基础,只要能有机会看到病人,在跟诊中不断可以练习自己的诊断水平,就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了。

期间,在老师的诊室,也见到不少来学习的学生,有的是香港来的,有的是本科二年级的.....都和初初的我一样,拘谨而木讷。遗憾的是,他们都是来半天时间,把方子拍照了,做了一点笔记,就再也不来了。

现在一年过去了,我越来越觉得老师的经验难得,水平厉害。其实,我的老师,一点名气都没有,网上对他的介绍,只有简单的5个字,什么都没有了。但是,真的是有料。

而我的师兄,也是在本科二年级时,偶尔闯进老师的诊室,贸贸然提出要跟诊,然后就老老实实地跟下去。起初课程紧,就下午放学后去跟诊,跟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宿舍。

其实,每个能够坐在医院里面看病的医生,都是经过了艰苦而系统的学习,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都比我们这些菜鸟厉害多了。起码他会看病,自己不会看病。然后,就算老师的水平有限,如郭靖最早的师父,并不是什么厉害人物,但是,多见病人,就会有进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病人是最好的老师。见了病人,有了疑问,回来翻书。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还愁什么呢?

学中医,除了天赋,就是坚持了。

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一个中医老师,我会如何对学生呢?我觉得,我不会随随便便地把心得告诉他。我起码要认识他,信任他,喜欢他,觉得可以传授了,我才会讲。例如,那些来跟诊半天的学生,拍个照,抄个方,然后回去统计一下,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所以,我们自己一定不要急功近利,一定不要以为有个“秘方”就万事大吉了。世间上,有这么轻易就能成功的事吗?

所以,要找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自己要是一个好的徒弟,好的学生才行。关键在于自己。

另外,我觉得,找老师,一定要找品德好的。

哪怕老师的水平不够高,但是品德好的,一定走得正,走得对。

学中医不容易,随随便便的一个中医生,都是付出了七八年以上的时间来读的。又或者,拜师的时候,在老师的身上付出了很多,这个成本非常昂贵。也可能因为背负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所以,可能会有的中医会把重点放在了钱上。

我之前跟过一个针灸医生,是针灸国医大师的一个弟子。针灸的水平真的不错,她给我扎过一次督脉和华佗夹脊穴的火针,第二个月我的月经就顺畅了很多。但是,因为自己开了诊所,又不善于理财和管理,每个月诊所的开支非常大,经济压力不轻,在看病的时候,就会侧重收入一些。

体力不够等各种原因,加上我自身的兴趣在于方剂多一些,我最终没有继续跟下去。

坦白来说,从做徒弟的心态上,每一个人当然希望老师能够无私传授,这样对自己的成长是最好的。

一个水平60分的老师,可能90%都告诉你,一个水平99分的老师,可能只告诉你30%,跟哪一个老师收获会更大一些呢?所以,找老师要找品德好的,这样是一个有用的“笨”办法。

3. 心态问题

人身是一个非常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可以与宇宙像类似,博大精深,穷其一生都不能够了解大部分。

我的老师一直告诉我,每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

在他的行医过程中,见过被诊断为吃米饭过敏的病人,见过吃了薏米反而出现无尿的病人,还在就诊的过程中,有的病人说吃了百合就会感冒,有的病人吃了丹参就会心慌,有的病人说吃了当归就会咽喉痛......

每个人都不一样,可能99.99999%一样,但是仍然是不同的。

所以,我的老师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书上讲的,只是一部分情况,总会有例外。

所以,我觉得,学中医,一定要有谦虚的心态,一定要有“上善若水”的心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推荐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

我自己读过《道德经》,觉得对我自己的中医学习受益匪浅。我真诚地推荐大家多多读一读。

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只要大方向对了,就对了。

心态上对了,身体上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另外,有的人觉得,我只要爱好中医就好了,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去学那么多呢?

如果只是爱好中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加上一些传统文化,我相信,这已经足够可以给大家一个健康的身体了。因为,生活习惯和心态,决定了大部分的健康。

但是,一定不要觉得泛泛了解就足够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咳嗽,如果是寒咳(例如,痰稀薄,怕冷等),被以为是热咳(痰黄稠,嗓子干,口渴等),在家煲了一些杏仁百合雪梨糖水,那会怎样呢?

效果肯定不好,反而可能还会严重一些。

怎么办?

那还是只能老老实实把诊断学再看一下,再看一下。

其实,只要学习好诊断学,什么都好办。我就不信,花三年时间还学不会!

与其用三年时间在论坛上,微信上,qq群里这里看一点秘方,那里看一点大师心得,或者去学个什么流派、理论的,还真的不如捧起诊断学好好读一读。

就像我山东的老师说的,把好书放在床头,当八卦杂志一样,每天翻2页,日久功成,就会见到效果。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