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临床风雨苦辣酸甜往往无人问津, 八千里医路却有可能毁于一次疏忽粗心 美国医生特鲁多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 许多医生过度关注甚至迷信技术,忽略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事实上,面对疾病与死亡,治疗技术无法负担全部的意义。而当医生们警醒于技术的边界时,他们反而看到了更多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总是安慰,但我们的医生有安慰的能力吗?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但我们却没有安慰。 学者冯磊曾经在分析医患关系时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悖论: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往往越是对医学不了解,就越迷信医学的无所不能,越迷信医学的无所不能,也就越怀疑医生有问题。无论是医生也好,医疗行为也罢,总会变得危机四伏,医生更仿佛成为了弱势群体。 “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这是《中国医师宣言》的核心精神,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道德底线,更是曾经让无数医生心潮澎湃甚至奉为信仰的话语。 但如今,这些话语对于当下的医生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眼下,诸多被曝光亦或是未被曝光的案例无不在告诫我们医生:医者不是上帝,即使面对疾病和患者,他们亦有不可为之事。他们需要时刻警惕,在给患者看病时出现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哪怕是出于道德、人情的缘由,皆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 在一线工作中,一定要坚守核心制度、一定要牢记原则底线、一定要不忘初心、一定要千方百计为病人考虑、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定不要激化矛盾、一定不能有杀人之心、一定不能没有防人之心、一定要谨记患者之事无小事! 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建议医生在做临床决策时,一定要跳出单纯的生物技术范畴,站在大卫生、大健康的角度来看问题。首先,要尊重患者,考虑到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对治疗的预期。其次,要考虑到伦理和法规。第三,要考虑到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体系,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第四,要充分考虑你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的临床证据,以及自己和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不打无把握之仗。 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告诫医生必须谨记,千万不要在患者身上做不需要的事情,反过来想想患者需要什么,把该做的做好。当技术对于患者而言不可及时,技术就没有价值。与学习、掌握、研发技术相比,医生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推动那些成熟的、有证据的、可能实现价值的技术到达有需要的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