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打误撞治好感冒的小柴胡汤还有这些功效!!!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19-08-26

     小柴胡汤,以及桂枝汤等,以其深邃的内涵,代表了极高的智慧,可以说,就是对中华上古文明的印证。

当今时代很奇怪,桂枝汤虽然号称天下第一方,然而小柴胡汤证却更多,大人小孩都是,但是婴幼儿极少。究其根本,后天的体质下降是主要的原因吧。

误打误撞用小柴胡汤

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感冒

高三的时候,那会儿还是个初冬,我们周日下午返校上自习。为了方便撑得久一点,我就走之前洗了个头。时间有些紧,头发还有点湿,但是为了不迟到,就那么半干不干的骑我的小电驴飞奔了。

爽是真的爽,到学校头发也干了。下午三四点差不多开始上自习那会儿脸稍稍有些发烫。然后让走读的学生帮我带盒药,是我没说清楚,她带的清热解毒退烧的......但这也不对症啊,所以我继续挺着。

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就感觉一会儿发冷一会又发热,热气腾一下就上去了,下午还是脸,这会儿已经整个头发烫发胀了。身边没有温度计,但是38也差不多有。正上着晚自习也不太方便出去看病,就下课接了热水,捂到我的小棉袄里面。裹紧点,想着出了汗不冷了热退了也就好了。

九点下了晚自习,两轮汗出下来已经不太烧了,但是总感觉不舒服,头微微热,胸口也闷闷的。于是跟同学约了带我出去换个药。

换啥呢?中药不好带,只能带成药。那几天不知道哪看的书,反正脑子里就有个小柴胡汤,不知道管用不,但也比清热解毒的好点吧。就那么换了个小柴胡颗粒。晚上回宿舍喝了一袋。可能颗粒没有直接喝汤药作用那么明显,但是也差不多了。第二天早上症状已经解了大半,胸口已经不闷了。想想如果当初喝的清热解毒的口服液,估计又得一周才能好了。

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治病八法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今天,我们介绍给大家的小柴胡汤就属于其中的“和”---和解之法。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府,是和其表里以转枢机,故为少阳之主方。

一、小柴胡汤方药组成

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

二、用法用量

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三、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四、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五、主症

主症有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邪结于胁下和胸中这两个区域会形成“胸胁苦满”。因为胸中是气化能量出表的中间区域;胁下是回收能量下行的中间区域。
邪陷于半表半里会“寒热往来”。因为正邪交争,当正气稍胜时,驱逐病邪,携带能量外出,便感觉发热;反之,邪气稍胜,病入里,便感觉发冷。
“心烦”是因为上焦有热。人体的大循环模式是下热上寒,泰卦的格局,下阳上阴。阳气上行,阴气下行,上下交通,阴阳交泰。
如果脾胃虚弱,痞塞不通,阳气不能下行,于是郁积而生热,便为“心烦”。下部阴气不能上行,便为寒湿。于是形成了上热下寒、上阳下阴、甚则阴阳离绝的痞卦格局。
脾胃弱了,不能接纳食物,就会“喜呕”。
“嘿嘿不欲饮食”也是此理。“嘿嘿”二字,是情志上的反应。
实际运用中,少阳病的三个提纲证,以“口苦”为确定证;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以“胸胁苦满”为确定证。

六、备注

从形而上学,或者哲学的观点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可以治病的药。
人是天地所生,也是天地所杀。我们永远也无法使用药物修复自己,因为人类没有与天地同等的智慧。
疾病是人体自己的正气治愈的。医药只是帮助人体,恢复了正常的运行秩序而已。
比如小柴胡汤的作用,是引导正气疏通半表半里。只要邪气在这个区域,用这个方子帮助人体把邪气排出体外,病都可以治好。
病从表进入半表半里,根源在于脾胃。《伤寒论》是以脾胃为中轴来看待人体的。当脾胃弱了之后,津液能量的化生不够了,无力将病邪排出体表,病邪就会入内。如果在半表半里这个区间僵持住了,就是半表半里证。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病案~

一、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

病案:季姓10岁女孩,其父抱持而来,合眼眵口,伏在背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之状。其父代诉, 孩子病已3天,每到上午午时、夜半子时上下,即出现这种症状,呼之不应,过一小时许即醒如常人,延医诊视,不辨何病,未予针药。我见病状及聆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证。乃深加研讨,再三思考,得出旧说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 正阴阳交替之候,而女孩这两个时辰出现痴迷并四肢不收之症,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药。又辗转考虑,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剂。姑投予2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2剂,已霍然如常,明日拟上学读书。

按语: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和胸胁苦满。
往来寒热中,“往来”也有特殊意义。一种为寒热交替,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交替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都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所以,临床上可见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女性月经病等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需要说明,往来寒热与体温高低不成正相关,其中有体温高者,如感冒发热、疟疾,但也有体温正常者,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寒热理解为发热
另一种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琢磨,比如癫痫以及一些神经性官能症。临床上,凡具有“往来”“休作有时”特征的疾病也可使用柴胡类方。
案中小儿每日午时、子时出现无知无觉的症状也属“往来”一词,小柴胡汤调和阴阳之力亦有奇效。

二、急性胆囊炎

梁某,70岁,唐林村人。急性胆囊炎化脓穿孔,因年迈体衰,刚上手术床便休克,改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之后,腹痛反复发作。第三次住院,体温上午37℃,下午39.5℃,白细胞18X10^9/L。予消炎、支持以治,并服某医生小柴胡汤(去人参)三剂,腹痛不止,发热不退,请余会诊。

患者脘腹疼痛,右上腹尤甚,腹肌挛急,手不可近。寒热往来,不欲饮食,恶心呕吐,三日未便,口不苦,不渴,舌淡红润,脉弦数无力。

观其脉症,属小柴胡汤证无疑,何以服之不效?从口不苦、不渴,舌淡红润来看,知其里热不盛,且仲圣有腹痛去黄芩加白芍之教,今何不师之?拟:

柴胡12g 白芍15g 党参10g 半夏12g 甘草6g 生姜10片 红枣5枚

一剂寒热解,疼痛止,谷道通,饮食进。续服两剂遂出院,后再未疼痛。较前方仅少一味黄芩,多白芍、党参二药,却疗效迥异。经方组织结构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