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津桥畔

 苏迷 2019-08-26
《姑苏晚报》
2019-08-25 

 文沈东曦 图陶开俭

  1

  在苏州阊门外上塘河上,横卧着好几座桥,有端庄秀丽的双桥,有气势磅礴的立交桥,我却最喜欢中间靠阊门的上津桥。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大型单孔石拱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淳朴老人,安详地端坐在古运河进城水道上迎来送往步履匆匆的过客。我曾生活在它的附近,来来回回地踏着磨损的石阶,依次轮回地抚摸过桥栏间花岗石望柱。

  上津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有此桥记载是清康熙《苏州府志》,桥建于明代以前或者明代。现存桥身西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重建”,据此推算,清同治五年(1866)进行了重建,1984年又进行了重修,桥型一直保持至今。

  古桥清幽,南北皆可观,虽然南北都已被红尘包围。桥南是繁华商市,桥北是水乡人家,上津桥,宛如一枚木工用来固定两块木板的铁钉,紧紧地扣在一起。其实,上津桥前后还有两座很有历史的古桥,一座是下津桥,另一座是渡僧桥,多少年来,它们与上津桥连通着一气,维系着两岸的脉跳。

  南堍的前方和右边是枫桥路,左边是市声鼎沸、车马喧嚣的上塘街,这里曾是旧时苏州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棉布、丝绸、肉铺、茶铺、药铺、典当……它们沿街比肩,这些符号构成了热闹的市井生活。北堍是上津桥下塘,向两头伸展,右边与渡僧桥下塘相接,左边连接长善浜桥,过了桥再往前去,就是元代古刹西园寺了。这里居住的都是平民百姓,于是上津桥在上津桥下塘人的心目中成了一种象征:那是通向繁华世界、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2

  上津桥的南堍曾来过一个外地卖药人。郝将军,名太极,是明朝将领,云南晋宁州人。明朝灭亡后,清廷要求他留任为官,他不从,从此隐名埋姓,在苏州上津桥一带为百姓诊病卖药为生。苏州人仰慕郝太极的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清光绪年间,吴县知县李超琼在上津桥南,立下了“故明郝将军卖药处”碑,以示纪念,并题诗缅怀:“上津桥下水沄沄,药市风清远莫闻。路近留园花舫织,无人解吊郝将军。”而上塘街的另一头渡僧桥,也曾同样发生过这么一件趣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宁波药商沐尚玉来阊门贩卖药材,眼前的繁华景象一下子让他惊呆了:做生意哪里去找这样好的黄金地段?于是果断在桥堍开出了“沐泰山”药店。一东一西,反映了上塘街当时热闹非凡,无处可比。

  说到商市,就绕不开上塘街曾经的布市。清雍正后期,原开在松江一带的数百家布庄纷纷迁到上塘街营业,染坊、踹坊等也随之聚集于附近,道路逐渐被店铺挤占,成为寸金之地。据乾隆《元和县志》载:“苏布名称四方,习业者在阊门外上下塘,谓之字号,漂布、染布、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上塘街一跃为江南第一布市,成为阊门商市的最大的亮点。

  徐杨,苏州人,清乾隆宫廷画家,家乡人对他耳熟能详,大多是因他创作了传世名作《姑苏繁华图》。其长卷中的阊门布市,就取材于上津桥畔著名的万孚字号。画中“本客自置布匹”的招子高扬在商铺的二层楼上,这些是上塘街棉布字号的真实写照。

  上塘街西段,也就是上津桥至后建的广济桥约长三百米的一段,曾有一群老会馆,让身为阊门土著的我们印象颇深。其中的新安会馆,便是由几个徽州布商于康熙二十六年(1681)最早倡建的。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植根于每个人的血液之中。一个地方凝聚,就需要一个团结的纽带,徽商发财致富后,也要为聚集在上津桥附近的染坊、踹坊的从业家乡人做点事,于是创建同乡会馆,充当慈善公益事业的角色,同时给出门在外的同乡提供一点食宿上的方便。此外,修桥筑路赈灾救助,为社会服务。在清乾隆十三年(1748),渡僧桥因遭火灾而倾坏,致使交通受阻,当年就有8家布商捐资修复,这8家之中就有6家是新安会馆的徽商。

  同乡会馆成了当时商业繁荣的缩影。苏州明清时到民国早期的各地商人,纷纷创建或迁至上津桥附近,搭建了商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座桥梁,成了商业文化的特殊载体。

  翻开1914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阊门外上塘街的上津桥处,整齐排立着潮州会馆、汀州会馆、新安会馆、武林会馆,稍远还有浙江会馆和安徽会馆。在极有限的路段内,若说会馆如林,一点也不夸张。

  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津桥的上塘街西段,曾是我很喜欢去的地方。这是一段会馆遗存地,新安会馆、汀州会馆和潮州会馆就聚集在这里。那时候,我家居住的地方与其直线距离不足三百米。一座座铅华洗尽的百年老建筑,见证着当年的商旅如织,帆樯如林,车水马龙。尽管那时会馆的功能已经废弃,但其建筑风格迥异,气势博大,常常使我盘桓流连。

  坐落于中间的那座潮州会馆,最为轩昂,它是整个西段最高的古建筑,也是三座会馆中保存最好的。清水方砖门楼,外观素雅简朴,当时归属了五中,成为教工宿舍。但对中边门的组合我常常不解,后来在它改为旅社和小卖部以后,才有幸看到了里面的大致布局:雕花大殿居中,戏台在上,两边是厢式走廊,中间场地开阔。除敦厚朴实的会馆戏楼、大殿、厢房等主体建筑外,我更喜欢中间的回廊庭院,清雅僻静,戏台既简朴又不失雅致。有报道称,潮州会馆的古戏台是苏州众多会馆中最好的戏台之一。

  西邻的大院以前还不知道叫汀州会馆,其头门及戏台早已消失。当时,那里被物资局利用做了仓库,大门常常紧闭,大家对它了解甚少。直到2003年移建至山塘街,辟为苏州商会博物馆。汀州会馆由福建众商集资兴建,在上塘街历经沧桑300年了。

  而东邻的新安会馆就没那么幸运。零落颓败,除头门尚存外,其余已不见踪影。曾誉为吃苦耐劳的“徽骆驼”,成了历史的记忆。2002年石路开发序幕拉开,在上塘街拓宽时,新安会馆只剩下一堵门墙,终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

  4

  然而,上津桥下塘仍将按照原定的轨迹生活下去。

  河岸花木扶疏、绿草茵茵。临河的居民至今仍沿袭旧貌,保留着“四远方言总不同”。他们在苏州出生,会讲苏州话和普通话,从没有回过父辈的老家,但对着亲友又是一口流利的家乡话。追溯几辈,或许是踹坊、染坊工匠的后代,也或许是后来从苏北迁徙过来的。他们先是摇着小网船,泊在上塘河边;后来添丁增口,小船住不下了,就上岸倚着公馆两侧,搭了一个糊了泥墙的简易草棚,再后来就地盖房子定居……所以,住在河边的基本都是贫穷人家,鲜有达官贵人、状元名人。至今,仍有一条笔直的巷子通向留园,名叫劳动里。

  横跨于上塘河汊口长善浜上的单孔小桥,青砖扶栏,小巧玲珑。据《苏州老桥志》载:长善浜桥,清康熙二十二年建。民国十五年留园主人盛宣怀,为自己家眷出入留园之码头方便出资重建。现长善浜却早已被填没,桥西堍因建园外楼酒店,成了断头路。

  时光悠悠,上津桥目睹了太多各朝各代的经济盛衰,流泽过南北风情。而今,上塘街西段连同三乐湾,已是华贸中心的在建工地。潮州会馆作为明清唯一幸存的遗物,连同五中,依旧静立于上津桥河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