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 EGFR-TKIs 耐药后,如何处理?

 没有终点的旅途 2019-08-26

在中国,约 50% 的晚期肺癌患者携带 EGFR 敏感突变。目前 EGFR 靶向治疗的领域处于群雄争霸的阶段,三代靶向药你争我抢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代联合化疗及一代联合血管靶向等治疗策略。
但不管一线用药是哪一种,疾病进展都难以避免。目前临床上,一代药单独应用仍然是最为常见的治疗策略,但中位约 10.0 个月的 PFS 后,多数患者因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那么,患者发生一代 EGFR-TKIs 耐药后,后面该如何处理?本文为您全面盘点。
确定患者的疾病进展
当患者出现耐药,临床医生进行方案拟定之前,判断患者疾病的进展是否足够启动后线治疗策略。临床上,EGFR TKI 进展可分为局部进展、缓慢进展和快速进展三种类型。
部分患者会出现无症状的缓慢进展,这部分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新发病灶,进展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灶的缓慢增大1。既往研究发现,这部分患者在疾病进展后继续 TKI 类治疗或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进行 TKI 类药物的加量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并延迟后线治疗开始的时间。
部分患者表现为原发病灶控制良好的局部进展,但出现新发的寡病灶,对于这部分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 (尤其是放疗),可以给患者带来额外约 6.0 个月的获益2
对于快速进展型的患者,首先检测 T790M 突变状态,如 T790M 突变阴性者推荐含铂双药化疗;T790M 突变阳性,推荐奥西替尼或含铂双药化疗。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患者出现颅脑的寡进展,治疗策略更为重要。因为一代 EGFR-TKIs 往往通过血脑屏障的作用较差,颅脑进展有可能是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肿瘤细胞本身并不存在相应的耐药机制,而放疗可以打开血脑屏障,使更多的药物进入颅脑,从而更好的控制病灶,且放疗本身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大的杀伤作用。
明确分子耐药机制

目前,一代 EGFR-TKI 的耐药机制已经发现几十种3,总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类:

  • EGFR 二次突变及结构的改变 (如 T790M 突变);
  • 旁路替代途径出现 (如 MET 扩增);
  • EGFR 下游通路再激活 (如 PTEN 基因缺失);
  • 调节细胞凋亡的通路受阻 (如 BIM 的多态性缺失);
  • 组织病理类型的改变 (如小细胞转化);
  • 药物转运蛋白的作用;
  • 其他未明确机制。
T790M 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约占一代 EGFR-TKIs 耐药谱的半数。AURA3 研究提示,针对这部分患者,二线应用奥西替尼单药可以获得 10.1 个月的 PFS,远远优于化疗的 4.4 个月,因此奥西替尼是这部分患者二线的标准治疗手段4
而针对 MET 高水平扩增的患者,克唑替尼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
小细胞肺癌转化是一代 EGFR-TKIs 较为少见的耐药机制,对于这部分患者,应用原发性 SCLC 的经典方案——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获益,但其 PFS 仅有 3.4 个月5,尽管绝大多数的患者仍然继续携带原来的 EGFR 基因突变。

但既往个案报道发现,EC 方案的基础上联合 TKI 未能给患者带来获益,且是否继续携带 EGFR 突变也并不会显著影响患者预后6 (9.0 个月 vs 10.0 个月)。因此,从既往的数据来看,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患者,转化后的自然病程和原发性小细胞肺癌基本相似。
由于除了 T790M 突变外,一代 EGFR-TKIs 的耐药机制较为分散,没有第二个优势性耐药机制,因此当前即使发现其他耐药机制,由于缺乏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因此多数患者不得不回归传统的细胞毒药物治疗。
今年 ASCO 年会上,几款抗体偶联药物的出现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转机。如针对EGFR 和 MET 的双抗体药物 JNJ-372、针对 HER3 的抗体偶联药物 U3-1402 等 7,8。在 JNJ-372 的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 116 例患者,包括携带 20 外显子插入和三代 TKI 耐药的患者,总体 ORR 达到 28%,这是十分鼓舞人心的数据。而在 U3-1402 的研究中,纳入分析的 13 例患者,12 例出现瘤体的缩小。尽管这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但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更多的潜在治疗选择。
三代 EGFR 靶向药都逐渐纳入医保,通过使用合理的靶向药治疗顺序,要把对抗 EGFR 突变的牌打好,能将 EGFR 突变患者靶向药的治疗时间最大化,从而让患者得到持续临床获益,让 EGFR 靶向药这张牌成为制胜王牌。
去年,11 月 ESMO-ASIA 会议上 GioTag 的结果提示,先用第二代、耐药后根据 T790M 突变再用第三代的治疗顺序可让肺癌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时间。
一代 EGFR-TKIs 耐药后的情况多种多样,没有一种治疗方案适合所有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分子病理学特点,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依据制定的治疗方案,才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作者:医者仁心 | 责任编辑:研小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