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羽谈】21:浅谈弓矢之瞄准篇

 空山新雨后2016 2019-08-26

听羽堂俱乐部

点击左上方关注,了解更多传统弓箭文化

前段时间笔者在瞎逛贴吧和微信群的时候,发现有小伙伴们在讨论传统弓箭如何瞄准的问题。讲真,关于射箭瞄准的问题,早在很久之前,有多位大神专门撰文讲解过,其中这篇(传统拇指射法的瞄准方式(2)——基本原理)更是笔者当年深入拜读学习的佳作。

有感于近年来各类业余射箭赛事对瞄准规则的要求,以及与弓友的不断讨(si)论(bi),本期【听羽谈】,笔者就关于传统射箭如何瞄准浅谈瞎言几笔,也算是吐个痛快槽点。

首先笔者认为,不论采取何种瞄准方式,都需要明确以下三个点:视点、瞄点、目标点

视点:即视线,由眼睛接收信息,为大脑处理瞄准基准。

瞄点:介于视点与目标点之间的参考点1,通常参考点为射手的弓臂上的标记、弦上的标记、箭头、箭杆以及手上的记号。

目标点:由射手理论上认定的,可以击中自己想要命中的目标的参考点2。在射准比赛中,包括但不限于靶子上任意的点。

当然,有的射手还能通过加入靠位点(如脸幅瞄准法、指幅瞄准法)来瞄准目标点,这也是可行的技法。(前一种属于概略瞄准的范畴,后一种在合适条件下可列入精确瞄准的范畴。)

指幅瞄准法

根据以上三个点的关系,能变化出多种的瞄准技巧。但在笔者认知中,瞄准方式仅分为概略瞄准精确瞄准

概略瞄准

何为概略瞄准?即视点不变,固定瞄点的参考点1,通过寻找目标点的参考点2与参考点1重合来确定命中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瞄点上的参考点1有且只有一个恒定的值,而目标点的参考点2会依射手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内部状态变化发生改变。

概略瞄准下固定瞄点,变目标点,找命中黄心的目标点。

理论上概略瞄准看似能精确瞄准,但实际上,由于目标点不在黄心,受射手自身心态、姿势,外部光线、间隔不精确等多方面影响,实际瞄准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在概略瞄准中,最常用到以下四种瞄准技巧:

弓臂参照点瞄准法

这种瞄准技巧就是在弓臂上设定一个参照物,射手利用参照物上的点去找命中黄心的正确目标点。这种瞄准技巧也是传统射法中最为惯用的手法了,弓臂上变窄变宽的弧度,弓腹上的纹路,横缠的各类牛筋、丝线或藤条,甚至牛角或木胎的纹路都可以成为瞄准的参照点。

正常来说,月蚀法也属于弓臂参考瞄准法的分支,例如下图就很好地展示了弓道的瞄准方式。

老角弓上的画活也能用来作为参照点瞄准

弓臂参照点瞄准法的优点在于易于建立视点、瞄点和目标点三点一线的关系,目标点选择的范围能更集中,目标点之间的区分可以更细致,且瞄点应用广泛;但缺点是相比箭头瞄准法有一定的学习门槛,同时国内赛事一般会将此类瞄准法认定为作弊。

箭头、箭杆延长线瞄准法

箭头瞄准法和箭杆延长线瞄准法的瞄准原理很简单,即以箭头或箭杆为参照瞄点,去计算命中黄心的正确目标点。这两种瞄准法看似是两种瞄准技巧,但笔者认为它们的瞄准原理是相似的。为何出现箭头或箭杆,纯粹是射手主视眼的选择问题或所用箭杆长度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主视眼与箭在同一侧(例左手推弓,右手勾弦,搭箭在弓右,主视眼为右),且满彀后箭头刚好位于弓弝出箭前,此时即可以箭头瞄准。

而主视眼与箭不在同一侧(例左手推弓,右手勾弦,搭箭在弓右,主视眼为左),或主视眼与箭在同一侧,但所用箭过长,满彀后箭头离弓弝出箭点5~8cm甚至10cm以上,此时主视眼已无法看见箭头,可用箭杆认定为箭头,在大脑模拟箭杆的一条线对准目标点,以此瞄准。

箭头、箭杆延长线瞄准法的优点在于上手快,无需设定参照点,在某些能中心发射的弓上,运用更加方便;但缺点也很明显,目标点选择的范围较分散,且目标点的选择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所以现在传统弓竞赛中,射手会刻意调整弓的拉力,箭的克重,让箭头、箭杆直接对准黄心,更加方便快捷。

脸幅瞄准法

脸幅瞄准法是一种“定瞄点、变靠点”的瞄准技巧,射手通过保持拉距和瞄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后手的靠位点高低来调整箭的飞行轨迹,从而命中不同距离的目标。方法如下图:

这种射法在古籍中有记载,笔者认为这种瞄准法多应用在跨度的距离,例如靠脸是近距离(30米)瞄准;靠下颌是中远距离(80米到100米)瞄准;靠胸是超长距离(100米以上)瞄准。

笔者认为,该瞄准法不适用于现代小跨度距离的射准比赛。一方面是靠位点的经常性变化容易破坏射手的“肌肉记忆”,不利于动作一致性;另一方面是脸、胸之间的靠位点距离不清晰,不利于小跨度距离下的瞄准。

精确瞄准

何为精确瞄准?即视点不变,固定目标点的参考点2,通过寻找瞄点的参考点1上任意一个点与参考点2重合来确定命中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目标点的参考点2一般固定为黄心(射准比赛中靶心),而瞄点的参考点1多为标记精确的刻度。射手只需在所处的位置找到参考点1上明确的值就能比较大概率地命中目标点了。

精确瞄准下固定目标点,变瞄点,找命中黄心的瞄点

所以精确瞄准,多以加装的器材为主,比如现代弓上的标尺、瞄针,枪械上的刻度器,各种瞄准镜……怎么便于瞄准怎么来,射手可以减少自身以及外部情况的考虑

上图三种瞄准器材已经可以吊打概略瞄准

没有瞄准器的光弓、传统弓也可以在弓臂上按一定比例刻度,制作精确的搭箭点,甚至在推弓手背上做刻度皆可。

以上是笔者拿现有图片瞎P的刻度标记法,因为笔者暂时找不到相关图片...(这谁会故意拍出来给人看...)

上图中,左图为手背刻度法,一般会以刺青的方式纹在前手虎口或前手大拇指指背上;右图为弓臂刻度法,和弓臂参照点法类似,但区别在于刻度会更精确,瞄点会更多。

精确的指幅瞄准法,则是以原有指幅瞄准法为基础,在弦上有规律地设置多个搭箭点,射手根据所处距离的远近,变换搭箭位置。(也可以采用不动搭箭点,有间隔地设置勾弦点)

对于很多新手弓友而言,总是爱询问如何掌握瞄准技巧。但笔者想说,瞄准只是射箭过程中的末尾环节,瞄准技巧仅作为满彀后,在维持弓与弦的张开同时,对目标位置的参考。实际上,能否掌握正确的背肌发力、支撑方式和撒放手法,这才是新手弓友们需要优先领悟的要点。

有些射箭大佬口中的“直觉射法”,在笔者看来正是掌握了正确射箭运动原理和有针对性地足够地训练量积累下的产物。看起来很玄,其实也是在完整的科学训练下掌握的,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另外,笔者也借本期话题吐露自己多年来的槽点。早年前,笔者参加业余级的传统弓赛事时,大多主办方会明文禁止参赛射手弓臂上作标记,时至今日更是专门用黑胶带去遮盖参赛弓友弓臂上所谓的瞄点。虽然主办方的规矩,参赛者必须遵守,但笔者一直认为在当前以固定靶位为主的定距射准赛制下,不论是弓臂上找参考点,还是箭头箭杆延长线,在没有使用到精确到厘米的标记、刻度、瞄准器时,均是属于“概略瞄准”的范畴。这种历史悠久的瞄准技巧现在的比赛却加以禁止,也是无奈。

当然,随着这些年弓匠工艺技术的进步,在弓臂上设置参考点的方法也在进步中,弓匠与弓友之间的这些小心思,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不过近来主办方为防止作弊而贴的胶带,会因检查人员的水平或者材料问题,反而人为制造瞄点,这样的乌龙在业余比赛中也时有发生。综上所述,颇有自欺欺人之感。

以上,就是笔者对传统弓箭瞄准方式上的一点拙见,读者如有疑义或是有自己的想法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在此感谢!

本篇部分图片转载自

“传统拇指射法的瞄准方式(2)——基本原理

特此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