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炮塔神教的“尴尬癌”:看完海军炮塔命名规则,要被“逼疯”

 fairyfail 2019-08-27

自近代以来,旋转炮塔是海军战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项发明还要追溯到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一位英国舰长考珀·科尔斯设计了一种圆顶型旋转炮塔,将其安装在大型浮筏上,充当浮动炮台,轰击俄国城市,取得了良好效果,他还为此项设计申请了专利。英国海军也以此为基础在19世纪中叶制造了历史上最早的炮塔战舰。不过,相比科尔斯的发明,美国内战时期由瑞典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设计的“莫尼特”号铁甲舰上配置的双联装圆柱形炮塔更为出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埃里克森才是旋转炮塔的发明者。

■表现1862年3月汉普顿锚地海战的画作,北军的“莫尼特”号铁甲舰在与南军“弗吉尼亚”号铁甲舰的战斗中充分展示了旋转炮塔的优点。

相比传统风帆战舰将大量火炮成排布置于舷侧的做法相比,旋转炮塔的优势首先在于扩大了火力射界,能够以较少数量的火炮在更大范围内打击目标;其次,可以允许将重型火炮布置在露天甲板以上,而在传统战舰上考虑到稳定性的影响,重型火炮只能安装在较低的甲板上,作战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到19世纪末,旋转炮塔已经成为各国海军战舰上的流行设计,尤其是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战舰,多将大口径主炮安装在可以旋转的装甲炮塔内。炮塔数量的多少和舰炮口径的大小一样成为衡量战舰火力强弱的标准之一。

■美国海军“乔治亚”号战列舰上奇特的叠加式炮塔,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305毫米主炮,上层为203毫米二级主炮。

不过,随着战舰炮塔数量的增加,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为炮塔命名?因为在海战中往往需要由不同的炮塔射击多个目标,即便在集中式火控出现后,各炮塔也都保留独立观瞄射击的能力,以适应与多目标交战的需要,因此对各个炮塔加以区分,以便于射击指挥和目标分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估计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按数字顺序命名就好了,这的确也是多数国家海军所采用的方式,但是历史上海军强国的炮塔命名规则并不局限于数字,还有更为细致的规定和非常规的变化。

■美国海军“特拉华”号战列舰后主炮群特写,随着炮塔数量的增加,有必要为炮塔命名,以便于指挥。

美国海军是以数字序列命名炮塔的典型,通常巡洋舰以上的大中型战舰的主炮塔都以数字命名,从舰首至舰尾依次称为1号炮塔、2号炮塔、3号炮塔、4号炮塔等等,但是这种命名法只适用于口径在152毫米以上(含)的大口径舰炮,而在152毫米以下的中小口径舰炮另有规则。美国海军的中小口径舰炮以两位或三位数字来命名,第一位数字表示舰炮口径,以英寸表示,第二、三位数字表示火炮在舰体上所处的位置,数字顺序按照从前至后,左舷偶数,右舷奇数的规则排列。比如衣阿华级战列舰上装备10座127毫米双联装副炮,每舷5座,位于右舷最前方的副炮即51号炮塔,数字5表示舰炮口径为5英寸(127毫米),数字1表示为左舷第一座副炮,与之对称的左舷第一座副炮命名为52号炮塔。再比如弗莱彻级驱逐舰的5座单装127毫米主炮全部沿中线布置,由前至后分别为51、52、53、54、55号炮塔。

■美国海军得梅因级重巡洋舰的火炮布局图,主炮塔采用1、2、3号炮塔命名,127毫米和76毫米副炮则采用口径加数字的命名方式。

在西方国家海军中,另一个常见的炮塔命名规则就是以字母顺序命名,以英国皇家海军最为典型,而且英式炮塔命名规则不是简单的字母序列,有着一套非常独特的规定。在英国海军中,战舰舰桥之前的炮塔按照字母顺序从前至后命名为A、B、C炮塔等;位于舰尾的炮塔名称则从字母表末尾选取,从前至后命名为X、Y炮塔,值得注意的是,Y炮塔永远是最靠近舰尾的炮塔,没有Z炮塔;位于舰体中部的炮塔则以P、Q、R命名,但通常只用到P、Q,而且Q炮塔的使用频率更高;如果中部炮塔分别位于两舷,则左舷为P炮塔,右舷为Q炮塔。这种命名法类似于现在不同通讯公司的手机号码对应不同的号段。此外,英国战舰的舷侧副炮采用字母P、S加数字序号命名,P对应Port(左舷),S对应Starboard(右舷),数字按照从舰首向舰尾排序,如P1副炮就是左舷最靠近舰首的副炮。

■英国海军“无畏”号战列舰的线图,其5座主炮塔分别以A、P、Q、X、Y命名。

英式炮塔命名法随着无畏舰时代的到来而推广开来。在前无畏舰时代,战列舰通常只有前后两座主炮塔,区分容易,而进入无畏舰时代,战列舰的主炮塔增加到4~5座,必须加以更细致的划分。比如无畏舰的开创者“无畏”号战列舰拥有5座主炮塔,3座沿舰体中线布置,2座对称于两舷,中线炮塔依次命名为A、X、Y炮塔,左舷主炮塔为P炮塔,右舷主炮塔为Q炮塔。一战时期的铁公爵级战列舰将5座主炮塔全部沿中线布置,依次是A、B、Q、X、Y炮塔;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4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前后布局,由前至后依次是A、B、X、Y炮塔;狮级战列巡洋舰有一座主炮塔位于舰体中部,各炮塔命名为A、B、Q、Y炮塔。

■英国海军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主炮群特写,其三座主炮塔从前至后依次命名为A、B、X炮塔。

不过,并非所有英军战舰都遵循上述规则命名炮塔,存在某些特例,比如纳尔逊级战列舰,其3座主炮塔全部前置于舰体前部,呈金字塔布局,按照规则应该从前至后依次命名为A、B、C炮塔,可是第三座炮塔却被命名为X炮塔!还有防空巡洋舰狄多级在舰桥前方呈阶梯状布置了3座主炮塔,其中第三座炮塔同样没有被命名为C炮塔,而是Q炮塔!最为特殊的例外莫过于炮塔最多战列舰记录的保持者“阿金库尔”号,这艘原本为巴西建造的无畏舰沿中线布置了7座主炮塔,本应依次命名为A、B、P、Q、W、X、Y炮塔,可是英国海军认为这艘战舰只是临时征用,战争结束后还准备继续推销,因此没有采用英式命名法,而是直接以数字从前至后命名为1~7号炮塔。不过,舰上的水兵发明了更具创意的命名法,即以一周七天的顺序命名7座主炮塔,于是“阿金库尔”号就有了“一星期战列舰”的绰号,而且比平庸的官方命名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其1号炮塔是“星期日”,而7号炮塔是“星期六”,因为西方人习惯将星期日视为一周的第一天。

■著名的七炮塔战列舰“阿金库尔”号线图,其炮塔官方命名为1~7号炮塔,而非官方命名为“星期日”至“星期六”,号称“一星期战列舰”。

英国海军的字母命名法也被其他英联邦国家海军所沿袭,除此之外也被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海军所仿效。德国海军战舰的炮塔同样按照字母顺序命名,但没有像英国海军那样出现“跳码”。在全部主炮塔都沿中线布置时,就从前至后依次命名为A炮塔、B炮塔、C炮塔、D炮塔。在部分主炮塔布置在舷侧时,那么先从右舷由前至后依序命名,再从左舷由后至前命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德国海军的早期无畏舰赫尔戈兰级,该级装备的6座主炮塔呈六边形布局,其首尾炮塔分别为A、D炮塔,右舷炮塔为B、C炮塔,左舷炮塔为F、E炮塔,从平面观察呈顺时针排序。德国海军大型战舰的副炮命名也与英国海军类似,采用舷侧字母缩写加罗马数字的命名方式,左舷缩写为Bb(Backbord),右舷缩写为Stb(Steurbord),罗马数字按照从前至后排列,比如Bb I为左舷第一座副炮,Stb III为右舷第三座副炮。

■德国海军炮塔命名规则范例,由下至上分别为赫尔戈兰级、凯撒级、国王级、拜仁级。

德国海军的炮塔命名法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炮塔的字母序号还对应着特定的别称,比如A对应Anton(安东),B对应Bruno(布鲁诺)或Berta(贝尔塔),C对应Caesar(凯撒),D对应Dora(多拉),E对应Emil(埃米尔),F对应Friederich(弗里德里希)等等。此外,二战之前德国海军还会赋予某些战舰的主炮塔以“荣誉称号”,多取自军政领袖、著名战舰或海战以及城市名称等等,比如“德意志”号装甲舰的A炮塔被命名为 “希特勒”、B炮塔被命名为“兴登堡”;“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的三座主炮塔分别为“德弗林格尔”、“吕佐夫”和“塞德利茨”,均为一战时期的德军战列巡洋舰;“科隆”号轻巡洋舰的三座主炮塔分别为“赫尔戈兰”、“多格尔沙洲”和“斯卡格拉克”,均为一战时期的著名海战;“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因为以奥地利名将命名,该舰的四座主炮塔全都采用奥地利城市名称,依次为“格拉茨”、“布劳瑙”、“因斯布鲁克”和“维也纳”。上述荣誉命名法并没有普及到所有战舰上。

■德国海军“柯尼斯堡”号的后主炮群,正式命名为B、C炮塔,同时又各有荣誉称号“吕佐夫”和“塞德利茨”。

从美英德海军各自的炮塔命名规则可以看出,即便是炮塔命名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定也是各国海军传统的构成和海军精神的传承。在文末我们不妨开个脑洞,假如中国能够赶上大舰巨炮的浪潮,中国海军的战舰会以什么方式命名炮塔呢?有可能用传统的历法单位,主炮采用天干命名为“甲、乙、丙、丁”炮塔等,副炮采用地支命名为“子、丑、寅、卯”炮塔等;也可以采用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乾、坤、巽、震、坎、离、艮、兑”;或者用四方星宿或道家四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或“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不知各位以为如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