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购出现之前,人们都要去商店里购置物品,在前往商场的路途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街坊邻居,或者是亲朋好友,大家寒暄的第一句话就是:干什么去?而我们往往会回答:溜达溜达,买点东西。本来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可是经过“细嚼慢咽”之后,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总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占地841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百万,为了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朝廷便把长安城分为“东市”和“西市”。经过不断的发展,东市和西市逐渐成为长安城的两大商业中心,东西两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市场和时尚娱乐中心,外国商人经常在这里开设门店,和中国人进行贸易往来,唐朝人来往于东、西两市之间,就简称为“买东西”。
从五行的观点来看,“东西南北中”正与“金木水火土”两两相对应:东与木相对,西与金相对,南与火相对,北与水相对,中与土相对。据观察得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需物品,大都由“金和木”两种物质组成,古人们也懒得叫“买金木”,而是以“买东西”来替代。虽然现在的物品种类比当时还要丰富许多,但“买东西”这一说法,却被一直延续了下来。
民间对“东西”一词流传较广的解释,源于清代翟灏的一则笔记,大意是:明崇祯皇帝问辅臣周延儒为什么只有买东西而没有买南北?周延儒答:南属火,北属水,若在黄昏做晚饭时向邻居借火借水,邻居一定会给。可是,“给予”是单方面行为,不能称为交易,因此只能叫“东西”。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东属木,西属金,古人都是用竹篮买东西,木、金可以放在篮子里,而火、水却不能用篮子装。
在南北朝时期,“东西”尚未流传。《北史·魏收传》中记载:南北初和……求南货于收。那时的人们进行贸易往来,时常奔走于南北之间,而且至今仍有一些怀旧的店铺,把自己的店命名为“南北行”、“南货店”等等。根据“东西”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判断,大约在明代以后,才是“东西”的泛滥期。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的:西产多珍,东产多矿;嘉靖苏祐撰写的《逌旃璅言》:世称钱物曰东西,称男子曰南北。
无论如何,“东西”一词传到现代已经变了味,它不仅仅代表物品,还经常被用来骂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