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梁八柱”的“四合套”似乎是老天津人对于所居住房屋的最高评价,老城厢里的大院特别多,每一个院落都走过上百年的沧桑岁月。这里,蕴藏着最浓郁的天津味儿;这里,承载着最厚重的天津历史。 虽然600年的时间过去了,但600年的情怀依旧。随着那些抹不去的记忆,重新走入那些院落,聆听那些故事…… 提到传统的民居大院,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会是北京的四合院,但殊不知,天津老城厢里的“四合套”无论从建筑风格、艺术还是人文内涵都不逊于北京,并带有独特的“天津味儿”。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先生讲到:
天津老城里的民居始建于明代。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三卫城里主要是衙署、仓储和军士驻地,一般民宅较少。一些公益建筑,是当地官员捐出宅基修建的。如卫学和文庙,就是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捐献后建成的。清朝初年,天津卫改州升府,城市功能得到提升,辖区范围扩大,城内住宅建设进入全盛期。尤其是依靠漕、盐发家的船户、富商,在城内和城厢左近,购地盖房,一时间“大宅连云递旧新”。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并拆毁城墙,城厢中的一些公用和民用建筑也毁于一旦,可民居大院的规制仍然保留了下来。 天津老城里的民居大院,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为基本单位,在平面布局、结构和装修方面,颇具天津地方特色。魏克晶先生对天津的古建筑有深入的研究,他讲到,旧时建房讲究风水和方位,但天津的大院却和北京有着很大的差别:
如果听老天津人夸赞自己的住宅,总会听他们说:“我过去住的那房子,可是四梁八柱,好着呢!”。这话要是让打小就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年轻一代听了,着实摸不着头脑,这“四梁八柱”到底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先生解释说:
依照明清时代的旧制,每一品级的官员要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度修建住宅。明代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九品则是三间七架,且不许再宅前后左右多占地。”北京是皇城,皇城根儿下的四合院里,不乏达官显贵,他们修建的四合院便可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而对于庶民来说呢?“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以彩色装饰。”天津的粮商、盐商虽是富户,但却没有品级,宅邸之豪华岂能不受到拘束?可天津人聪明,自有他们的变通手段。不是说“庶民不过三间五架”吗,那么就建起多进四合套院,跨院一道接一道。如此一来,房舍多达一二百间,占地面积依旧可令人侧目。有的院落东西两院由箭道中分,西院四进院落,东院三进院落,甚至还要配建小二楼,布局错落有致,照样彰显殷实之气。魏克晶先生说:
另外,不是还规定“庶民不许用斗拱、饰色彩”吗?那么装饰装修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您别着急,仍然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魏克晶先生说:
于是,在天津老城一带的“四合套”大院里,大量使用砖雕、木雕、石雕等手段。砖雕通常装饰在门楼、影壁、正房、厢房的墀[chí]头、博缝、房脊、檐口等处。木雕装饰于垂花门及额枋、花罩、隔扇等处。砖雕、木雕的广泛应用为天津留下了宝贵的民间工艺遗存,成为天津传统民居和民间工艺的又一大特色。 天津四合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便是它天井上搭盖起的罩棚顶。东西南北四面院墙高墙围合成天井,天井之上构筑巨大罩棚,从而形成大跨度的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又不影响采光和通风。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先生说:
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津老城里,够得上规模的、有特色的四合院少说也有二三十座。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面对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民居大院,看着那院落里的木刻砖雕,你才真正感叹:这才是“建筑音乐”中最美妙动人、充满意境与情感的旋律和乐章。 在这些豪宅大院中,侧重纵向发展的,常常以进深院落的层次多为荣耀;侧重横向相连的,常常以左右跨院多为自豪。为了尽显富贵,还有的在自家院落中斥资兴土木,建造私家花园,亭台水榭,无样不精。晚清新政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有的大宅院中的花园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风格,流光溢彩。 老城厢里曾经比较成规模的民居大院有30多处,近代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先生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处。 提起老城厢“高台阶华家”,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华家的宅院又被称为“华家大门”,华家的先祖经营盐业致富,为天津八大家之一,他的宅邸门楼高大、坐南朝北,正中以箭道贯通南北,规模庞大。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也是从小生长在老城里华家大门内,他回忆说:
在老城里的这些大院中,走出了太多名人名仕,而鳞次栉比的大院,也为孕育栋梁之才提供了土壤。华克齐先生说:
孟宪宁先生是津门另一位著名书法家孟广慧先生的侄孙,据他讲,孟氏家族也是个庞大的家族,与城中的文人名士华世奎、严范孙等人都是亲戚套亲戚的关系。宪宁先生的老伴儿,就是赫赫有名的“鼓楼东姚家”的小姐:
提到鼓楼东姚家,孟宪宁先生还讲到了周恩来总理赴法勤工前,曾随姚家六爷姚启进先生学习法语的故事。 姚启进曾在南开校父严范孙介绍下给周恩来总理教授过法语。他是老法汉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二十一中学毕业的,法文学得相当好,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法文。由于姚、严二家早有交往,后来还成为儿女亲家,严范孙开了口,姚启进先生自然全力以赴。其实姚先生只比周恩来大三岁,但周恩来对他却尊敬有加,学习一段时间后,周恩来掌握了一些基本法文知识和对话,为他到法国勤工俭学确实提供了一些方便。 周、姚分手后,始终不曾谋面,周恩来为革命事业奔走,姚先生则终生服务于教育,直到1959年,姚先生沉疴在床,有人向姚先生提出,不妨给周恩来总理去一信,以表渴望之情。姚先生才发去一信,那时周恩来总理正出国公务,但没过几天国务院秘书处发函南开区委,区委立即派人到姚家慰问,并有陪同医生给姚先生诊病,姚家老小甚为感动,对周总理不忘故交久久不能忘怀。 600年历史积淀的老城厢,不仅走出了书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以及法家华世奎、孟广慧,还居住过很多风云叱诧的人物,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介绍:
如果您想领略老城厢大院的风采,不妨到位于鼓楼东侧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去走一走。它的所在地,是在2003年老城整体搬迁改造后保留下的一座比较完整的民居院落——徐家大院。虽然从规模上看,这里并不是很大,但它的精致程度和当今的影响力却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博物馆展室中陈列的天津老城厢的沙盘,更是老城特有的原生态历史韵味的体现。 徐家大院原是英商麦家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在这里,天津独有的“四合套”里特色的砖雕、精美的木雕都保留了下来。漫步院中,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安逸,一种凝重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在这里,人们可以用心灵去触摸、感应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可以用激情去畅想、设计着它的未来。 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城市记忆》节目播出频率:FM87.8\AM74.7 首播时间:每天6:00; 重播时间:每天14:00和23: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