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有个“四合院”,天津有个“四合套”,不看这条微信还真不知道!

 爱天津的哲理 2019-08-27

“四梁八柱”的“四合套”似乎是老天津人对于所居住房屋的最高评价,老城厢里的大院特别多,每一个院落都走过上百年的沧桑岁月。这里,蕴藏着最浓郁的天津味儿;这里,承载着最厚重的天津历史。

虽然600年的时间过去了,但600年的情怀依旧。随着那些抹不去的记忆,重新走入那些院落,聆听那些故事……

提到传统的民居大院,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会是北京的四合院,但殊不知,天津老城厢里的“四合套”无论从建筑风格、艺术还是人文内涵都不逊于北京,并带有独特的“天津味儿”。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先生讲到:

天津这个民居跟北京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特色,首先北京的四合院都比较宽大,一进去看大门也比较宽,天津的感觉很窄很小。这跟古代对于修房子、住房子的等级制度有关。叫法,北京天津不太一样。天津叫大院,什么什么大院,大门儿,华家大门儿。四合院叫四合套。北京叫宅门,叫大宅门,四合院叫四合房。

天津老城里的民居始建于明代。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三卫城里主要是衙署、仓储和军士驻地,一般民宅较少。一些公益建筑,是当地官员捐出宅基修建的。如卫学和文庙,就是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捐献后建成的。清朝初年,天津卫改州升府,城市功能得到提升,辖区范围扩大,城内住宅建设进入全盛期。尤其是依靠漕、盐发家的船户、富商,在城内和城厢左近,购地盖房,一时间“大宅连云递旧新”。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并拆毁城墙,城厢中的一些公用和民用建筑也毁于一旦,可民居大院的规制仍然保留了下来。

天津老城里的民居大院,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为基本单位,在平面布局、结构和装修方面,颇具天津地方特色。魏克晶先生对天津的古建筑有深入的研究,他讲到,旧时建房讲究风水和方位,但天津的大院却和北京有着很大的差别:

天津北京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叫做“乾宅巽门不用问人”。巽门,是根据八卦里面走的,巽是东南,所以老百姓的门的位置必须在东南,所以叫巽门。现在我们看到北京天津老百姓的四合院典型的都在这儿开。进去影壁,倒坐的南方,再进去,正房、配房。但是天津的街道不正,所以它所谓的巽门达不到这个要求,但位置是这个位置。比如咱们东门里大街,是南北向的,北门里大街、南门里大街,现在还留了两个四合院,北门里是孙家大院,他是坐西朝东的,南门这边,有个祁家大院,现在叫“格格府”,就是裕兴池的老东家,姓祁的,他的老宅子。他的门也相当于巽门这个位置。

 

如果听老天津人夸赞自己的住宅,总会听他们说:“我过去住的那房子,可是四梁八柱,好着呢!”。这话要是让打小就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年轻一代听了,着实摸不着头脑,这“四梁八柱”到底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先生解释说:

天津人说的这个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上面有四棵梁,八柱是指有八棵柱子,八棵柱子的排法呢,就是前面四棵,后面四棵。这四棵柱子呢,两棵柱子之间算一间。就等于三间了。四梁,上面都有梁。这从建筑体量上来讲是符合庶民的最大体量了。所以天津老百姓说四梁八柱好,当然没有那么气派。原来是国家对住宅要求特别严格。

依照明清时代的旧制,每一品级的官员要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度修建住宅。明代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九品则是三间七架,且不许再宅前后左右多占地。”北京是皇城,皇城根儿下的四合院里,不乏达官显贵,他们修建的四合院便可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而对于庶民来说呢?“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以彩色装饰。”天津的粮商、盐商虽是富户,但却没有品级,宅邸之豪华岂能不受到拘束?可天津人聪明,自有他们的变通手段。不是说“庶民不过三间五架”吗,那么就建起多进四合套院,跨院一道接一道。如此一来,房舍多达一二百间,占地面积依旧可令人侧目。有的院落东西两院由箭道中分,西院四进院落,东院三进院落,甚至还要配建小二楼,布局错落有致,照样彰显殷实之气。魏克晶先生说:

天津主要住的是盐商呀等等一些商人,他没有品级,但是天津的盐商也不甘于只是三间五架,他认为你也没告诉我就一套,我可以搞好多套。所以他搞了一个箭道,当中一个箭道,两边都是三间五架的房子,一套、两套,一下进去可以连续九套的房子,解决了他的虚荣心。你的房子宽、大,但是我的房子多。

另外,不是还规定“庶民不许用斗拱、饰色彩”吗?那么装饰装修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您别着急,仍然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魏克晶先生说:

你说不许用斗拱我就不用斗拱,不许用彩画,我就不彩画,我就刻砖,砖雕木刻,从这方面下工夫。这弄起来以后不比你的彩画次。所以天津的木刻和砖刻很多,可以看见门口的雕花非常好,非常漂亮的。木刻呢,里面的装修是木雕的,隔扇很漂亮的,不比你北京的次。天津是这样一个特点。

于是,在天津老城一带的“四合套”大院里,大量使用砖雕、木雕、石雕等手段。砖雕通常装饰在门楼、影壁、正房、厢房的墀[chí]头、博缝、房脊、檐口等处。木雕装饰于垂花门及额枋、花罩、隔扇等处。砖雕、木雕的广泛应用为天津留下了宝贵的民间工艺遗存,成为天津传统民居和民间工艺的又一大特色。

天津四合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便是它天井上搭盖起的罩棚顶。东西南北四面院墙高墙围合成天井,天井之上构筑巨大罩棚,从而形成大跨度的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又不影响采光和通风。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先生说:

好几进四合院,主要的一个四合院正房,上面都有罩棚顶。这罩棚顶也是天津四合院的一个特点,北京四合院不多,天津的大四合院都用罩棚顶这种形式,这个四合院里就可以不进风雨了。罩棚顶在天津非常发达,很多公用建筑都用。广东会馆实际上就是罩棚顶。四面是二层楼的四合院,中间实际上是个天井,盖了罩棚顶形成了现在戏楼这个状况。四合院加罩棚顶,是天津的一大特色,它不光用于民居,还用于公共建筑。再有洋建筑,最有名的庆王府也是,中间天井盖成大罩棚。

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津老城里,够得上规模的、有特色的四合院少说也有二三十座。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面对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民居大院,看着那院落里的木刻砖雕,你才真正感叹:这才是“建筑音乐”中最美妙动人、充满意境与情感的旋律和乐章。

在这些豪宅大院中,侧重纵向发展的,常常以进深院落的层次多为荣耀;侧重横向相连的,常常以左右跨院多为自豪。为了尽显富贵,还有的在自家院落中斥资兴土木,建造私家花园,亭台水榭,无样不精。晚清新政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有的大宅院中的花园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风格,流光溢彩。

老城厢里曾经比较成规模的民居大院有30多处,近代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先生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处。

提起老城厢“高台阶华家”,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华家的宅院又被称为“华家大门”,华家的先祖经营盐业致富,为天津八大家之一,他的宅邸门楼高大、坐南朝北,正中以箭道贯通南北,规模庞大。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也是从小生长在老城里华家大门内,他回忆说:

我出生在东门里华家大院。谈起我们华家大院,黑漆大门,在左右抱鼓石下面,有九阶台阶,所以这世间人们一提到华家就是高台阶华家,这已经成了他的符号。华家院里有一个箭道,左右东西有26进套院。这套院多为四合院、三合院。我总体从我的形象思维当中,特别像一个繁体的华字,就是我们这个姓。这个大院的范围可以说很大,东面直接石桥胡同,西面临界于大费家胡同,后面隔一个门就是二道街,老城人就叫二道街子。花园、祠堂、客厅、过厅,厢房,应有尽有。房子都是青砖灰瓦,四梁八柱,给我印象不是这么豪华,但是也很雍容。

 

在老城里的这些大院中,走出了太多名人名仕,而鳞次栉比的大院,也为孕育栋梁之才提供了土壤。华克齐先生说:

据老人讲,周恩来也经常到老城里来活动,也曾经穿梭于这几个大院,因为他在这里有好几个同学。刚才我不讲到么,周恩来他们无论是革命活动也好,和同学之间也好,和天津老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津有个小大院,在罗家胡同,那个地方也出过名人,在现在的中医研究院,过去的二中心医院对面罗家胡同,有一个小拐弯叫小大院,不显眼但我知道那个院,有棵大树。因为我姑姑告诉我他们和周恩来在那玩过。

 

孟宪宁先生是津门另一位著名书法家孟广慧先生的侄孙,据他讲,孟氏家族也是个庞大的家族,与城中的文人名士华世奎、严范孙等人都是亲戚套亲戚的关系。宪宁先生的老伴儿,就是赫赫有名的“鼓楼东姚家”的小姐:

就在原来鼓楼东,就在现在老城博物馆正对面,233号,我就在他们斜对面。我老伴是姚家的姑奶奶,他们是233号,我们家202号,也是个大院。我们姚家的这位八爷,姚惜云,在天津曲艺界挺有名的。他后来给京剧团说戏去。他们姚家的老一辈人,都是玩家,戏剧、曲艺没有不通的。门匾“世进士第”,从明朝就在这儿。我还记得58年,我还不认识我们老伴了,她奶奶死,那时候出殡,好厉害,他们把所有的过堂门一打开,从里面一直通到这,这么抬出来的。李叔同在姚家大院长起来的。他们是亲戚。

提到鼓楼东姚家,孟宪宁先生还讲到了周恩来总理赴法勤工前,曾随姚家六爷姚启进先生学习法语的故事。

  姚启进曾在南开校父严范孙介绍下给周恩来总理教授过法语。他是老法汉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二十一中学毕业的,法文学得相当好,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法文。由于姚、严二家早有交往,后来还成为儿女亲家,严范孙开了口,姚启进先生自然全力以赴。其实姚先生只比周恩来大三岁,但周恩来对他却尊敬有加,学习一段时间后,周恩来掌握了一些基本法文知识和对话,为他到法国勤工俭学确实提供了一些方便。

  周、姚分手后,始终不曾谋面,周恩来为革命事业奔走,姚先生则终生服务于教育,直到1959年,姚先生沉疴在床,有人向姚先生提出,不妨给周恩来总理去一信,以表渴望之情。姚先生才发去一信,那时周恩来总理正出国公务,但没过几天国务院秘书处发函南开区委,区委立即派人到姚家慰问,并有陪同医生给姚先生诊病,姚家老小甚为感动,对周总理不忘故交久久不能忘怀。

600年历史积淀的老城厢,不仅走出了书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以及法家华世奎、孟广慧,还居住过很多风云叱诧的人物,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介绍:

天津市我记忆当中,除了华家大院、有姚家大院、卞家大院、王家大院、徐家大院、柳家大院。另外老城里有好多历史名人,比方说,除了华世奎,从老城里走出了王襄先生和孟广慧先生是首先发现甲骨文的文化名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有些作家,像刘云若,像戏剧家焦菊隐,还有李叔同、包括近代的周恩来、邓颖超,也是老城的常客。

如果您想领略老城厢大院的风采,不妨到位于鼓楼东侧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去走一走。它的所在地,是在2003年老城整体搬迁改造后保留下的一座比较完整的民居院落——徐家大院。虽然从规模上看,这里并不是很大,但它的精致程度和当今的影响力却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博物馆展室中陈列的天津老城厢的沙盘,更是老城特有的原生态历史韵味的体现。

徐家大院原是英商麦家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在这里,天津独有的“四合套”里特色的砖雕、精美的木雕都保留了下来。漫步院中,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安逸,一种凝重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在这里,人们可以用心灵去触摸、感应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可以用激情去畅想、设计着它的未来。

联系方式

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城市记忆》节目播出频率:FM87.8\AM74.7

首播时间:每天6:00;

重播时间:每天14:00和23: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