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偏差考核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应对风险: 对于电力用户,入市前应充分了解规则,评估电量预测能力及偏差考核风险,再决定是以第一类用户还是以第二类用户的身份参与市场。
尽可能提升签约电量和用户数量,扩大电量池,提升容错能力; 平衡不同用电量规模的用户比例,避免大电量用户占比过高带来的大幅波动风险; 平衡用户的行业分布,以此来避免某行业发展形势出现较大变化时带来的用电量波动风险; 评估用户用电的稳定性,多获取用电稳定的优质用户,控制电量波动过大的用户数量,对于用电不稳定的用户,可以考虑在购售电合同中适当收紧售电价格优惠幅度或偏差考核分摊责任。 在交易前需要先对未来一个交易周期内的用电量作好预测。因此,对用户的历史用电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是极其必要的。 最基本的方式是查看以往各月的电费核查联,了解每月用电情况,结合未来产能调整,对后续电量进行预测。 对于用能数据管理较为精细的用户,可以进一步通过分析历史负荷曲线、历史气温、节假日生产情况、单位GDP能耗等数据,来更加精准地预测未来的用电量。 ![]() 此外,在交易前仔细研究交易规则也可以在避免偏差考核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交易收益。举例来说,月内交易电量的结算优先级高于年度长协电量,当某月的月内交易价格优于年度长协电量时,可考虑偏差免考核范围内最大化购买月内交易电量,可以降低结算时的加权平均电价。 在参与交易时,除了关注价格以外,也应关注各交易品种的占比。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售电公司和用户将月内交易作为主要仓位来配置。自2019年8月开始对月内交易的申报设置上限后,这样的配置方式将不再可行。因此,通过年度交易和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来提前锁定大部分的电量,才是现阶段避免出现高额偏差考核的最佳选择。
此外,交易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也需要引起市场主体的重视。交易申报时,交易员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仔细检查填报数据,看清电量电价的单位,避免申报错误。 在用电过程中,应当随时掌握用电情况,一旦发生用电计划的大幅变动,要及时更新电量预测数据,调整应对策略。 ![]()
完成月度结算后,应及时统计偏差情况,分析偏差原因,并及时调整预测方法、制定新的偏差控制策略。 ![]()
![]() 按照本轮电改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偏差考核将更趋严格,而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用电计划预测能力的要求会更上一个台阶。因此,重视偏差考核风险,提升用能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用电预测的准确度,将是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在电力市场上降低购电成本的不二法门ヾ(◍°∇°◍)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