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韩世昌:与京昆二梅的文化夙缘

 明日大雪飘 2019-08-27

对于韩世昌,梅兰芳很早就有研究。他夸奖说: “观众的需要还是偏重昆曲。后台为了迎合前台的 心理,只能多排昆曲了。这里面的韩世昌、白云生都 是高腔班的后起之秀。韩世昌唱旦角,本来是王益友 

的学生,到了北京,经过赵子敬、吴瞿安两位的指点, 他又对昆曲下了一番功夫,常常贴演。白云生是唱小 生的,他们两合作了不少年,还曾经到上海的丹桂第 一台来唱过一个月。”

京朝派昆曲中的主将韩梅二位,还在客观上刺激、推动和支持了昆曲传习所的成立。1919 年韩世 昌在上海的短暂演出,令沪上的遗老遗少们大为惊 叹,同时也深感于南方昆曲的失传。有鉴于此,上海 实业家穆藕初,以京朝派昆曲艺术传承的作为实例, 北上京城问道于吴梅先生,直接推动了昆曲传习所在 苏州的开办,为南昆艺术的整体繁荣作育人才,开启 了更为辉煌的未来。

同样也是昆曲名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吴梅也 是敬仰有加,尊称之为先生。当穆藕初为昆曲传习所 进行筹款演出,请梅兰芳支持义演的时候,吴梅马上 为之撰写说明书,为梅兰芳在上海的演出推波助澜、 争光添彩: 

藕初快函至,云昆剧保存社为筹款计, 邀梅兰芳演剧,拟印刷品发行,嘱余一序,既 为动笔寄去。( 1934 年 2 月 1 日) 

不仅是吴梅先生与梅兰芳相互知重,韩世昌也同 样与梅兰芳有过相互切磋的多次经历。据《韩世昌 1928 年大连演出活动考》一文称,“一时间,京津间无 人敢在韩世昌前班门弄斧,就连当时大名鼎鼎的京剧 大师梅兰芳演《思凡》、《闹学》,也曾向韩世昌讨教 过 。”

荣庆社的韩世昌之所以在北京演出,很快就声名 大振,韩梅齐芳,这是因为其既有昆弋班的深厚功底, 又与梅兰芳一样得到了前辈昆伶陈德霖的教诲,还经 过了南方昆曲名家赵子敬、吴梅等人的指点,这才技 艺精进,蒸蒸日上,其“台步之工稳,喉音之嘹亮,神 情之尽致,唱念之清脆”,都使之成为昆曲名旦第一 人。 

梅兰芳对于韩世昌客观上的示范作用,还有其于 1919 年、1924 年的两次赴日演出。在这两次赴日演 出中,梅兰芳以京剧剧目为主,但也包括了《思凡》、 《奇双会》等部分昆曲剧目。 

1925 年上海“五卅惨案”之后,“保定沪案后援 会”邀请在北京的韩世昌回保定演出。韩世昌与著 名京剧演员杨菊秋、杨菊芬姐妹俩在保定义演昆曲, 一 周 来 演 出 了 《 思 凡 》、刺 虎 》、《 闹 学》、《 惊 梦 》、《 琴 挑》等戏,并将义演收入 5000 余元寄往上海,支援 “五卅运动”受难同胞。7 月,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 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韩世昌、梅兰芳、马 连良、杨小楼、程艳秋等名家又到天津举行赈灾义务 演出,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美。韩梅这两位大家如 此笃行公益事业,于此可见一斑。 

1928 年秋,韩世昌等人接受日本著名汉学家与 戏曲史家青木正儿等人的邀请,经过大连,赴日本演 出 40 天。这是中国昆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长时期 的出国演出。有的日本学者还将昆曲直呼为“韩世昌剧”,尽管不甚贴切,但却体现出他们对韩世昌的 无比爱戴。大谷武男在《昆曲的韵味》中提到: “我观 看昆曲的演出后,韩世昌高雅的艺术表演让我惊叹, 我也深深感受到这如花般的昆曲艺术的魅力。一年 间,我虽曾看过石田女士的童谣舞蹈《滨千鸟》,以及 其他激动人心的艺术,但都不及韩世昌的《思凡》、 《琴挑》更能够激动我的心......比起牡丹般艳丽的皮 黄剧,昆曲则宛如在寒夜中喷吐着冷香的白梅。韩世 昌的艺术既有着灿烂的色彩,又充满空灵澹荡的古 趣,已经达到了千锤百炼的地步。” 1928 年10 月 2 日,《满洲报》首次在报道中冠以“昆曲大王韩世昌” 的称号。 

韩世昌的访日演出,不仅给了观众们以美妙的艺 术享受,还给学术界提供了精神上的盛宴。韩世昌应 邀出席了帝国大学狩野直喜教授发起的帝国大学昆 曲讲演会议,青木正儿教授与韩世昌都在会上发言, 盐谷温教授等人还在会芳楼宴请赋诗。其诗云: “相 逢欢送眼青青,酌酒劝君杯莫停。幽梦觉来肠欲断, 清 歌 一 曲 牡 丹 亭 。”

在日本各媒体的报道中,既有韩梅并称的提法, 也有“远胜于梅兰芳的中国名优来日”的说法,还有 “韩世昌是昆曲最后的名伶”的描述。凡此种种,都 说明日本人对韩世昌以及昆曲艺术的热爱。中日文化协会的石田贞藏还专门编过一部《昆曲与韩世昌》 的书,就昆曲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韩世昌的表演艺术予 以了较为详尽的阐明。 

韩世昌从日本载誉归来之后,北京《顺天时报》 评选出了京剧旦角中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 生等“四大名旦”。而在昆曲界中,只有韩世昌的声 誉可以与梅兰芳相提媲美,评论界认为: “自梅兰芳 赴日演艺之后,吾国名伶能继踵媲美者,惟韩而已。” 

韩世昌也曾搭京班演出,与京剧名家孙菊仙、高 庆 奎 、郝 寿 臣 等 人 演 出 过 昆 曲 《 大 审 》、《 闹 学 》、《 拷 红》和《刺虎》等折子戏。 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回忆道: “大概是 1931年的秋冬之际,记得由俞平伯先生主持,在崇文门外木场胡同广兴园演了一场昆曲。事前在北京大学课堂上向学生宣传,说主旨是扶持雅音。剧目主要是韩 世昌主演的《钗钏记》。票向学生推销,记得是六角 一张,随票奉送唱词一纸。......韩世昌当然是扮柳鸾 英。他天赋的细小身材,扮闺门少女,娇媚玲珑,简直 就是十七八岁的姑娘。算来他那时候是三十三岁,足 见功力深厚。”他后来还与友人曹君在灯市口贝满女 子中学,请韩世昌先生清唱过昆曲。认为“韩朴实, 温厚,没有一点曾是名演员的架子和习气。话题自然 也转到昆曲的没落,大家都为此表示惋惜。问起为什 么不改走其它的路,他说,他并不是不能演京剧,只是 总觉得唱词太俗,没意思,所以甘心闲着”。

1936 年至 1938 年,韩世昌随祥庆社到江南六省 进行巡回演出,这是北方昆曲剧团向昆曲的原产地和 大本营予以反馈性传播的一次文化盛举。卢沟桥事 变之后,国家转入八年抗战期间,韩世昌只得在天津 教戏,养家糊口。梅兰芳此时蓄须明志,以柔克刚,坚 决不给日本人演出。韩梅两人,都曾在日本获得过巨 大的声誉,也都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坚决不向侵略者低 头,显示出爱国艺术家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之至。 

1949 年 7 月 28 日,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 在北京饭店举行,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 词: “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到会者百余 人,由欧阳予倩主持,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郭 沫若认为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 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 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 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 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 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 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 想。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 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 工会负责人叶盛章也先后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 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 务 。 与 会 者 推 选 田 汉 、阿英 、阿 甲 、周 扬 、周 信 芳 、袁 雪 芬 、夏 衍 、马 少 波 、马 彦 祥 、马 健 翎 、张 庚 、高 步 云 、梅 兰 芳 、程 砚 秋 、焦 菊 隐 、杨 绍 萱 、叶 盛 章 、赵 子 岳 、刘 芝 明 、 韩世昌、齐燕铭和欧阳予倩等 31 人为筹备委员。在 戏曲改进的历史转折点,韩世昌与梅兰芳又携手并 肩,坚定地走在了一起。 

全国戏曲改进大会之后,52 岁的韩世昌先担任 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教员。艺术剧院当时奉 上级之命,将一些流落各处的昆曲老艺人集中起来, 为北昆的成立积蓄了力量。1951 年,韩世昌改调在中央实验歌剧任教,对歌剧表演的民族化多所贡献。 

1952 年,由于对昆曲艺术的巨大贡献,文化部授 予韩世昌荣誉奖。1956 年,浙江昆苏剧团来京演出 《十五贯》,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称“一出戏救了一 

个剧种”。同年 10 月,南北方昆曲界人士举行会演, 韩世昌作为副团长演出了《游园惊梦》,并与昆曲名 流汪双全先生相互切磋。 

1957 年 6 月 22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周 恩来总理亲自签署的北方昆曲剧院正式成立,众望所 归的韩世昌成为首任院长。白云生等任副院长。建 院大会在文化部大厅举行,马彦祥应邀出席。陈毅元 帅就如何发展昆曲艺术问题作了非常懂行的重要讲 话,并同与会者合影留念。在北昆成立的庆祝会上, 虚怀若谷的韩世昌与白云生一起,特别约请梅兰芳联 袂演出《游园惊梦》。韩世昌在演出中扮演春香,请 兄长般的老友梅兰芳饰演杜丽娘,白云生饰演柳梦 梅,他们珠联璧合的唯美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 度赞誉。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北昆大师韩世昌和京昆 大师梅兰芳演出的《游园惊梦》之后,和他们亲切交 谈,对昆曲艺术甚是推重。 

哪怕在中国的民族舞蹈学科建树方面,韩梅二人 也共同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早在崔承喜建立“东 方舞蹈研究所”时,就与梅兰芳先生、韩世昌先生等 就如何使京戏、昆曲中的舞蹈发扬光大,进行过多次切磋。她将梅兰芳、韩世昌、白云生等京、昆表演艺术 家的表演身段,作为民族舞蹈发展的方向。10 

一般认为,韩世昌的昆曲旦角表演艺术,是迄今 为止惟一可以和梅兰芳京剧旦角艺术相媲美的,在刻 画女性细腻的动作和心理方面甚至超梅兰芳。在北 方昆曲的历史上,在北方昆曲剧院的历史上,韩世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确实,韩梅二人,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富于 历史感和文化承传意义的重大奉献。无论是在赓续 京朝派昆曲艺术的工作上,还是在向全国、东瀛乃至 其他地区推广昆曲的实践中,抑或在推动和支持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教育事业过程中,他们都近乎奇妙地相 互支撑,彼此互补,共同将昆曲艺术推向了新纪元的 新境界。有诗赞曰: 

爬梳旧事写新章,昆曲京都渊源长。 举世皆知梅派美,耆宿激赏韩世昌。 京昆一体通大道,国剧古今共芬芳。 华夏剧诗气韵久,民族歌舞品自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