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验案和体会

 逸农农 2019-08-28
四、验案和体会

(一)眩晕、胸痹(高血压病、心血管神经症)

姚某,女,48岁,职工家属。阵发性头晕伴胸闷2个月余。2008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最高达170/100mmHg。7年前体检时发现高血压病,因初得时没有什么症状,一直没有规范服药治疗。近年来经常感觉头晕并伴胸闷,劳累或生气时加重,曾不定时测过血压,血压多处于升高状态,仍未引起重视,未坚持服药治疗。患者有吸烟、饮酒的嗜好,每日吸烟10支左右,每晚睡觉前必饮白酒4两左右用以安眠。2个月前,头晕发作频繁,症状加重,并时常感到胸部憋闷气短,夜间较重,常常憋醒;血压持续升高,服用多种西药也难以降低。曾去市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心血管神经症。住院治疗10天,出院不久,又频繁发病,非常痛苦,来此求治。

诊见:神清,面色青黄,头晕,胸闷,时常憋闷不适,舌质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脉弦细。血压150/100mmHg,心率88次/分,律整,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

四诊合参,此乃阳气亏虚,胸阳不振,浊血瘀脉之证。患者久病,心肾阳气亏虚,又加之长期酗酒,伤及脾阳,心脾肾阳气皆不足。肾虚气逆,肝失疏泄,浊血瘀于脉中,血行不畅,气机失调,阴气上僭,蒙蔽清窍,阻遏胸阳而为诸症。治宜温阳平肝,通阳降逆,活血通脉。方拟加味当归芍药附子汤化裁:炮附子(先煎1小时)、干姜、茯苓、泽泻、薤白各30g,炙甘草、人参(另炖兑服)、赤芍、当归、川芎、天麻各15g,桂枝、白术各12g。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头晕发作次数减少,胸闷减轻,但夜间仍常常被憋醒。血压145/90mmHg。上方加炮附子(先煎1小时)、炙甘草各至45g,继服4剂。嘱其尽快戒除烟、酒。

三诊:头晕、胸闷明显减轻,夜间发病次数减少,上方又据证加减服药20剂,其中炮附子用至75g,诸症消失。服用西药控制血压易于降至正常并趋于稳定。

体会 本案久患高血压病,失治而伤心肾之阳,又加之嗜烟好酒,久之又损脾阳,心脾肾三阳俱损,以至于一则阳气虚馁,浊阴蕴结心胸;二者动能不足,血气不畅,血既不能养心以主血脉,又因心血不足,脑脉更是难以充盈,故而脑亦失养。所以,病情较为复杂且难以控制。

故方选加味当归芍药附子汤为主以温补心肾,活血通脉;方中所含人参汤,意在补气助阳;加枳实、薤白和小剂量的桂枝,有枳实薤白桂枝汤意,主要作用是宣通胸阳,以散阴寒之结、降逆气,在于治疗胸闷气逆。加天麻在于治眩晕,古有“天麻入肝经,通血脉,疏痰气,治诸风眩掉,头眩眼黑”(清·吴仪洛《本草从新》),“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元·李杲《脾胃论》)。葛根有解肌升阳活血之功,治疗眩晕效好,现代研究表明,葛根素有较强的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能调节前庭-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中的泽泻、白术二味,是健脾利水以除痰饮之源而治眩晕之良药,但用此方一定要按仲景之泽泻5份,白术2份的比例配伍方得佳效。上方温阳通阳,虚实并治,所以一诊就有疗效。二诊因阴寒较重,不大剂扶阳无以抑阴,故加重炮附子的用量,疗效很快提升。

(二)眩晕、中风后遗症、心痛(高血压病,脑出血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赵某,男,67岁,退休干部。头晕、胸闷伴左侧肢体偏瘫2月余。2008年5月15日初诊。

患者素体虚弱,有高血压病史9年,血压最高可达160/110mmHg;有冠心病史2年,因平时虽有阵发性头晕、胸闷等症状,但较轻,未引起重视,也未坚持规范服药预防治疗;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退休后,还不时熬夜打牌。3个月前,因突发昏迷,急诊入市某医院,诊断为脑出血,住院施行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等治疗半个月。出院后,左侧上、下肢偏瘫有好转,勉强可以行走,但头晕一直没有明显改善,时轻时重,每天发作,血压一直在150/100mmHg左右,服降压药也难以控制到正常值。特别是每当血压升高时就感胸闷,逐渐加重,每周发作数次,有时夜间常因阵发性胸闷憋醒,白天还常因胸闷发作不敢活动,影响康复锻炼。曾服用不少药物治疗,效不明显,来此求治。

诊见:神清,精神差,面色白,诉头晕,全身乏力,阵发性胸闷(每次发作便立即服用速效救心丸),左侧手臂不能抬起,走路不便,寐差。舌质暗,苔白润滑,脉沉弱。血压155/95mmHg,ECG示:心肌呈缺血型改变(下壁、前间壁)。

四诊合参,证属心肾阳衰,动能弱化,阴寒凝滞,气虚血瘀。久病耗气,重病伤阳,动能弱化,气虚推动无力,血脉运行不畅,脉络涩滞瘀凝,阳气不得布展,心脑皆失所养而为诸症。宜心脑同治,以通阳益气、化瘀通络为法。方拟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炮附子(先煎1个半小时)干姜、薤白、葛根、炒酸枣仁各30g,黄芪45g,炙甘草、当归、红花、瓜蒌各18g,赤芍、川芎、枳实(炒黑)、桂枝、厚朴各15g,4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头晕、乏力较前减轻,阵发性胸闷发作次数减少。但腹泻日七八次,考虑为瓜蒌、当归滑肠作用所致。上方加炮附子(先煎2小时)、干姜各45g,炙甘草60g,去当归、瓜蒌,加山茱萸60g,继服6剂。

三诊:药后,精神较前好转,血压已降至145/85mmHg,头晕明显减轻,阵发性胸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感觉走路也有力了。上方加炮附子(先煎2小时)、干姜各60g,加丹参30g,降香9g(后下)。继服6剂。

四诊:精神好,已不乏力,血压140/80mmHg左右,头晕、胸闷症状基本消失,感觉左侧肢体肌力渐渐改善。在上方基础上又据证加减服药20剂,炮附子最大量用至75g,且先煎2小时。目前症状基本消失,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

体会 本案患者长期患高血压病,又因高血压病而致脑出血偏瘫,经治疗后,仍然头晕、胸闷,血压难以降至正常,可谓是心脑同病,究其病机皆为阳衰,故以扶阳为主兼以通脉活血是治疗的关键所在,用四逆补阳还五汤可振阳益气,活血祛瘀,有助于调节血压,改善症状。方中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为的是加强通阳散结、消痞(心胸阳气大伤,阳气虚馁,阴霾不散,蕴结心胸而心胸满闷痞塞不通)除满之效,应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应着眼一个“闷”字。其中枳实可除胸部的滞塞,炒黑与活血药赤芍同用,可加强行气止痛,通达血脉以治胸前区憋闷或疼痛。加丹参意在活血祛瘀,安神除烦,降香行气活血以除胸闷疼痛;二者又与方中川芎、赤芍、红花合为冠心Ⅱ号方,该方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冠心病确有卓效。红花一般小剂量可养血和血,大剂量(12g以上)则活血化瘀,此案用红花18g主要在于加强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黄芪一般用量在10g以下可升压,15~30g可降压,40g以上可以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笔者临床上接触的不少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脑出血病人,都是因为对于高血压病不在乎,不正规服药治疗,最终酿成中风偏瘫,后悔莫及。所以,高血压病必须重视及早预防,及时而有效地规范治疗。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堪忧,存在有“三高”“三低”和“三误区”。

三高:一是发病率高,已达18.8%;二是致残率高,高血压所致中风存活者约600万/年,其中75%有残疾;三是病死率高,高血压所致中风,每年死亡者超过100万。

三低:一是知晓率低,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病者只有约30.2%,不少人平时有蛛丝马迹不注意、不在乎,只是单位体检了或检查其他病时,一测血压,才发现有高血压病;二是治疗率低,发现自己患高血压病,但没有什么不适感,或只有轻度头痛头晕,很快又好了,因此不在乎、不治疗,甚至仍然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真正重视并治疗者只有约24.7%;三是控制率低,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病者,不去医院找正规医生指导治疗,而是自己凭感觉买药治疗,或是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药好,就服什么药,治疗不规范、不连续,随意停药等,造成治疗有效控制率只有约6.1%。

三误区:一是不愿意服药,不少高血压病患者不相信药物,或畏惧服药,怕不良反应,或担心一服药就停不了,宁可轻信所谓的降压保健品或降压帽、降压手表、降压裤腰带、降压床以及各类气血循环机等,以至于贻误治疗;二是不难受不服药,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三是不按医嘱服药,按广告服药或道听途说,不去病还添烦恼。

这三个“三”,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眩晕、不寐(高血压病,脑神经官能症)

姚某,女,55岁,干部。头晕失眠伴喉咽口唇热感3月余。 2007年12月23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时达160/90mmHg,每遇生气或劳累,便出现头胀闷或耳鸣等不适症状,但不是太严重,所以服用降压药也不规范,头不适了便服用几天,感觉没有什么症状了便停用。近3个月来血压不稳,常忽高忽低,经常感到头晕、失眠并逐渐加重,开始还能睡3~4个小时,后来渐渐只能睡2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第二天便头晕加重,近来又感觉到喉咽部、口腔内和嘴唇阵阵发热,夜间较重,愈热愈睡不着觉,服多种中西药物皆无疗效,非常痛苦,求治。

诊见:神清,精神很差,诉入夜难眠,白天头晕烦躁,精神困顿。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淡白而滑润,脉沉细涩。血压155/85mmHg。

四诊合参,证属阳虚寒盛,阴气上僭,瘀痰壅痹,清窍失养。患者久病又失治而阳气亏损,一则动能低减,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停而为瘀,瘀血阻滞气机,气不行津,津停为痰,瘀痰互结,蒙蔽清窍,而致头晕失眠烦躁诸症;二则少阴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而上僭而致喉咽口唇热甚之症。治宜温阳伏火,纳气归肾,化瘀祛痰,宁心安神。方拟加味理中桂枝茯苓汤化裁:炮附子(先煎1小时)、干姜、炙甘草各30g,党参、桂枝、白芍各15g,三七粉(冲服)6g,黄柏、砂仁各18g,葛根、生龟甲、茯苓、茯神、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炒酸枣仁45g。4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诉药后头晕、烦躁和口唇发热感逐渐减轻,夜晚可安睡3个小时左右。有了治愈的信心。上方将炮附子(先煎1小时)、干姜加至45g,炙甘草加至60g,继服4剂。

三诊:诉疗效很好,口唇发热感已经消失,精神转佳,头晕、烦躁减轻,夜晚可安睡约4个小时。上方去黄柏、砂仁、生龟甲,加法半夏、夏枯草各30g,高粱米50g,继服20剂。血压稳定,诸症消失。

体会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内经》《伤寒论》皆以“阳不入阴”“阳不敛阴”立论。心主神志,心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被扰则烦,甚则躁动不安而不得入眠,故失眠常与烦或躁并见。

目前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病者,久病耗损阳气,动能日益低减,故而阳虚不眠者渐增多。《伤寒论》第61条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明确提出了少阴病阴盛阳衰不眠的重要病机方药,此因昼日阳旺之时,机体虚阳得昼日自然阳气之助,尚可与阴相争,故心神不宁而烦躁,而入夜阳衰,机体虚阳无助,不能与阴相争,故而“安静”,但这种“安静”是与昼日的烦躁相对而言,指神疲似睡、无力烦躁之“但欲寐”状态,而非安然入睡。故而方以加味理中桂枝茯苓汤加减,内含干姜附子汤急温阳气,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补益心阳、镇潜安神。

此案还有一个主症喉咽口唇热感较甚,此乃阳虚寒盛,肾气不藏,虚阳上逆于口唇而为病。《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因肾阳受损,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属阴证,并非阴虚火旺,实由于阳衰阴盛”(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治之应扶阳为主,因此,本案方中暗含四逆汤和封髓、潜阳丹合方为治,是为正法。四逆汤乃回阳之重要方剂,“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之”(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封髓丹一方,为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所载,能治嗌干咽燥,清代医家郑钦安将其中“黄柏、砂仁、炙甘草”三味组成之方亦谓之“三才封髓丹”,曰:“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意已具……能治一切虚火上冲……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医理真传》)。合用上方意在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使真火伏藏而又兼补肺脾之气疗效甚好。酸枣仁配茯苓乃是取仲景酸枣仁汤之意,可供参考使用。

三诊加半夏、夏枯草、高粱米并重用,重在治疗失眠。半夏秫米汤乃《内经》治疗夜寐不安的名方,半夏辛温,功专散结,降逆温燥、化痰,另还具有“从阴到阳”及“从阳到阴”的特性以及交通阴阳的作用,可重用而治疗不寐。高粱米即秫米,甘、微寒,和胃安眠,常用于夜寐不安。张锡纯曾谓:“观此方之意,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内经之方多奇验,取半夏能通阴阳,秫米能和脾胃,阴阳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安睡。”

夏枯草可补厥阴之血脉,散郁火之蕴结,安神以定魂。半夏、夏枯草治疗失眠,来自《医学秘旨》,脏腑气血失和,是失眠发病之要点,正所谓:“阴阳违和,二气不交。”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现代研究显示半夏、夏枯草皆有降血压作用。

(四)眩晕、心悸(高血压病、冠心病)

李某,男,55岁,干部。阵发性头晕心慌伴乏力1年余,加重3月余。2008年4月13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6年,冠心病史4年。发现有高血压病后,血压最高可达180/95mmHg,因服降压药不规范,致使血压忽高忽低,也不在乎,并因工作性质等原因,经常熬夜和饮酒,致使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一年前,曾因一次工作任务较紧,连续疲劳工作4天后,出现头晕、心慌,极度乏力,立即去其所在县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住院治疗1周。出院后,体质大不如前,工作中常常有体力不支的感觉,只要工作紧张一点儿或饮酒后,便感头晕和心慌,后来逐渐发展到晨练或走路稍微劳累便发病。近3个月来,头晕、心慌伴乏力发作更频,每日都出现期前收缩,下午和夜晚较重,夜间常因期前收缩频发所致的心慌而不能安睡,第2天便头晕、头沉伴乏力,不能正常工作,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效不明显,异常痛苦。又曾去武汉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检查,诊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和冠心病,要求其住院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但患者因惧于此手术而未手术。经人介绍,求助于中医治疗。

诊见:神清,精神差,头晕心慌,乏力,眠差,腰酸背痛,面色青黄无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结。血压155/90mmHg。ECG示心率:61次/分,心肌呈缺血型改变(高侧壁、广泛前壁),频发室性早搏。血生化检验:总胆固醇6.20mmol/L。

四诊合参,证属阳虚寒盛,瘀痰壅痹,清阳不展,心失所养。久病及长期疲劳过度,伤耗心肾之阳,又加之长期嗜酒无度,又伤脾阳,心脾肾阳亏虚,动能衰微,阴寒内盛,气血失畅,血瘀挟痰,蒙蔽清阳而致诸症。治宜扶阳通脉,化瘀祛痰,宁心安神。方拟加味破格救心汤化裁:炮附子(先煎1个半小时)、干姜各45g,炙甘草60g,红参15g(另煎浓汁兑服),山茱萸60g,生龙骨、生牡蛎、炒酸枣仁、茯神、茯苓、灵磁石各30g,石菖蒲1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诉药后感觉胸中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舒服感,夜间期前收缩、心慌次数减少,仍头晕乏力,腰酸背痛。上方将炮附子加至50g,加葛根30g,肉桂粉6g(冲服)。继服5剂。

三诊:诉药后头晕减轻,心慌伴乏力一天比一天好转,夜间已能安睡,口服降压药后,血压降至140/85mmHg,已趋于平稳,不再忽高忽低了。患者非常高兴,治疗信心十足。上方将炮附子(先煎2小时)、干姜各加至65g,炙甘草加至70g,继服8剂。

四诊:诉药后已不头晕,早搏次数减少,心慌明显减轻,能像以往那样正常工作了,也能晨练了。就是感到大便有点儿稀,次数比以前多。告诉患者,大便稀,次数多,是阳回寒化的正常反应,不要怕,可继续服药。又将炮附子加至75g,加山茱萸至90g,炒白术15g,继服8剂。

五诊:诉药后精神佳,浑身有力,工作正常,偶尔出现期前收缩,但已不心慌了,最近出差在外到处奔波也不感觉疲惫了,大便仍稀,每日2次。要求继续服药,以彻底治疗心肌缺血。上方去葛根、肉桂、石菖蒲,将炮附子(先煎2小时)、炙甘草各加至90g,干姜加至75g,加桂枝、赤芍各15g,丹参30g,降香9g(后下),桃仁、红花各12g。

六诊:上述药物据证加减共服45剂,诸症消失。查肝功、肾功一切正常,ECG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

体会 中医文献资料普遍认为,高血压病是属于肝的病变,临床对于高血压病多是囿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之思路,不少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忽略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只会按照西医的思路去开中药,一说是高血压病,便认为血压上升就是“肝阳上亢”,不辨阴阳,想当然地用上“平肝潜阳”或“滋阴潜阳”的方法、方药,不明六经阴阳失调、气机升降乖乱皆可导致高血压病的诸多症状,如此用药,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并不都是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特别是高血压病久者,大多伤损心脾肾阳,常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病变,病机多见阳气亏虚,气虚血瘀或痰瘀互阻,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痰等方法能够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不仅血压得以平稳下降,而且全身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医生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病不敢用附子、肉桂等温热药,认为温热药可升高血压,这是极大的认识误区。中医的特点是有是证即用是药。高血压病阴虚火旺者固然不宜用温热药,但如属真阳亏虚,阴气上僭者则非附、桂不能取效。

本案患者既有高血压病又有冠心病,加之长期过劳,阳气伤耗较重,非大剂温扶阳气之药而不能奏效。所以,据证步步紧扣病机,给予加味破格救心汤灵活化裁,收效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