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高宗赵构,曾多次往返浙东古运河

 宁静的学者 2019-08-28
                                                               ■谢云飞

  “绍兴是一个南宋皇帝留下的地名,绍兴的厚土还接纳了南宋的6个皇帝,可以说南宋的魂脉在绍兴……”绍兴地域文化研究会王云根说。

  逃生浙东古运河

  众所周知,“绍兴”之名与宋高宗赵构有关,其于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因北方金兵大举南下,赵构只得仓卒逃至临安(今杭州)。金兵穷追不舍,他无奈渡过钱塘江经越州逃至明州、温州、台州沿海一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记载,宋高宗在越州与浙东运河的行程不下五次。

  第一次,从平江到越州。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从平江府(今苏州)出发走水路到临安。御舟过钱塘江驾临浙东,经西兴运河,于十月到越州。“龙舟横涛江”(陆游《嘉泰会稽志·序》),驻跸卧龙山州署。龙舟所泊的“涛江”,即为“龙横江”,位于卧龙山以西城墙外,东连环城西河,西北接西兴运河,为运河进入越州迎恩水门之前分出的一条支道。

  第二次,从越州至钱清再返越州。建炎三年十一月,赵构由越州返临安,当晚舟行钱清堰时,奏报宋师败绩,金兵已渡长江,次日返回越州,决定从浙东运河入海“逃难”。

  第三次,从越州到明州(今宁波)。同年十一月,御舟从越州城出发,过都泗堰时,船大不能过堰,令卫士拖曳仍未奏效,遂劈碎御舟改换小船,走运河航道,渡曹娥江,经余姚江,于十二月至明州,共七日。

  第四次,从明州回越州。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因金兵已退,赵构御舟从海上回到明州城下。次日由明州返越,舟至余姚县,海舟大不能进,再改换小船到越州,驻跸州治。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赵构在越州改元“绍兴”,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

  第五次,从绍兴返临安。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赵构御舟发绍兴西行,晚上至钱清堰,过堰到萧山,候潮渡钱塘江,至临安府,共四日。

  出殡走萧绍运河

  赵构生前多次逃生浙东运河,死后出殡也走萧绍运河,抵达绍兴墓地。

  宋高宗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病亡,葬于会稽上皇山(又称“宝山”)。据《思陵录》记载:淳熙十五年正月初十,动工修建陵墓,历时2个月零2天完工。三月十八日出殡,从杭州新开门(清河坊与望江门之间)出发,登舟渡钱塘江抵达萧山西兴。再由马车送行二三里至运河埠头,由108艘大船只开道,104艘船押后,自黎明出发至萧山县城江寺已是傍晚,在江寺宿夜。十九日,至白鹤桥(今衙前)午餐,后又前进15里至钱清江边。因当时钱清江水位低于运河,至钱清江涨潮与运河水位相平,才能拖坝过江。二十日续行,在柯桥休息用膳后,至晚进入绍兴城。这支由212艘船只组成的出殡队伍,从临安出发,横渡钱塘江,穿越浙东古运河,浩浩荡荡,费时5天最后抵达会稽上皇山麓墓地,真可谓是劳师动众,劳民伤财。

  正因为赵构称帝时,往复逃难于明州、越州、杭州与浙东运河一带,死后又葬于绍兴“宋六陵”(包括另外五位皇帝),所以留下了大量典故、史迹、遗址,如《泥马渡康王》《缘木古渡》《灵芝福地》等。此外,平水的“王化、安基、宋驾(家)店、议事坪、下马桥”等地名,也都与赵构有关。

  “南宋虽是一个不为人称道的朝代,正如林升所作《题临安邸》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因定都越州(陪都)、杭州,促进了杭绍的经济、文化繁荣,因此打造'南宋文化’,赵构与浙东古运河是一块重要内容,值得好好挖掘、整理。”王云根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