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帝均六次下江南,被誉为‘巍巍南巡盛典’,在民间流传着不少趣闻、佳话和逸事,是浙东古运河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绍兴打造‘浙江运河文化博览园’很重要的历史瑰宝。”绍兴越文化研究会鉴湖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智麟说。 康熙“下江南” 徐智麟介绍,康熙曾六次下江南,第一次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从京师出发,到江宁(今南京)祭明太祖陵后,便返回北京,其余5次均到了浙江。其中第二次舟行浙东运河,前往绍兴祭禹。第二次南巡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初九,自京师启程,沿运河南下,至二月九日抵杭州府城,驻跸城内行宫。 二月十三日,“圣祖往祭禹陵,自杭州府乘舟启行,驻跸绍兴府会稽山之麓”。康熙一行渡过钱塘江,抵达萧山西兴渡口,当时的著名大学者、在京修《明史》的毛奇龄,刚好请假在乡,迎驾于西兴渡口。 后康熙偕同随行,下船浙东运河前往绍兴。二月十四日“黎明,上诣禹陵,至外门前,步行入,率扈从王、内大臣、侍卫、都府大小官员行三跪九叩礼,读祝文致祭。祭毕,上登窆石亭,留览良久”。并制颂刻石,书额曰:“地平天成”。又亲笔为禹题匾、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各一,撰《谒大禹陵》及《禹陵颂并序》诗、颂各一。 乾隆南巡浙江 乾隆,康熙之孙,25岁继位,在位60年,史称“康乾盛史”。 乾隆在位期间,曾6次南巡浙江。第一次南巡时,经浙东运河,前往绍兴祭禹。乾隆十六年(1751年),于正月十三日从京师出发,三月初一抵达杭州,驻跸孤山圣因寺行宫。旋后渡过钱塘江,由西兴运河舟行至绍兴。乾隆帝出游自然是一人出游,万人随从。萧绍运河巨舟千百艘,首尾相接,列队渐进,旌旗招展。沿河港汊、桥头村口,派兵守卫。运河两畔蒙以绸帐,以供休息之用。銮驾经过时,男子入村回避,又“令村镇民妇跪伏瞻拜”,居民门前“香灯悬彩”,营造氛围。役夫走卒,又乘势逞威,强行勒索,有不与者,即以有碍皇驾,立毁其屋,百姓怒不敢言。 三月初七抵达绍兴,驻跸绍兴府常禧门外鹿湖庄(现鹿湖公园一带);初八,亲祭大禹陵。并亲笔为禹庙题匾、联各一,撰诗二首。 乾隆帝为萧绍运河的人文、美景所倾倒,曾作诗多首。如在南巡钱清江时,感慨于刘宠的事迹,赋诗一首:“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在巡游品尝东浦黄酒并闻其悠久历史后,欣然命笔写下:“越酒甲天下。” 徐智麟说,康乾两帝的南巡,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一是促进了京杭运河、浙东运河的疏浚,为游客提供了交通之便。二是增添了浙绍的文化内涵。康熙帝喜欢舞文弄墨、作诗题碑,为范仲淹、苏轼、米芾、钱鏐、岳飞、于谦等历代先贤书匾悬额。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成为当地的新标志。乾隆帝学其祖风,品题西湖、鉴湖诸景,为杭绍名胜、浙东运河作的诗近三百首,为今天的浙东运河旅游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三是康熙、乾隆两帝游览杭绍山水名胜,瞻仰大禹、越王勾践留下的古迹之旅,为景点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此后坊间纷纷追寻帝王遗踪,对游览鉴湖,寻访绍兴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
|
来自: 宁静的学者 > 《绍兴历史、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