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的一首寄情山水之作。在词中,词人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以此表达了乐观、豁达的襟怀。全词如下:

(序)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词作首先写自己在归途中所见,词人写道:“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我们从小序可以看出,在春夜,苏轼骑着马在蕲水边缓缓而行,经过酒家饮酒而醉,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在明月当空下,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于是,词人就说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这里,不但突出了月色之佳,而且也写出了春来河水上涨的景象。在用词上,词人用“弥弥”来形容“浅浪”。这样,就把溪水上涨,微微波浪的景象描绘出来了。第二句写天。特别是第二句中的“横空”,所表现的是宽广的景象。宽广的景象不但为明亮皎洁设置了背景,也更加突出了天宇之美。词人在此运用了衬托手法,用那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云层,映衬出了月色的明亮皎洁。总之,这是环境描写,重点写了春水与明月。

接着写道:“障泥未解玉骢骄。”“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玉骢”即如玉的马。“骄”即骄纵。这里可以当“活跃”讲。意思是说,那障泥未解的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我认为,描写马要越过河去的动态,实则就是为了衬托苏轼被美景所迷而不愿离开的静态。不是苏轼才“过酒家饮,酒醉”吗?也许此时已经不胜酒力,也许就是流连忘返,从马上下来, “我欲醉眠芳草”。这时候,昏昏沉沉的苏轼,要在萋萋的草丛中睡一觉了。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看似浓郁的醉态,实则被大自然之美所迷,忘记了忧愁,融入了自然。真有豁达气度,天人合一境界。
  过片写道:“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即美玉。这里借以比喻水上皎洁的月色。“可惜”即“可爱”的意思。“莫教”即不要。词人通过比喻(借喻)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词人借助这令人可爱的溪水、明月,以及那微微的春风,不但给我们描绘了“月照溪水图”,也表现了对清静明朗月夜,以及水中月色的喜爱之情。也许就是“我欲醉眠芳草”的另一原因吧!于是词人写道:“解鞍欹枕绿杨桥。”舍不得,也离不得,在这个时候,词人干脆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少休”。这时候,词人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给予的温情,感受着无忧无虑的人生的惬意。在如此境遇下,苏轼美美得睡了。此时此刻,我们感觉到的是词人那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情怀。我们知人论世,根据苏轼的人生及其仕途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沉睡中的苏轼,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完全是为了忘却生活中烦恼,忘记那扰乱心性的得失。当词人醒来时,已经是“杜宇一声春晓”了。“杜宇”即杜鹃鸟。这最后一句写苏轼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黎明。也许是那独有的杜鹃鸟一声惊醒了,也许是醒来听到了杜鹃一声啼叫。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杜鹃声凄凉的,往往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词人在此通过声音描写,从艺术上说,反衬出春天黎明时分的宁静,从情感意蕴来说,也激发了词人内心伤感。词人最后听到的春晓中“杜宇一声”,看到的是春晓中“乱山攒拥,流水锵然”,感受到的是春晓中“非尘世也”。以景结情,不但描写了春晨之美,而且更加突出了词人“疑非尘世”的情怀,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抓住意象,营造氛围;其次,情景结合,寓情于景;再次,各种修辞,形象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