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审美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描绘暮春景色,流露出伤春的淡淡的哀愁。全词如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起首写道:“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词人首先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在小路两旁,花儿已经凋零,稀稀落落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抬头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而在那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这里,词人用“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表现了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其中,“稀”、“遍”、“见”很妙,可以说,不但表现了春季时光流逝过程,而且把静态事物动态化。

接着写道:“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这里,词人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常见的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进词作中的物景成为审美意象后,自然也就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不但暗示了春去必然,只好任杨花飘舞,而且也突出了杨花活跃的状态。真有“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之妙。词人用“濛濛”和“乱扑”,描绘出了杨花极强的动态感。而“行人”把人引进词作中,“物”、“景”、 “人”结合,使得词作更有极为美妙的境界。

过片写道:“翠叶藏莺,珠帘隔燕。”这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里面还有看不到的黄莺,这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被红色的帘子所隔,进不了室内。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词人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接着写道:“炉香静逐游丝转。” “游丝”就是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在古代诗歌中,那游丝荡漾,残红堆拥|,游丝软系飘香榭而写出了一种凄清的审美境界。词人在这里,描绘出在这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的景象。其中“逐”、“转”二字,以静写动态,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词作最后(结拍)写道:“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人跨越时间,没有写喝酒是的状态,而进入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了。也就是说,词人在中午因酒醉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此时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词句中,直接点明“愁梦”,这样,不但暗示了“借酒消愁”,而且也表明了这愁来源于春天的过去。惜春,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惜春,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人生时光。但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是,春愁也就油然而生。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真与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以景结情,赋予想象

这里我们可以引用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填词杂说》中也说此词结句“更自神到”。也就是说晏殊词写景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其次,结构完整,意蕴丰富

这首词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不但按照此词牌要求结构的,而且在景物变化中,推进情感的变化。

再次,词语准确,表意深厚

在词作中,词人不但用“阴阴”、“濛濛”、“深深”等叠词形容景象,而且也运用动词将静态景象动态化,使词作更富高深的审美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