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 起句写道:“燕鸿过后莺归去。”这一句写看是景物描写,实则表现了出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都在自然现象和不变的规律。也就是说,候鸟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遵循了自然规律的。但这里,词人借春光来去,春光易逝,暗示了人的美好年华的消失。 于是词人感慨万千,写道:“细算浮生千万绪。”“浮生”就是空虚不实的人生。出自《庄子》的“人生若浮,其死若休”。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候鸟又开始南归,光阴易逝,细细算来,人生中的离愁别绪真是无止境。要知道,在古代,离别真还是生离死别一样,也许这样分别就会成为永别的。这一句承上一句而从客观转到主观,词人看到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的离愁别绪,于是就感叹不已。 接着说:“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春梦”即美好的梦。意思是说,人生比春梦长多少?它像秋风中的云,转瞬飘逝。这里用“春梦”和“秋云”的短暂来比喻人生的短暂,比喻美好事物存在时间的短暂。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意思。但词人不是原封不动的挪用,而是赋予了新意。在这首词中,晏殊在对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中,把美好的年华、爱情蕴含在短暂的春梦中,强调了美好的事物易于消失,来去匆匆,难以留住。词人却借“散似秋云无觅处”来形容,这样,不但把“春梦”的消失比喻为“秋云无觅处”,真是的世事无常,人生如梦,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的事物消失之伤感与无奈。 下片写道:“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挽断”揪断、牵断。词人写了美好的爱情失去了。“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的故事。寡居的卓文君听到了司马相如的弹琴而产生了爱慕,最终执着地嫁给司马相如。“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因为神女曾解玉佩赠送给情人。词人在此用典,借助典故的意义,告诉我们,即使像卓文君、神女这样的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终将消失,或者美好的事物难以永存。 在这样的基础上,词人感叹说:“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烂醉”指大醉。“独醒”即独自清醒。往往多用来比喻不同流俗。《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唐代诗人杜甫在《赠裴南部》中写道:“独醒时所嫉,群小谤能深。”而晏殊这里的意思是说,劝慰人们不要只做“独醒人”,该行乐就要行乐,不然的话,就是像在花间中沉醉这样的美事也是有限的。这里,词人劝人要珍惜美好的时光,花在开放的时候,就要在花间痛饮消愁。这里的“花”喻指美好的事物。可以说,这是词人对“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美好爱情失去后的呐喊。这声音中,不但有深刻的爱的感受,而且也有失去美与爱所形成的更大的痛心。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严谨,前后关联;其次,典故运用,含蓄深厚;再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