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道五思考

 天地虚怀xia 2019-08-28

 陈全林

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生前说,自己并不锻炼,活了九十多岁,那些花了二十余年而锻炼,也活到九十多岁的人,比起自己,只活了七十多岁。老先生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万事看开,名利放下,心无所累,专心艺术,自然养生。尽管老先生说自己没有所谓的“养生之道”或“养生之举”,但他的心行已经在养生中了。“万事看开,名利放下,心无所累”这三点,即便是生活中养生、修道、学佛的许多成名人物,难以做到。丁聪的人生境界非常高,专心于某种工作如发明、研究、艺术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佛经称为“凡夫定”,是一种高深的定力。丁聪老人有这样的定力。

本文就二十年的养生练功谈些问题。许多人养生练功的历史不少于二十年,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气功热以来,不少人热衷于气功健身,至今三十年了。

假如只是泛泛练练功,二十年时光很快,不知不觉中就度过去了,我回忆1988年我上高中时住在一个古堡里,学习完了就在星夜下练功,好像昨天的故事,历历在目,已经是22年前的往事了。这22年中,我用在读书治学上时间累积也有2万小时,依然是个凡夫俗子,修为不够。许多人跟我一样,朝三暮四,没有坚持,二十余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起色。气质没有变化,色身(身体)没有转化,正应了钟离权对吕洞宾所说的一句话:“徒闻好道之虚名,不见得道之实迹”。在于我们缺乏耐性和悟性,未能坚持不断地修炼,体悟。假如修道养生花了二十年功夫的人,都能刻苦修炼,那么丁聪老先生所谓“赔本”的事情就不存在了,即便活到九十岁,不仅不会等于活了七十岁,而且真的会像佛道所说,人的灵性生命获得永恒的解脱和自由。尽管这种境界很难,不具普世性,不可能人人如此,但从广义的求道底蕴上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会解脱,那么,对于这样的境界,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怀,就会发现真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在踏实养生的同时就自然地通向道境、通向解脱了,通向生命的终极了,理解宇宙万有的真理了。古代所谓仙佛圣人就是这样获得生命的永恒自由、了达宇宙真理的人。

也许这些看起来玄远,不切实际,没关系,在练功养生的过程中,慢慢体悟。人生好比爬山,注定是要通向山顶的,有的人只顾爬山,走路,没有放眼看看周围的风景,看看路边的花朵。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美景,感受自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一切本来就在过程之中,只需要留心体悟一下,感受一下,观照一下,道就在足下。

我曾打过一个比喻,修道好比挖井,只要是有地下水的地方,坚持挖下去,不到见水不罢休,就成功了。如果挖了一口,没见水就放弃了,换个地方再挖,没见水又放弃了,永远打不出水。这就是那种浅尝辄止、频换功法的人。打一口井,打到底,就是“一门深入,一门透彻,一门独秀,一门证道”。不能“抱一”而修,很难进入静定的境界,进入不了静定,就难以真正了解生命真相和形而上道。佛经说:“定能生慧”、“一切神通,皆从禅定中生”、“以禅定力,降服烦恼”。道家说:“无为行火候,定里见丹成。”这个“定”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我们养生修炼多年,收效甚微,就在于没有一门深入而得定,而守一。

反思我们的方法和做法,也许,当下转身,就见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