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远宦帖》为例,临帖过程中的“接笔”与“引笔”

 摄影姥 2019-08-28

陈海良直解《十七帖》系列

在临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点画或者长线条不能一口气完成,也即不能一笔写完。要是非要一笔写完,则会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在书写过程中,往往要采用“接笔”或“引笔”。

以《远宦帖》为例,临帖过程中的“接笔”与“引笔”

王羲之草书《远宦帖》

首先,什么叫“接笔”?

“接笔”就是本来是一笔完成的笔划、笔法的组合或者是一个系列的线条组合,由于技术的原因或其他身体等原因不能一次性写完,由两次来完成,中间看不出两笔完成的痕迹称之为“接笔”。这种笔法在古人经典作品中都有。不过要指出的是,这种笔法在魏晋时期很少,而是到唐以后才大量出现。这是学书之风盛行而刻意临摹古帖的自然结果。我们先以魏晋时期的残纸和一些信札来分析。

又如魏晋时期王珣的《伯远帖》(图左)和王羲之的《远宦帖》(图右):从《伯远帖》来看,有个别处有“接笔”的嫌疑,仅有一处,即“期”字(图下:

以《远宦帖》为例,临帖过程中的“接笔”与“引笔”

(接上左图)这是一片魏晋时期的楼兰遗书。其中几乎没有“接笔”的痕迹,却有“引”的用笔动作。

(接上右图)自然的,没有做作的痕迹,也没有看到所谓的“接笔”,连“引笔”都没有,这显然是一种过渡性书体,从整体来看,书写熟练程度、笔法的丰富性等还不及左图的“楼兰”遗书。

以《远宦帖》为例,临帖过程中的“接笔”与“引笔”

在“期”字的“月”字旁的书写中,

“横折”处有着明显的“接笔”(打圈部分),是由两笔完成的。由于缺少王珣的大量遗墨,我们无法来考证这种书写是否是王珣的习惯还是偶尔为之。

不过,王珣是王羲之的小辈(侄子),由于学书之风盛行,所以,在对家法的训练中可能会临习大量的羲之书作。这种“接”法也会不自然地出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唐人书作和此后的经典作品中,这种“接笔”的出现,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者以这种手法来进行临习是可行的,古人没有记载对这一手法的应用和来历,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却不时地出现是值得我们今人关注的。

以《远宦帖》为例,临帖过程中的“接笔”与“引笔”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去,以增加线条的可看性和不同寻常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