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枣树林墓地曾侯得墓的发现,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这一考古发现,对于历史上的“曾侯世系”又有了新的补充。 考古发掘一直在继续,在这片曾国贵族墓地中,还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枣树林墓地俯瞰 这一次,考古人员把目光聚焦于曾侯得墓北侧不远处的168号墓和169号墓。 168号墓(上)169号墓(下) 比邻而居的两座墓,是什么关系?又会有什么惊喜? 曾侯宝:又一位“大人物” 168号墓,是一座“甲”字形大墓,也是目前整个枣树林墓地发现的规格最大的带墓道大墓。这座大墓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其中包括两件长达3米多的矛。专家推测,它们并非实用兵器,而是礼器。 矛 除了罕见的矛,棺内还有带柲的戈、车马器以及精美的玉器等。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是一位身份尊贵的男性。 棺内玉器 车马器 此外,168号墓还出土了10件甬钟以及2件镈钟。在铸有龙纹的镈钟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铭文——“曾侯宝”。 墓主人难道是“曾侯宝”? 编钟 带有“曾侯宝”铭文的编钟 随后,考古人员又在仅存的一件铜鼎上发现了另一段铭文:“唯王五月吉日庚申,曾侯宝择其吉金(自作)” 大意是说这是曾侯宝自己做的一套器物。铜鼎与编钟上的铭文相互映证,考古人员据此判断,168号墓的墓主人就是曾侯宝。 铜鼎 随后,考古人员又通过墓葬中铜鼎、缶、车軎等出土器物的相互佐证,最终确定了这座墓葬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段。 一件嫁妆终结“曾随之谜” 169号墓位于168号墓北侧,规格略小,这两座大墓周边环绕着许多中小型墓葬。根据经验,考古人员推测它们应该是夫妇合葬墓。 在169号墓中,出土了带有蟠螭纹的盘匜、精美的组玉佩等。一件疑似盛放化妆粉料的小铜罐,让考古人员更加确信,这座墓葬属于女性。 考古人员清理169号墓椁室 盘匜组合 在168号墓确信为曾侯宝墓后,考古人员也开始在169号墓内寻找能够确认墓主人身份的铭文。 在169号墓的西南侧,一件正在清理的铜缶格外引人注意。考古人员发现,这件铜缶的形制和淅川下寺楚墓中的缶极为相似,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的特征。 在这件铜缶的盖子上,人们发现了铸刻清晰的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铜缶 铜缶盖上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这7个字的铭文,表明这件铜缶是楚王给楚国公主芈加的嫁妆。 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随仲芈加鼎”上也有相似的铭文:“唯王正月初,丁亥,楚王媵随仲芈加飤繁,其眉寿无期,子孙永保用之。”文字中提到的随国,实际就是曾国的另一种称谓。这也说明曾、楚两国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过姻亲关系。 169号墓出土的这件铜缶,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这座大墓,正是曾侯宝的夫人芈加之墓。 曾国的祖先究竟是谁? 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发现,芈加墓是春秋时期曾国考古中,唯一出土编钟的夫人墓,作为曾侯夫人,芈加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芈加墓出土的编钟铭文还透露了关于曾国祖先的信息。 此前,关于曾侯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之后,学术界也曾存在过争议。169号芈加墓的编钟上,清晰地刻有铭文“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这就说明了曾国的族属源自周文王。 这为研究曾国的始封、确认曾为姬姓等问题提供了更直接的考古资料。 带有铭文的编钟 带有铭文的编钟 此外,编钟上还有“帅禹之堵”的铭文,这说明最迟在春秋中期,周人已经认同了“禹”及九州的存在,这个发现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新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