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第145篇文章 1 1954年8月1日,24岁的巴菲特抵达纽约,开始了给格雷厄姆打工的日子。 一开始,格雷厄姆是拒绝的。因为在当时的华尔街,不给犹太人提供工作机会。身为犹太人的格雷厄姆感到格外愤慨,因此立下一个规矩——在他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只招聘犹太人。 巴菲特并没有气馁,多次向格雷厄姆展示自己对股票的看法。架不住巴菲特的软磨硬泡,格雷厄姆最终还是同意了,让巴菲特到自己的公司来上班。 年轻的巴菲特踌躇满志,急欲大显身手。 就在此时,巴菲特注意到一个现象:可可豆的市价长期稳定在5美分/磅,然而在1954年,由于供应的暂时短缺,可可豆的价格最高飙升到60美分/磅以上。 这时,一家巧克力生产商洛克伍德公司找上门来,希望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买下他们的可可豆。 巴菲特隐隐约约感觉到,机会来了。 2 洛克伍德公司位于纽约当地的布鲁克林地区,此时正饱受可可豆涨价之苦。 可可豆作为巧克力生产的主要原料,相当于洛克伍德上游的原材料成本暴涨,但公司却无法大幅度提高下游的销售价格,因而损失惨重。 洛克伍德公司手里囤积了大约1300万磅的可可豆,公司经营层转念一想:何不直接把可可豆卖掉,赚取一笔暴利? 于是,洛克伍德公司找到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但是格雷厄姆对他们提出的报价不满意,于是这笔交易就告吹了。 洛克伍德公司找到了另外一名32岁的投资人——杰伊·普利茨克。 双方谈妥了,但此时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如果直接出售这批可可豆,洛克伍德公司必须拿出总利润的50%来缴税。 3 就在双方为难之际,杰伊·普利茨克想到了一个避税的绝妙主意。 根据1954年的美国税法,如果公司缩减经营范围,则这部分库存的“部分清算”就不需要缴税。 于是,杰伊·普利茨克让洛克伍德公司终结了可可奶油销售业务,并把1300万磅的可可豆库存归入到这笔业务。于是,这批可可豆就可以在不用缴税的情况下被“清算”了。 与此同时,杰伊·普利茨克大肆买入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获得了控制权。 按照惯常的逻辑,既然杰伊·普利茨克已经成为洛克伍德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那么,接下来只要他趁着可可豆价格尚未回落,将这批可可豆卖出,就可以稳稳赚上一大笔钱。 然而,杰伊·普利茨克却并没有这么做。他宣布了一项政策——以80磅可可豆换1股的价格,大举回购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 80磅可可豆,当时市价约36美元;而1股洛克伍德公司股票,当时成交价约34美元。 4 杰伊·普利茨克给出的回购政策相当诱人。公司原有的股东,每卖出1股股票,将获得80磅可可豆。也就是意味着,每股股票将净赚2美元。 此前跟洛克伍德公司打过交道的格雷厄姆,从中看到了套利的机会。既然1股股票可以换80磅可可豆,而这两件商品存在价差,何不赚他一笔呢? 格雷厄姆把这件事交给了24岁的巴菲特。巴菲特的操作手法很简单: 第一步,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名义买入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成本34美元/股; 第二步,拿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到杰伊·普利茨克那里去换一张可可豆的仓库凭单。 第三步,将可可豆以36美元的价格售出,每单获利2美元。 这种套利的手法,有没有风险呢?有的。万一可可豆的价格迅速回落怎么办? 如果可可豆的售价滑落到30美元,那么意味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每单还得赔上4美元。 巴菲特做了一笔可可期货的套期保值交易,以对冲可可豆价格滑落的风险。 所谓期货套期保值,简单讲,就是在缴纳小额保证金后,约定在未来以已知的价格出售可可豆,这样就可以消除市场下跌带来的风险,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权益因此而受到了保护。 嗯,讲到这里,上面的事情看起来简单清晰而又顺理成章:可可豆价格飙涨,洛克伍德公司卖豆买股,巴菲特抓住套利机会,并通过期货锁定利润,然后稳稳赚了一笔小钱...... 然而,我们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可能猜不到结局。故事的精彩之处,才刚刚开始。 5 当格雷厄姆安排巴菲特去做这笔套利交易的时候,巴菲特就意识到,这笔交易很简单,对他而言,唯一的成本就是几张地铁车票而已。 在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购进洛克伍德公司股票的同时,巴菲特个人出资也购买了222股。但是,与执行公司套利交易的做法不同,巴菲特并没有拿买入的222股去换可可豆,而是选择了持有。 之所以选择持有,是因为巴菲特敏锐地洞察到了一个事实:杰伊·普利茨克在宣布溢价回购公司股份之前,自己大举买入了洛克伍德公司的股份,直至获得控制权。 巴菲特开始反复思考一些问题:拿36美元可可豆去换34美元的股票,杰伊·普利茨克为什么要做这笔亏本买卖呢?他这样做用意何在呢?如果杰伊·普利茨克在买进公司股票,其他人卖出股票又有什么意义呢? 巴菲特想明白了!由于杰伊·普利茨克此前买入了大量洛克伍德公司股票,当大量回购公司股份时,他手里的权益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没有交出股票的人最终会发现,他手中持有的每股股票,将可以交换到比80磅可可豆高得多的价格。 巴菲特终于意识到,其他人只不过是赚2美元的小钱,而这场游戏真正的玩家,正是杰伊·普利茨克! 6 事实最终验证了巴菲特的猜想。 在杰伊·普利茨克宣布回购政策后很短的时间内,即便是当时洛克伍德公司还有巨大的经营损失,其公司的股价从15美元,一路飙升到最高100美元。 通过这次套利交易,巴菲特的老师兼老板格雷厄姆赚到了多少钱呢?每股2美元。 如果巴菲特选择像格雷厄姆一样套利,他所持的222股股票,可以赚到444美元。 巴菲特没有套利,而是选择了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在洛克伍德股价飙涨的时候,巴菲特以85美元/股的均价卖出,获利大约13000美元,大概是套利所得收益的30倍。 1954年的13000美元,按照4%的无风险收益率估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6万美元。而当时的巴菲特,仅仅只有24岁。 2年之后,26岁的巴菲特说道:“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 ![]() 冠亚说 ![]() 通过这个精彩绝伦的案例,我倒不是因为巴菲特赚到多少钱而感到折服,而是深深感受到了巴菲特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行事风格。 首先,巴菲特从来不迷信他人。即使是他的老板兼老师格雷厄姆的指令,巴菲特也并非100%模仿,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了最优解。在投资上,巴菲特同样没有100%因袭格雷厄姆“捡烟蒂”的思想,而是用费雪和芒格的投资思想不断改造自己。 其次,即使是运作一笔并不很大的资金,巴菲特也拿出了对待大额资金同样的思考方式。而正是这种无论大小都认真对待的思考方式,开启了他日后无限可能的财富神话。 这也映证了很早以前我看过的一句话: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现在拥有了巨额财富。而在于他年轻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然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 而我们有些朋友,往往有一种神逻辑——反正我手上的钱不多,就算翻番也无法暴富,还不如赌一把。 当带着这种危险想法去投资的时候,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 历史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