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千千万,如何使用伤寒方

 弗兰奇将军 2019-08-28

学习了《伤寒论》,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怎么运用《伤寒论》的方,现代学术界的大势是说《伤寒论》辨证论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方证对应,按照方证对应的方法使用伤寒论方,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笨拙,其实能够很快就捡起来,能够最快的入门伤寒论。

但是,《伤寒论》这本书是分层次的,在最表面的层次就是教大家如何运用方剂,但是用方剂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疑似证,有的时候为了说明一个证,张仲景会列十几个条文,反复对比,最后确定某个证用某个方。所以,用伤寒论方需要多角度考虑,不仅仅是辩证。下面总结一下要点,这个顺序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了解,就很难做到效如桴鼓。

一是最重要的是要辨病,《伤寒论》所辨之病,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病名,不是糖尿病,心脏病,感冒,中暑等病,而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辨病的基础什么?这个很多人不会讨论,一般来说是按照元气的多少,但是在生病的时候,元气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卫气,就是阳气,所以辨病辨的就是阳气的虚衰程度。太阳病,是阳气最充足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会有恶寒,会有怕冷,首先体现出来了恶寒,人所以恶寒,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信号,我们身体有点阳虚了;但是,到了阳明,虽然疾病更深入了,但是身体开始全面反攻,不怕冷了,把体内的气血都激活了,所以阳明病基本都是实证,都是发热疾病,没有怕冷;少阳病则阳气更深层次的受到了伤害,一般出现少阳证的时候,疾病都经历了十几天的,或者是六七天了。太阴,少阴,厥阴以此类推,有了这个数,我们治病就好办了,一个不经常生病的人,找你看病,最慢也就十天半个月的,如果一个经常生病的人找你看病,元气虚的不行了,一般没有两个月,三个月的治疗,是很难搬过来的,更别说痊愈了。所以看病一定要辨病,如果不辨病,我们无法知道一个疾病的治疗到了什么程度。

二是辨脉,《伤寒论》的主体就是辨病,辨脉,最后才是证,现在的辨证论治其实就是目无全病,目无全脉。病表达的是阳气的层次,或者说元气的层次,首先说明,我所说的阳气的层次不是现代扶阳学派所谓的阳主阴从的意思。在疾病中,阳气才有突出表现的机会,而在养生的过程中,阴气才会有突出的表现机会,不同的阶段,阴阳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对于每一种病,都有固定的脉,比如太阳脉浮,这个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太阳脉就应该是浮,但是是不是说所有的太阳脉都是浮脉?不一定,很多疑似证,还有很多微浮的脉象,也是太阳病,脉所表达的是人体的气分布与病所处的层次最精准的表达。一个真正的高手,治病可以不用问,只需要把脉,确定好了病气的层次,确定了元气的层次,伤害到了哪个层次,就可以开出方来,病、脉为主,证,方从之,这才是《伤寒论》的正经道理,这种方法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的。

三是辨证方,其实现代的方证对应派鼻祖是柯琴,柯琴在《伤寒论注》中每一卷的开头都是“某某脉证”,然后才是分列各种方证,但是我们在传承时会有所忽略,所以会给人一种错误的信号。辨证,其实就是比较后置的程序了,举一个例子: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其后,葛根加半夏汤方,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大家看这个条文就没有脉,其实这个脉已经在前面那个条文交代了,只是再添加了一个呕的症状,所以省略了脉浮这个比较明显的条件,如何知道是省略了?服药之后的反应“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如果没有脉浮,是不必要浮取微似汗这个药后反应的,这个是治过感冒都知道的。另外这个条文是紧接着葛根汤证而来的,葛根汤是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一定会有腹泻,为什么?因为阳明也有病,这个是葛根汤这个方剂治疗肠胃型感冒决定的,但是并不是说没有腹泻就不用,“不下利”但是“呕者”,其实也是阳明与太阳合病,同样可以用这个葛根汤。

其后紧接着一个方,“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这个条文其实是紧接着“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条文而来的,本来只是为了说明“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这种葛根汤治疗痢疾,治疗肠胃型感冒的治疗方法,后面跟了两个类似的症状,葛根芩连汤治疗的是什么?治疗的是下利,但是下利的同时,还有脉促,这个脉促其实就是脉快,《濒湖脉诀》说“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这个促脉,跟我们所说的结代脉,其实是类似的,肠胃型感冒,前面是葛根汤证,但是同样是肠胃疾病,如果是痢疾,而且是热性的痢疾,那么肠胃问题有可能引起心率的失常,这种比较严重的情况,就必须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了,这个条文有没有浮脉呢?是有的,但是这种浮脉在左关脉,而不是葛根汤的右寸脉,但是因为有了明显的症状的区别,所以不说脉也可以。

其后则是“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看到没有,前后几个条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类似点,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要么都是一个病,太阳病,要么都是一个脉,浮脉;最后才是一个证,这样辨,才有主有次,有层次感。

所以《伤寒论》的篇名,都叫做“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第几”,这就是我们在读《伤寒论》,用伤寒方必须遵守的最根本的一个原则,仲景写文章的每一个条文,都是重要的,没有废话,也没有虚言,都是实实在在的临床和疗效。

我知道你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