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我的大脑袋 2019-08-28

前两天,我们和表妹家以及好朋友家,一共是三家九口,一起去参观西安碑林。

碑林是个文化遗产高度集中的地方,多宝塔碑隔壁是玄秘塔碑;圣教序碑后排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碑……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好像一个名人村,各位大腕全在这儿住着,拜访完了颜真卿,立马就见到柳公权;唐三藏在跟你打招呼;唐明皇在冲你微笑;还有王羲之、宋徽宗……在这些名家巨作跟前,康熙御笔都只能委屈一下呆在室外。

大家都很激动,觉得必须不虚此行,一定要好好了解这些文物的故事,于是决定请一位讲解员。

这位讲解员的讲解虽然熟练而精彩,可是却令我一次次地感到困惑。下面就把我的困惑点提出来探讨一下,为了方便,就称呼其为“A老师”吧。

1

西安碑林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第一号?

A老师说,西安碑林是中华文化的原点,无比重要,因此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的第1号。但仔细看一下碑林的碑记就会知道,它其实是总第125号,只是在“石刻及其它分类”中是第1号。

当然,不管几号,都不妨碍西安碑林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2

“碑”字头上写一撇的人都是不配参加科举的穷人?

林则徐题“碑林”的“碑”字,头上缺一撇;碑林中的许多“碑”字,头上都缺一撇。A老师说,这是当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姜子牙被封到齐地,有大块良田,就立了块石头来划分田界,这石头就被叫作“碑”,因为和田地有关,所以上面是个“田”字。后世的科举考试,凡是家中无田的人都不许参加,而考官怎么来区分考生家里有田无田呢,就看他怎么写“碑”字,凡是缺撇的人都有田,写一撇的都无田。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我想,就算有这规定吧,可是穷人只是缺钱,又不是缺心眼——他们不写撇就行了啊。姜子牙是以天下为志的人,怎么可能猥猥琐琐地去关心田里立不立石碑啊?

后来,我查了一下为什么“碑”有缺撇的写法。碑是个形声字,形旁为“石”,表示它多是石质;声旁为“卑”,表示读音。“卑”在最早的时候,上面是“甲”,代表人的头(头不是脑壳嘛,所有坚硬的壳都叫“甲”);下面是一只左手,古代左边的地位低,所以“卑”就是指地位低的人。这个“甲”的字形,篆体是出头的,楷体是不出头的,古代字体没有统一,写“碑”字的时候,有的人写一撇,有的人缺一撇。

碑,一开始也不是用作封地间的界碑。西周时,诸侯封地之间的界线是把土堆成高高的垄(这叫“封”),然后种上树(这叫“建”,现在还有“建树”这个词)。碑最早是扁圆的日晷,后来演变成一根用来观察日影的柱子,再后来在上面刻符号记事,慢慢成了现在这样的碑。

3

在溥仪指导下打开了石台孝经碑?

石台孝经碑上刻的自然是《孝经》,它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作注、书写,由唐肃宗李亨题写碑额(就是碑的名字),它的样子也富丽华贵,气派非凡,碑顶有石刻的三层祥云,祥云之上还塑有一座仙山。A老师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代皇帝溥仪告诉文物部门,这座仙山,乃是一个机关,把它转动一下,碑就会打开,里面还藏着宝物。于是,文物部门就按照溥仪的指导,打开了神秘的石碑,拿出了里面的宝物。大家追问是什么宝物,A老师说,宝物已经被陕西历史博物馆取走啦,看不到了。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我陷入了迷惑:这个碑,是唐玄宗立的,如果碑上有机关,自然也是唐玄宗所造。唐玄宗到溥仪,相隔一千多年、五个历史时期、好几家不同姓的皇帝,溥仪怎么会知道这个碑中的秘密呢?难道是皇帝传皇帝?这也说不通啊,比如明思宗朱由检压根没见过清世祖福临,就算见到,他也不可能跟对方说:“死对头你好!西安那个孝经碑有机关,你可别去动它,但是要把这秘密传给你儿子,别问为什么,这是皇帝之间的传话游戏。我去煤山上吊了,拜拜。”

后来百度了一下,确实,石台孝经碑中藏有两件文物,一是一幅刻印年画,内容是东方朔偷桃献寿;一是一张释怀远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的拓片。但是,这两件文物由谁、何时、为什么藏在碑中,都并不知道。

4

没有开成石经,现在我们就不知道各种花鸟虫鱼的名字,也无法命名一种灾害性天气为“雾霾”?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李昂下令刊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这相当于国家颁布了标准版本的教科书,然后把它上传到官网,供大家下载学习。石经是当时规范、普及文化的重要媒体。

A老师带领大家来到开成石经碑前(这些碑一排一排满满陈列了整个第一展室,65万字,真是巨大的工程啊),说,这个石经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石头的,石头不会烂,而竹木会烂,所以,以前的竹木简都烂得差不多了,唐文宗赶紧把这些经典全刻在石头上。要不然,我们连蜻蜓叫蜻蜓、蜥蜴叫蜥蜴都不知道。A老师边说边指给大家看“蜻蜓”“蜥蜴”的字样。接着,还找到了“雾”“霾”二字,说,如果没有开成石经,科学家都无法把雾霾叫做雾霾。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但是,其实,唐代早已不用竹木简记事,晋朝以后,我国就开始广泛地用纸来作为记载媒体;唐中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各种书的流传比以前容易了许多,比如《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经类(可以理解成经典书籍)就有四百多家。开成石经的真正作用是规范了经典版本、推动了善本的普及和流传。它确实非常了不起,是古代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但即便没有它,经典也不是一定失传。它的功绩不需要矫饰与拔高。

顺便说一下,A老师没告诉大家,带我们看的正好是《尔雅》,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词典,所以收录了一大堆动植物名称,就像《现代汉语词典》。无论什么词典,都是先有这个词,再把它收录进去的,所以就算词典没了,蜻蜓还是叫蜻蜓,蜥蜴还是叫蜥蜴。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5

唐太宗是秘密基督徒?

接下来看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块碑上记录的是,唐太宗时代,有个叫阿罗本的西方人来到长安,带来了基督教的教义(其实只是一个分支)。唐太宗和他交流了一下,觉得这也不错啊,反正是劝人积善行德,咱们大唐兼容并蓄,什么口味的思想文化都能尝试一下,就帮他造了座大秦寺(相当于教堂),准许他传教,还在这个大秦寺里画了自己的像。武周之后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都对景教十分友好,推动了这个教派在中国的发展。

碑林这位讲解员同志,请不要信口开河

A老师说,阿罗本一到长安,就先收了唐太宗当教徒。唐太宗不好意思让大家知道他信了洋教,怎么办呢?就把古罗马起个名字叫“大秦”,把基督教也改称为“景教”,这样他就可以说“我信的是大秦的景教”,听起来很本土化,不那么刺耳。他把自己的画像放到教堂里去,也足以说明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唐太宗是什么人?他是怀柔四海的天可汗,会偷偷摸摸信洋教?这也太骇人听闻了。我不信。后来仔细阅读了碑文,果然不是这样。节选有关唐太宗的段落看一下吧:

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大秦国有个功德极高的修行者,叫阿罗本。)

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於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不畏艰险,带着经卷,贞观九年来到长安,太宗皇帝叫宰相房玄龄带着仪仗,到西郊去把他迎入宫里。)

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传授。(在书院译经,在内宫向皇帝布道。皇帝深以为然,准许他传教。)

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贞观十二年七月,皇帝下诏——诏文先说了一堆夸赞的话,就略过了——在长安义宁坊给他造大秦寺,还有二十一个人入教成为了寺中教士。)

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东周的时候,礼崩乐坏,所以老子才骑着青牛往西方离开;唐朝如此兴盛伟大,所以才会吸引景教来东方传播。)

旋令有司将帝写真转摸寺壁。(不久之后,让有关部门把皇帝的画像临摹到大秦寺的墙上。摸,同摹。)

天姿泛彩,英朗景门。圣迹腾祥,永辉法界。(皇帝的姿容神彩飞扬,勃勃英气朗照着景教门庭;皇帝的事迹散发着吉祥之光,永远辉映着宗教世界。)

这段碑文上一个字也没说唐太宗入教,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自始至终的态度都是居高临下,景教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得到他的许可。

皇帝命人在寺壁上画自己的像,并非表示自己笃信景教,而是为了让景教信徒也能沐浴到皇帝的光辉,显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宗教世界也是归化之地。这个逻辑才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景教”一词,并非唐太宗发明,它一开始叫“波斯经教”“大秦教”,后来在流传中演变成了“景教”,“景”是光明的意思。以“大秦”命名古罗马,更是汉代以来就有,并非唐太宗为了遮羞的发明。

另外,就这块碑说点其他的想法。我们看文章,一定要看作者是谁,不能文章里说什么就信什么,作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到文章中讲的事情的真实度。立这块碑的人,名叫伊斯,是个波斯来的传教士。所以碑文中必然有一些美化、夸大的地方。比如阿罗本入长安时,唐太宗连他的教义都没有听过,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怎么会派宰相房玄龄用仪仗去迎接呢?很可能是抄的玄奘法师回长安的桥段。

不管怎么样吧,唐太宗绝对不是秘密基督徒啦。

我不是个一根筋的人,如果是去别的风景名胜游览,不会在乎讲解员、导游说的是不是真的,什么这块石头像猪八戒背媳妇,那块石头像张果老倒骑驴,没关系,反正出去玩就是图一乐,开心就好。

可是,西安碑林不是一般风景名胜,而是聚集着我国最重要碑刻文物的博物馆,每一块碑都凝聚着鲜活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精妙的艺术。讲解员既便讲不透,也不能信口开河、传播谬误啊。

A老师讲解的时候,我心中渐渐涌起疑云,可是并没有当面反诘。一是碍于面子,二是自己所学也浅陋,当场只能发现问题,而无法在大脑内存中找到证据,回来后才一一搜索到答案。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批评某一个讲解员,本文没有提到关于其个人的任何信息;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渊博,本文所引资料,在网上就能查到,没有任何高深之处。我只是替西安碑林博物馆可惜。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近年来更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像西安碑林这样级别的博物馆,更应该具备与之相称的普及、教学能力,否则有多少人会入宝山而空手回,甚至把我们的历史庸俗化、低矮化,什么姜子牙求田问舍、唐太宗偷信基督,真是无语至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