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最著名的10栋银行大楼,哪一栋最具地标性?

 馱夫 2019-08-28

银行,是金融业中一般民众接触最多的一个类别。而银行的总部大楼,为了彰显银行的规模与实力,不仅通常选址在最繁华的市中心,建筑造型也都十分气派、讲究。因此,有许多银行总部大楼,如上海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大楼、香港中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成为了所在城市的地标,也是全世界游客打卡的目的地。


▲位于鹭江道北段的建行大厦曾是厦门第一高楼长达8年之久
作为闽南的中心港口与经济特区,厦门在民国与改革开放后金融业蓬勃发展。期间,有不少银行大厦都成为了厦门标志性的建筑物。我们这期选出了厦门历史上著名的10栋银行大楼,哪一栋你觉得最具地标性呢?

▲中国银行水仙路旧址(已毁)

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即为仅次于中央银行的四大国家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之一。民国四年(1916),中国银行就在厦门设立分号,行址原设港仔口街(现镇邦路),1930年前后才迁入水仙路。水仙路旧址并非中国银行所建。1928年,天一信局倒闭后,中国银行没收其在水仙路总局址,改建成为新办公楼。大楼高3层,二楼阳台伸出处挂有“中国银行”四个大字。门窗的布局基本保留了原样。但西式的屋顶山花及女儿墙则改为了中式屋檐,从正面看宛如一座牌坊。

▲1920年代天一信局广告,中央插图为水仙宫天一总局旧貌(翻拍自《厦门侨批》)

中国银行除了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外,还发行过厦门版的钞票。民国7年与19年,中国银行分别发行了加印“福建厦门”与“厦门”字样的纸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3种,均以袁大头银元为本位。所发行的红底10元券,被群众誉为“红鸡公”。

▲中国银行民国19年厦门版10元钞(红鸡公)(杨羽翔 收藏)

在日据时期,水仙路行址曾被伪政府占用作为厦门市图书馆。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旧中国银行被接管。一周后,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在原址重新营业。1950年代中后期迁至大家更为熟悉的中国银行地点—中山路4-10号(今中国银行厦门思明支行)办公。而水仙路的旧址,也因1990年代初兴建海光大厦荡然无存。

▲1980年代的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中山路旧址(今思明支行)

▲1940年,在建中的华侨银行大厦(杨羽翔 收藏)

华侨银行由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厦门分行设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原行址镇邦路。1937年,华侨银行在中山路与鹭江道交汇处建新楼。不幸厦门沦陷,分行迁鼓浪屿,工程亦延宕。直至1947年,分行才从鼓浪屿迁入此楼办公。华侨银行大厦楼高4层,一楼为骑楼式,入口处传统的绿琉璃门楼屋顶,门柱上的回云纹装饰,都极具中国风。

▲华侨银行拆除前旧影(北面)

厦门解放后,华侨银行厦门分行于1949年12月复业。2000年代初,华侨银行迁至国际银行大厦后此楼闲置多年。2016年年底,华侨银行大楼拆除依据旧貌重建。2018年,大楼重建完成,华侨永亨银行(中国)厦门分行迁回原址办公。

▲重建后的华侨银行大楼(西面)

▲1920年代台湾银行厦门支店旧貌(杨羽翔 收藏)

海后路32号的前身为台湾银行厦门支店(即支行)旧址。台湾银行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是日本占领台湾后建立的日籍银行。1900年在厦门设立支行。海后路的台湾银行旧址建成于1920年代,是一栋古典复兴式风格的建筑。大楼立面呈对称三段式,虽然楼高仅两层,但是大楼正面六根廊柱一字排开,令建筑气势十足,极具欧陆风情。

▲正面看台湾银行厦门支店(右),左侧为厦门海关(紫日 收藏)

▲昭和15年(1940)台湾银行厦门支店的日文收据(杨羽翔 收藏)

继台湾银行起,不同年代,先后有不同银行进驻此楼,直至今日。日本战败后,台湾银行结束在厦门的经营。国民政府接管此楼,中国农民银行在此办公。新中国成立后,改由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分行入驻。1970年代,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加盖为6层楼房。或许是因为原有风格太过资本主义,改建后外立面装饰丧尽,成为一“火柴盒”。

▲加盖后的海后路32号(1996年)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成立,在此办公。1988年,人行搬至湖滨南路新建大楼。1992年,工行厦门市分行迁往湖滨北路新建工行大厦。现为工行厦门鹭江支行。

▲2000年代初,大楼外立面又做改造,增加了西式的元素,如今的海后路32号,已难寻往日模样


▲民国时期中南银行鼓浪屿办事处旧影(《厦门日报》)

中南银行于民国10年(1921)由华侨黄奕住等人创办,总行设在上海,曾是唯一有全国发钞权的民营银行。次年,中南银行设立厦门分行,行址原设港仔口街(现镇邦路),后移中山路。民国24年(1935)在鼓龙头路设鼓浪屿办事处。

▲龙头路100号今为招商银行龙头路支行

中南银行鼓浪屿办事处旧址位于龙头路100号。建筑高三层,砖混结构,造型简洁,转角呈斜切状。厦门沦陷后,分行迁往鼓浪屿营业。抗战胜利后,迁回厦门。1953年与新华银行厦门分行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银行厦门分行。如今鼓浪屿办事处旧址基本保留了原貌,一楼设有中南银行历史展厅外,办公空间改由招商银行使用。


▲1980年末的厦门国际银行(右),旁边为在建的海滨大厦

厦门国际银行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于1985年成立,最初使用的是原自来水公司大楼办公。厦门自来水公司大楼位于鹭江道水仙路口,1925年前后建造,楼高5层。自来水公司大楼紧挨海边,雄伟的楼身,高耸的塔尖,可谓是当年鹭江道最高调的建筑。1980年代末,大楼楼顶及塔楼加装了“厦门国际银行”的霓虹灯招牌,令大楼在鹭江两岸尤为显眼。

▲1989年,加装了招牌霓虹灯的厦门国际银行大楼(《中国厦门思明》)

大楼于1990年代末拆除,就地兴建厦门国际银行大厦,2002年竣工。


▲1980年代末的中国人民银行大楼

1949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分行成立,行址在海后路。改革开放后,市区向东、北扩展,人行于湖滨南路湖滨中路口东南角兴建办公大楼。楼高18层,地下2层,1988年1月建成。大厦呈等边三角柱状,白色建筑外墙搭配深咖啡色门窗是1980年代末厦门工业风建筑的典型代表。

▲1996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大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5周年》)

当年在十字路口最高的人民银行大厦,如今已被后来兴建的源昌集团大楼以及夏商大厦远远甩过。不过,人民银行的新大楼也静静地在厦门岛东部新兴的CBD—会展北片区落成。如今,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已迁至会展北片区的展鸿路100号办公。

▲滨北中国银行大厦

1985年,中国银行在滨北新金融区兴建厦门国际金融大厦,楼高24层,地下1层,1990年落成。楼体作八角形的框架结构:用八根高70米、厚1米、宽4米的钢筋水泥柱吊住整幢大楼,在厦门众多大厦中独树一格。1994年,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由中山路4-10号搬至此处办公直至今日。该楼也通称为“中国银行大厦”。


▲1990年代末的大华银行大厦

外资银行在厦门的办公大楼当属大华银行大厦最气派。大华银行(UOB)是新加坡的第二大银行。1985年,大华银行在厦门设立分行,原行址在鹭江宾馆102室。1992年,在滨北新金融区兴建大华银行大厦,楼高29层,地下2层,1996年建成。大厦外覆翠绿色玻璃幕墙,顶部为尖削造型,就算放到现在也十分前卫。

▲1996年,从筼筜湖看西堤别墅及大华银行大厦

▲鹭江道建行大厦(左)

到了21世纪初,鹭江道又夺回了金融CBD的地位,好几栋金融类的摩天大楼沿岸边而起。建设银行大厦楼高176米,共地上43层,地下3层。2003年建成,建成后不但是厦门的最高楼,也是福建的最高楼,且霸占厦门第一高楼位置长达8年之久,直至2011年被源昌集团大厦超越。


▲鹭江道厦门国际银行大厦

厦门国际银行大厦是1999年拆除原自来水公司大楼兴建的,于2002年落成。主体结构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主楼平面由扇形与圆柱组成,外墙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使之与蓝天、海融为一体。高度142米,与建行大厦一南一北,构起了厦门鹭江道的天际线。


▲厦门国际银行大厦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厦门国际银行的标识汉字仍然使用繁体写法的“厦門國際銀行”,不过“厦”字少了一点,是“厂”字头,而非“广”字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