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医话——诊断胃病的一面'镜子'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19-08-29

   诊断胃病的一面镜子――舌诊   

      舌诊在诊治胃病中也十分重要。如果虽病痛日久,但病人舌有瘀点,瘀斑或舌色暗,就不可认为久病必虚而妄补,必须标木兼顾。若病人舌淡而苔腻,是脾虚湿阻,也不可纯补脾,应健脾化湿同施或先化湿后补虚。临床上只要苔腻,都可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就胃病而言,不仅辨苔重要,很多情况下还可“舍脉从苔”。如因为胃中嘈杂烧灼,若口干而舌红苔黄而干,常用石膏、知母等甘寒清热生津;若口不甚干而苦,舌红苔黄而腻,则须用栀子、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若病人舌红花剥苔或无苔(镜面舌),是阴津内伤,常用乌梅、甘草等酸甘化阴或用益胃汤生津养阴。又如胃痛患者,若见舌色暗,或瘀点瘀斑,即用香附、郁金理气活血;以气痛为主者,用延胡索、金铃子;以瘀痛为主者,则加炒灵脂、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刺猬皮、九香虫等。这也是长期临证所得的一点体会。(董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土著名中医学家)

      【验案】  1977年5月,我的父亲曾患肺炎发热,经某西医院治疗痊愈出院。但病愈后一直无食欲,间或胃痛,且胃脘胀满,在当地请中医治疗3个月而不愈,延至暑假我回家时,其症状有增无减,胃疼痛,脘胀满,不思食。看前医所用处方,或消食导滞,或理气开胃消胀,或破气止痛。我在未诊脉视舌时也觉得前医处方不谬,但诊舌见舌绛无苔,诊脉弦细略数,问之大便干燥。诊罢突然顿悟地联想起益胃汤方证,随即处下方: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黄15g、冰糖15g、生甘草6g。当即取药3剂。每剂药前3次,兑在一起令频服。结果服1剂胃痛止,2剂食欲大开,大便通畅,脘胀立消。服完3剂后,持续3个月的痛苦随之消除。(张文远《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古道瘦马体悟
       上述验案张文选教授在治疗其父亲的胃病时,就是抓住舌绛无苔的关键之处,果断处于益胃汤立马起效,  令人拍案称赞。
      临床上我在遇到舌红苔薄或无时的胃痛胃胀病人,常用一贯煎加减,效果也是很好的。
      曾治一男性患者,为一农村乡医,62岁,患胃胀痛多年,自治和他人治均不效,转治于我,告曰,用过大量健脾消食、理气活血药均无效果,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窦炎,我详查舌红苔薄,脉弦细,口略干,饮食少,大便偏干。我谓此乃肝胃不和,肝郁化热, 胃阴不足。

【处方】北沙参30g、麦冬30g、 枸杞子15g、怀山药15g、生地黄30g、当归15g、连翘30g、蒲公英50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川棟子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古道瘦马医案》)

      1周后复诊,告曰胃痛轻多了,因也习医多年,故问为什么不用厚朴、枳壳、陈皮、佛手一类药反而能止痛,告之,中医要讲究病机,气滞和阴虚都能导致病痛,病因不同,治法不同,用药也异。不是什么病一见胀痛就用行气法药。乡医听后,曰明白了。效不更方,此患者又以上方加减服20剂,多年胃胀痛治愈。

可以看出这里用方的依据,关键就在舌诊。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胃病时可以多参考董建华先生论舌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