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胃部占不少比例,民间有“十人九胃”之说。本人从事胃病专科近四十年,在注重脉诊的同时,更加注重舌诊,认为舌诊是诊治胃病的一面镜子。 ![]() 舌诊在诊治胃病中十分重要。如果虽病痛日久,但病人舌有瘀点、瘀斑或舌色暗,就不可认为久病必虚而妄补,必须标本兼顾。若病人舌淡而苔腻,是脾虚湿阻,也不可纯补脾,应健脾化湿同施或先化湿后补虚。临床上只要苔腻,都可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就胃病而言,不仅辨苔重要,很多情况下还可“舍脉从苔”。如因为胃中嘈杂烧灼,若口干而舌红苔黄而干,需用石膏、知母等甘寒清热生津;若口不甚干而苦,舌红苔黄而腻,则须用栀子、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若病人舌红花剥苔或无苔(舌镜面),是阴津内伤,常用乌梅、甘草等酸甘化阴或用益胃汤生津养阴。又如胃痛患者,若见舌色暗,或瘀点瘀斑,即用香附、郁金理气活血;以气痛为主者,用延胡索、金铃子;以瘀痛为主者,则加炒灵脂、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刺猬皮、九香虫等,这也是长期临证所得的一点体会。 ![]() 验案1:1997年5月,我的父亲曾患肺炎发热,经某西医院治疗痊愈出院。但病愈后一直无食欲,间或胃痛,且胃脘胀满,在当地请中医治疗3个月而不愈,延至暑假我回家时,其症状有增无减,胃部疼痛,脘脘胀满,不思饮食。看前医所用处方,或消食导滞,或理气开胃消胀,或破气止痛。我在未诊脉视舌时也觉得前医处方不谬,但诊舌见舌绛无苔,诊脉弦细略数,问之大便干燥。诊断后考虑为益胃汤方证,随即处下方:北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黄15g,冰糖15g,生甘草6g。当即取药3剂。每剂药煎3次。兑在一起令频服。结果服1剂胃痛止,2剂食欲大开,大便通畅,脘胀立消。服完3剂后,持续3个月的痛苦随之消除。 验案2:疫情期间,曾治疗一祁姓妇人,患胃病多年,平素胃部不适,口干而不欲饮,时而胃部隐隐作痛,大便不爽,咽部不适,似有痰状,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舌干红苔花剥,脉细数。西医胃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平时靠吃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等控制症状,后经人介绍找到我。辨证为胃阴不足,痰瘀交阻,处方益胃汤加减: 生地15g,玉竹10g,北沙参15g,玄参15g,麦冬15g,仙鹤草15g,石斛15g,神曲15g,苏叶{后}10g,苏梗10g,桔梗10g,生白芍20g,柴胡10g,醋莪术10g,甘草4.5g,大枣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先后用药三个月,诸症平息。 【按】益胃汤,益胃生津,润肺止咳。用于慢性肝炎,脾胃阴虚,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等症。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均可加减应用。 |
|
来自: 昵称65573125 > 《待分类》